七月二十九(1997年邓小平逝世前)
-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7年2月15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在生命弥留之际,拉着挚爱妻子卓琳的手,交代了几件事情:“辛苦你了,帮我转告泽民。”
卓琳含泪应允,致信江泽民,将邓小平的遗愿告知。
2月19日,一代伟人邓小平病逝,举国悲痛。当时,信中交代了四件事情,但只完成了一半,这是为何呢?
邓小平和卓琳这对革命夫妻“老来伴”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雨人生呢?
最亲密的夫妻 最可靠的战友
卓琳,原名浦琼英,1916年生于云南宣威。父亲浦在廷是宣威火腿的创始人,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北伐,并被授予少将军衔。
浦琼英是家中最小的女儿,从小家境优渥,被捧为掌上明珠。
殷实的家境让她能接受良好的教育,1936年,天资聪颖的浦琼英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就在她准备入学之际,翌年,全面抗战爆发。
浦琼英毅然抛却了安稳富足的生活,辗转来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工作。
她从此更名“卓琳”,告别养尊处优的生活,开启了革命救国的新征途。正因如此,她和邓小平的缘分即将悄然而至。
1939年春,邓小平回延安开会,在此期间,邓小平认识了一位谈吐不俗、落落大方的女革命干事,此人正是卓琳。
邓小平对她一见钟情,经常和战友一起去卓琳的窑洞做客,聊革命事业,聊抗战部署,一来二去,彼此之间倒是渐渐熟络。
邓小平眼看关系拉近了,就委托一位女同志,向卓琳表明心意,没想到,卓琳却断然拒绝了。
究其原因,很是简单,卓琳是高知女性,固执地认为工农干部普遍欠缺文化修养,没有共同话题。
延安曾有一位工农干部和革命女干事结为夫妻,妻子颇具才情,一天散步时,对丈夫说:“你看,今晚月华如练。”
可丈夫不为所动:“练什么?月亮有什么好看的。”
从此沦为延安茶余饭后的笑谈。邓小平了解到原因后,直接找到卓琳,当面解开了她的心结:
“卓琳同志,我知道你的顾虑。我读的书确实没有你多,但我也不是不学无术之人。我在法国、苏联都留过学。”
邓小平目光真切,言辞诚恳,接着又讲述如何领导苏区和长征的革命经历,如何在数次革命斗争中化险为夷。
邓小平如数家珍般将自己的过往全盘托出,诚意满满,并且对前两段婚史也没有隐瞒,而是如实相告,请求卓琳的接纳和理解。
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后,卓琳对眼前人产生了改观,他有知识、有魄力、有决断,也有阅历,并且待人真诚。
她终于放下偏见,答应了邓小平的求爱。二人的结合也得到了延安区众领导人的祝福,
1939年9月的一个傍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李富春,蔡畅等老战友,邀请邓卓二人,聚在一起吃了顿饭。席间,李富春说道:
“我说,大家简单吃点,会个餐,现在给你们腾个窑洞,吃完这顿饭后,你们一块回去,就算正式结婚了。”
邓小平和卓琳相视一笑,一段姻缘就此结成。
革命夫妻的新婚来不及儿女情长,就要立刻投入战斗中去。日军对根据地展开了疯狂的围剿,新婚第四天,夫妻二人便共赴太行山抗日前线。
邓小平第一时间奔赴战场指挥作战,卓琳留守八路军总部,在妇女训练班当队长。
夫妻俩一个在前线冲锋陷阵,一个在后方全力配合,夫唱妇随,感情历久弥坚。
随着日军的不断扫荡,大部队不得不随时准备转移。出于作战需要,女同志需要就地进行隐蔽。
卓凌带领着女干事们常常藏匿于荒山野岭的石崖边,不能点火做饭,不能遮风避雨,更没有水源。
运气好的话,石崖附近有泉水滴落,接上整整一天勉强能凑满一茶缸水。女同志们轮流喝一小口,再啃点干粮,团结互助,熬过了这段艰难的岁月。
卓琳自幼养尊处优,从未经历过苦日子,但她深深理解着丈夫,胸怀抗敌救国的大志,丝毫没有娇纵之气,心甘情愿忍饥挨饿,共度难关。
她跟随着邓小平一路披荆斩棘,任劳任怨,此时的卓琳年仅23岁,把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抗战,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邓小平将妻子的付出看在眼里,很是心疼,心中除了爱慕,对卓琳又多了一份钦佩。
1940年9月,卓琳调任一二九师师部秘书科,夫妻俩这才免去奔波之苦,得以团聚。
这对革命伉俪的感情,羡煞了一众老战友。那时候,卓琳洗头,邓小平就拿着茶缸子,舀着热水帮忙冲洗头发。
在难得的相聚中,邓小平竭尽所能地展现一名丈夫对妻子的疼爱。
卓琳陪伴着邓小平熬过了艰苦的抗战岁月,接下来无论是战争的硝烟,还是时局的动荡,夫妻俩都齐头并进,携手走过风雨。
教书育人的贤妻良母
抗日的硝烟散去,1946年,内战的硝烟又起。邓小平重又披甲上阵,但他担心妻儿受苦,一开始并不准备拖家带口赴任。
是卓琳一再坚持:
“你又要丢下我和孩子们不管了吗?我也是共产党员,我也是战士,就算是砍头,我也要跟着你一起!”
