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回娘家对谁不好(端午节这四大禁忌不能忘)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阳气”最盛的一天,端午节在人们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作为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端午节最初是为了纪念屈原。相传屈原在投江后,人们快速地划船去捞救,但因为江水又急又快,屈原就这样“一去不复返”,后来人们为了寄托哀思,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天,人们就会划着龙舟来驱散江中的游鱼,为了防止鱼儿啃食屈原的身体,人们把江米团成团状丢进江里。
久而久之,赛龙舟、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作为上半年里最后一个重大节日,端午在全国各地都有着不同的寓意,譬如有些地方会在这一天召开盛大的祈福大会,以祈求全年的风调雨顺、平安顺遂。
端午节在民间有着不少规矩和禁忌,其中有一个传统老话叫做“1不丢、2不说、3不吃、4不做”,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老人们对端午节的注意事项比较了解,现在的年轻人一提到端午节更多的是把它当作“国家法定节假日”来看待,对于粽子、咸鸭蛋、大蒜等这些节日食物更是不感兴趣,对于端午节的一些“冷知识”也一点都不了解,因此在端午小长假期间,不知不觉可能就犯了某些忌讳。
今天是端午节,我们趁着佳节之际,来一起聊聊关于“五月初五端午节4个禁忌”早知道早受益!
一、1不丢——儿童戴的香包不要随意丢弃。
端午节这一天有佩戴香包、五彩绳的说法,在古代人们迷信端午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气最重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为了驱邪驱瘟,都会给孩子们手腕上带上由红、黄、蓝、绿、紫五种彩线编制而成的五彩绳,同时还会用彩色的碎布和五色丝线缝制香包,里面装有一些驱蛇虫鼠蚁的香料,佩戴在孩子们胸前。
端午给儿童佩戴香包是有注意事项的,大人一定要嘱咐孩子,佩戴的香包千万不能丢失,民间说法是,如果小孩子丢失了香包是非常不好的,小孩子可能一年都不“消停”。
过了端午节以后,大人们就可以把孩子身上的香包摘下来,将其扔到水里,以示将不好的东西用水冲走,迎来好运气。当然这种说法可能也是为了“吓唬”孩子,或许是大人们不希望孩子把香包随意丢弃,浪费东西,同时端午佩戴含有驱虫药粉的香包,孩子们也能免受蚊虫叮咬,因此大人们才编撰出这些话。
二、2不说——不要轻易对人说“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这天给亲朋好友们送上祝福是少不了的,既然要送祝福,那么就不能让祝福变了味儿。在有些地方端午节这天是不能说“端午节快乐”的,而要说“端午节安康”。
因为端午节是五月初五,因此又被称为“重五”,古代人认为“五”这个数字特别不好,而端午又带有两个“五”字,所以古人们把五月又称作“恶月”,是一年中最恶的月份。
古人们认为端午这天“五毒尽出”,这一天是恶月恶日,为了祈求健康平安,防止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因此在亲朋好友间送祝福时一定要特意强调“安康”,寓意着这一天能够安稳健康。
不过现在“快乐”和“安康”寓意都一样,相反“端午节快乐”在现代反而用得更广泛、更接地气。
三、3不吃——不能吃娘家粽子。
民间有句老话叫“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古代,出嫁的闺女就是别人家的人了,轻易是不能回娘家的。古代有的女子,从出嫁的那一刻起就算是与娘家人彻底“诀别”了,可能直到死去那天都不能回娘家看看父母亲人。
特别是在古代,比较重视礼教,要是嫁出去的女儿突然回娘家是一种很不体面的事情,所以像端午这种重大节日更是不能回自己父母那里过,就算回到了父母家中也不能吃娘家粽子,因为端午节里有一个“端”字,民间认为“端午吃了娘家粽,一个亲人都不剩”,寓意不太好,特别是家中有哥哥嫂子的,嫂子更是忌讳小姑子回娘家。
不过现在这种说法显然是有些夸张,对于家中是独生子女的家庭这种说法显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四、4不做——不要招惹五毒、不要下水游泳。
端午节过后也就正式步入夏季了,随着天气渐渐转热,各种蛇虫鼠蚁也开始频繁出来活动。在古代,端午节最早源于祭祀节日,因为古代医疗水平不发达,炎热潮湿的季节里最容易滋生各种传染病,这会造成瘟疫肆虐,古人们为了驱除瘟疫,每当五月初五时就会举办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后来才慢慢演变成纪念屈原的日子。
在《七元真人说神真灵符经》中记载,瘟疫中有五毒。按照古人说法,五毒包括蛇、壁虎、蜈蚣、蝎子和蟾蜍,端午节前后是蛇类出没的高峰期,为了驱除“五毒”,于是民间开始流行喝雄黄酒,端午节喝雄黄酒也就变成了习俗之一。
民间传闻在五月初五这一天的中午,酷热的高温加上雨后的潮湿,会让蛇虫鼠蚁倾巢出动,此时的五毒刚破土而出,毒性属于最强的时候,这一天千万不要随意去招惹这些毒虫,以免被咬伤。
其次,端午节还有一个大忌讳就是下水游泳,因为这一天是屈原投江的日子,所以端午这天游泳是不吉利的,看似有些迷信的说法,其实放在现在来看也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五月初五虽然已经立夏,但毕竟还没有正式步入夏季,早晚天气凉,中午太阳出来时才热,而端午节虽然正值雨季,但是水里的温度还是很冷的,特别是在东北地区,每年都是3、4月份才开江,江水里的冰刚融化,此时的水温特别凉,要是下水游泳,很容易出现失温。
特别是儿童,要是下水嬉戏,冰凉的河水容易造成抽筋,从而引发溺水的情况,这是非常危险的。
五、端午节的五大习俗要记牢。
端午节最为一年中比较重要的节日之一,其中的习俗“五花八门”,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很多特色精彩的风俗习惯。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几个最常见的习俗。
1、吃粽子。
不管南方还是北方,端午这一天主要习俗就是吃粽子,不过虽然都是吃粽子,但南北方的吃法上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北方都是吃甜粽子,而南方都是吃咸粽子;北方的粽子里多包着蜜枣、蜜豆、果脯,吃的时候沾白糖,而南方的棕子里可能包着咸肉、栗子火腿、咸蛋黄,吃的时候沾酱油。
不管是咸粽子还是甜粽子,都属于节庆食物,因为“粽子”里“粽”跟“中”同音,而每年的端午节又紧挨着高考,对于父母来说都希望孩子能够金榜题名,学业高中,所以这一天多吃两个粽子,也意味着好运连连,端午这一天除了吃粽子,还要吃蛋类,比如水煮鸡蛋或咸鸭蛋。
2、挂艾草、菖蒲。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这一天除了吃粽子,还要在家门口或窗户上悬挂艾草、菖蒲。
艾草本就是中药,自带清香,它的寓意是招百福,悬挂在窗户上代表招百福,寓意着屋主人身体健康,并且有较强的驱蚊防虫的效果,把艾草悬挂在家门外和窗户上也是希望能驱除蚊虫。而悬挂菖蒲主要是因为它的叶片呈剑状,插在门口可以辟邪。
3、饮雄黄酒。
在《七元真人说神真灵符经》中记载,瘟疫中有五毒。按照古人说法,五毒包括蛇、壁虎、蜈蚣、蝎子和蟾蜍,端午节前后是蛇类出没的高峰期,为了驱除“五毒”,于是民间开始流行喝雄黄酒。
雄黄的主要成分是含水银的硫化物,具有一定毒性,古人就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把雄黄加入白酒和黄酒中,调制成雄黄酒,认为这种加了雄黄的酒具有抗菌、解毒和驱虫的效果。
在《五杂俎》中说:“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月令广义》中也有记载:“初五以朱砂酒为食,可驱毒,以酒涂于额头、四肢,可以避免毒蛇毒虫的侵扰。还可以在墙上、窗户上撒了一层水,以驱赶虫子。”
在某些地方不但会饮雄黄酒,还会在腰间挂上雄黄,对于儿童,大人们则会把雄黄酒涂抹在孩子的额头、耳朵、手足等部位,以达到驱虫避蛇的目的。
4、佩戴香包。
上文中提到,端午节让孩子佩戴香包,是为了避邪驱瘟,现在市面上售卖的香包里多放的是一些人工香料,但是在古代端午节佩戴的香包,都是纯中药缝制,里面多塞着朱砂、雄黄、香草和驱蛇虫的药粉,香包外面再用五色的丝线和花布缝制成不同的样子。
除了小孩子佩戴香包外,亲朋好友和情侣之间也会互赠香包,不但表达亲情之间的祝福,也表达情侣之间的爱意。
5、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一项古老的民俗活动,通常在南方地区比较流行,相传它最早是由古越族人祭祀水神或龙神的活动,起源可以追朔到原始社会末期。
后来屈原投江后,传说楚国百姓们哀恸不已,纷纷跑到汨罗江去凭吊屈原,渔民们划着船只,在江水捞救屈原,一直划到了洞庭湖,水中的鱼被船只惊得四处逃散。
之后每年的端午节这天,人们就借着划龙舟来驱散江里的鱼,以免鱼吃掉了屈原的身体。而现代的赛龙舟都会把船建成龙形,画上好看的龙纹,以表达对龙的尊敬,也证明自己是龙的传人。
写到最后。
端午节的这些传统习俗和禁忌都是老一辈人的智慧和累积的生活经验,当然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风俗和禁忌,不管是该做的还是不该做的,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亲人们吉祥安康,幸福快乐。
所有有些习俗可以不懂,但至少要了解点,这样才能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你们家乡端午节有什么禁忌和习俗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最后祝大家端午安康!#共话端午##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