邓小平深受感动,带上妻子同行,从此无论时局如何动荡,这对夫妻都不再分离。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担任西南局第一书记,工作比战时更加忙碌了。随着干部下乡工作的开展,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然而,解放初期,敌特势力尚未全部肃清,之前,有位高级干部的孩子在放学途中险些遇难,一时间人心惶惶。
可是孩子们都到了学龄,因噎废食也不可取,这时,卓琳挺身而出,建议成立重庆曾家岩人民小学。
她来当校长,招收军人、干部家的子弟,这样一来,既安全,又可保障学业。此举一呼百应,人人称赞,卓琳全身心投入办学,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
学校分低,中,高年级,各个年龄层的孩子都得以照顾周全,卓琳不仅负责孩子们的衣食住行,还兼任语文,数学等课程的教学。
卓琳不仅知识教授得好,在育儿方面更是极具智慧。卓琳秉承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爱学生如爱自己的孩子。
刚到学龄的孩子们难免淘气,上课坐不住,午休叽喳玩闹,“纪律”的概念尚未形成。卓琳为了照顾幼童的自尊心,就拿自己家的孩子邓朴方“开刀”。
邓朴方此时也只有8岁,正是调皮的年纪,午休时间不愿意睡午觉,专门找同样调皮的孩子一起喧哗吵闹。
卓琳正愁没有“榜样”,抓来邓朴方当着全班的面好好教训了一顿:
“学校要求你们午休,是为了你们能够长得强壮结实。老师要求你们午睡,你们不照做,这个叫没有纪律,战士可以违反纪律吗?学生可以违反纪律吗?
回去问问你们的爸爸妈妈,一个国家没有纪律,一个部队没有纪律,能行吗?”
说罢,孩子们闪烁着懵懂的大眼睛,若有所思。直到许多年后,这些孩子长大成人,还挂念着老校长卓琳。据女儿邓林回忆说:
“我妈还在的时候,那些孩子们都已经是老头老太太了,还来看我妈。”
正是卓琳校长的教导,让这帮孩子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启迪了人生中的许多概念,不仅教书,更是育人。
办学的这段时光,卓琳每天都很辛苦,但也甚是欣慰。正因为有了这所学校,孩子们得以安置,干部们才能专心工作,建设祖国。
邓小平对卓琳的工作自然非常支持,同刘伯承、贺龙等西南局的领导特意到小学视察,看望这些学生,和他们合影留念。
在外,卓琳是知书达理的校长,在家,卓琳更是一位负责任的好母亲。
卓琳和邓小平育有五个孩子,邓小平为国家鞠躬尽瘁,卓琳则默契地包揽了所有的家事。
子女们的生活和教育由卓琳全权负责,孩子们不仅学有所成,还养成了优秀的人格品质。
有一个小细节,让儿子邓朴方特别引以为傲:
“爸爸妈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嘴里没有脏字,一辈子没说过脏字,我们家的孩子,我的兄弟姐妹,没有一个人会说脏话。”
由小见大,可见卓琳教子有方,这是一个极其注重谈吐修养的家庭,如此清朗的家风,培养出人中龙凤不足为奇。
1952年,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奉命前往北京报到。
1956年,邓小平又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卓琳紧跟其后,专职担任邓小平的机要秘书,一路鼎力相助,排忧解难。
给自己的丈夫做秘书,处理的都是国家要件,经常忙碌到深夜,没名没利,但卓琳依然乐在其中,一干就是十几年。
就这样,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地过着日复一日的温馨生活,谁也没有想到,前方竟还有艰难险阻考验着这对革命夫妻。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人生难料,际遇无常,在邓小平人生最艰难的那几年,卓琳不离不弃,陪伴左右,携手共进退。
有好事者前来“劝说”卓琳“另谋高就”,被卓琳气势汹汹地回绝了:“我了解老爷子,不管多难,我都跟定他了”。
邓小平下乡参与劳动,此时,他已年逾六旬,卓琳简单收拾了行囊,一同前往,不在丈夫身边照顾,她不放心。
在这段岁月中,中年夫妻的感情如同初相识那般甜蜜,邓小平将丈夫的爱和责任,毫无保留地回馈给了卓琳。
卓琳身体不好,有高血压,上楼的时候有点费劲,每每此时,卓琳就会轻声叫一句:“老兄,拉我一把。”
于是,邓小平就拉着卓琳的手,两个人互相搀扶,一步步踏上楼梯。
日常家务也是邓小平主动包揽,被子、被套、工作服等重物都是邓小平主动清洗,再从冰冷的水里提起来,老两口拉着边角,一边一个合力绞干。
邓小平素来节俭,衣物穿上个二十几年是常有的事,卓琳得空就检查衣物,发现有破损的地方,就一针一线地帮其补好。
日子虽然艰苦朴素,但夫妻二人互相陪伴,相濡以沫,将生活经营得热气腾腾,每一天都是笑着度过的。
直到1976年,一场疾病将老两口暂时分开。这是夫妻俩在艰难岁月中,第一次生离。
原来,卓琳得了角膜溃疡,视力严重受损,医生说必须手术,否则就会有失明的危险,二人不得已分开,卓琳住院接受治疗。
入院前,卓琳最放心不下的还是邓小平,千叮咛万嘱咐要求邓小平在家里守着,哪都不要去。等她回来,又将衣物食物准备妥当,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两个月后,卓琳经过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尚且稳定,她便一刻也待不住了,急忙办理了出院手续,飞驰到丈夫身边。
看到邓小平一切照旧,卓琳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历经风雨的洗礼,邓卓夫妇终于看见了阳光普照。
1977年,邓小平回归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正因他的复出,中国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巨变和飞跃。
邓小平大刀阔斧地推行一系列改革:对外开放,优化沿海城市,组建经济特区......
在邓老十多年的经济建设下,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生产力蒸蒸日上,一派繁荣富强。
经历了岁月蹉跎,卓琳也青丝变白发,笑着打趣道:
“我这个老太婆也帮不上什么忙了,把这个家管好,支持他的工作,一直把他送到八宝山,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晚年的邓小平积劳成疾,患上了帕金森症,加之重病缠身,行动能力和表达能力受到影响。
每每有事呼叫,家人不明其意,总是第一时间把卓琳叫来,邓小平紧紧握着卓琳的手,语气这才趋于平缓,整个人放松下来。
卓琳也总能清楚地明白邓小平的心意,将事情处理妥当。
1997年2月15日,邓小平的身体情况已经不容乐观,弥留之际,邓老拉着妻子的手,嘱咐起身后事,卓琳一边点头,一边泣不成声。
盛兴强国的重任交给了下一任接班人江泽民,卓琳谨遵丈夫的心意,致信江泽民,信中告知了老爷子交代的四条遗愿:
一,不设灵;,二,不办遗体告别仪式;其三,遗体自愿捐给医学事业,眼角膜自愿捐献给失明者;其四,骨灰撒入大海。
2月19日,邓小平因病情加重陷入昏迷,经过急救仍回天乏力,就此驾鹤西去,留给世人无限的哀思。
江泽民强忍悲痛,向卓琳女士致以慰问,但还是婉拒了邓公留下的前两条遗愿。
究其原因,邓老从革命伊始,就将自己奉献给了国家和党和人民,终其一生兢兢业业,只为中国屹立世界之巅,只为中国人民丰衣足食,幸福安康。
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人民百姓也不会答应的,是人民需要悼念邓公,人民永远想念邓公。
1997年2月25日,中央为邓小平举行了追悼会,江泽民同志强忍泪水,为邓小平同志致悼词。
邓小平逝世12天后,卓琳手捧着邓小平的骨灰和鲜花,遵照丈夫的遗愿,登上了飞向大海的飞机。
飞机在天空盘旋,卓琳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似在做最后的告别,从此一挥别,就是天上人间两相隔。
按照邓小平的心愿,卓琳将他的稿费,捐赠给教育事业;他的遗体,捐献医学事业;他的角膜,捐给需要光明的病人。
做完这一切,卓琳这才放下心来,这是最后一次为丈夫打点事务了。
此后余生,卓琳守护着和邓小平共同生活的小院子,守护着回忆,从此孑然一身,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
2009年,卓琳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对她的一生做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
“携小平手五十八载,对她爱的人不离不弃,让爱情变成了信念。她的爱向一个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女性的坚定、温暖与搀扶。”
2009年7月29日,又是炎热的夏日,和邓小平初相识也是炎热的夏日,卓琳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与世长辞。
卓琳做了和丈夫相同的选择,将遗体捐献,将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这对革命夫妻,直到生命的消亡,都在竭尽所能地爱护人民。
卓琳逝世后,子女遵照母亲的遗愿,也将母亲的骨灰撒入大海,她终于追随丈夫而去了。
如今的中国如邓公所愿,国富兵强,屹立不倒。邓公和卓琳女士的革命精神不朽,大爱之心长存,人民永远缅怀,永远致以崇高的敬意。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