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好坏(名字有多重要)
有很多朋友说姓名只是一个称呼而已,其实这种说法不正确,名字不仅是一个人的重要标志,好的名字会让人一听就记住你,而且名字像人体一样,也是有气场,有灵气,有元神,有精气神的,当你的朋友在喊你名字的时候,那就相当于在“念咒”,名字所具有的能量就一股股的灌输到你的生命气场中去了。你说名字的好坏对一个人来说有多重要。
不管是现在的明星艺人、商业成功人士还是古往今来的历史成功人物,如果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很多人都是改过名字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历史上曾改过名字的历史人物,看看他们因何而改?结果如何?其中的一些趣事绝对会让你忍俊不禁!
一、刘歆
刘歆是东汉古文经学之宗师,少时“通达有异材”,其完成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章太炎称其为“孔子以后的最大人物。”
刘歆的学识确实为古今学者赞誉有加,但是,他帮助王莽篡夺汉室江山,政治上与王莽的不光彩事业捆在一起,受到后人的唾弃。
其改名的轶事至今被人引为笑谈。
王莽执政时期,刘歆与甄丰、王舜等人鼓吹王莽功德,为王莽篡汉打下了舆论基础,因此新朝建立后,刘歆被拜为国师,封嘉新公,成为新朝的中坚力量。
然而随着王莽新政的执行,各地纷纷起义,天下大乱。当时喜欢研究图谶,也就是预言学的蔡少公预言说,下一个当天子的人叫刘秀。
刘歆本身也是谶学的大家,精擅图谶,他认为自己就是那个上应天命之人,于是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刘秀。
但是,他忘记了一点,古代帝王是非常迷信“箴言”这个东西的,当蔡少公的预言传到王莽的耳朵里,王莽开始对他猜忌加防范,他知道自己的末日要到了,所以本着先下手为强的观点,开始谋划诛杀王莽。但令人讽刺的是,还没等他下手,王莽就派兵抓捕了他,无奈之下,刘歆只得自杀。
这件事被记载在《后汉书》中,书中说,刘秀和哥哥刘伯升、姐夫邓晨一起和蔡少公喝酒,说起他的预言——刘秀应当是当天子的人,众人皆认为说的是当朝国师,改名后的刘歆。只有刘秀说了一句:“怎么知道不是我呢?”
后来刘秀果然当了皇帝,他的姐夫邓晨到京师拜见刘秀,说得第一句就是:“你这小子还真做到了!”刘秀大笑。
二、唐肃宗李亨
纵观唐朝历史,改名字似乎是唐朝皇帝的一种癖好,唐朝20位皇帝之中(不含武则天和少帝李重茂),竟然有十二位都曾改过名字。比如唐中宗李显,初名李哲;唐睿宗李旦,初名李轮;唐僖宗李儇,初名李俨等等。
但如果说谁改的次数最多,除了武则天就是唐肃宗李亨了。
《旧唐书》有载,“(李亨)初名嗣升……开元十五年正月,封忠王,改名浚。……二十三年,改名玙。……二十六年六月庚子,立上为皇太子,改名绍。后有言事者云:绍与宋太子名同,改今名。”李亨每次改名,几乎都伴随着身份的变化。
特别是最后一次改名,由李绍改为李亨,当时有人提醒唐玄宗,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太子就叫刘劭,这个刘劭弑父篡位,不吉利。唐玄宗一听这不行,得改,最后终于改为李亨(亨有通达、顺利的意思,出自《易经》)。
其实绍和劭虽然音相同但是字不一样,东晋的司马绍照样是有为之君。是李隆基太敏感了,他本身就是发动政变上位,当上皇帝后对皇位看得很重,对儿子们也很防范、猜疑。所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最起码不能让儿子因为名字产生弑父篡位的想法吧!
但是最终李亨还是在李隆基西逃至马嵬坡时与其分道,北上至灵武继位,成为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的皇帝,如果李亨非要等到玄宗寿终正寝再继位,他将会是另一个将太子之位做穿的太子,因为颠沛流离的李隆基最后还是活到了与李亨同一年去世。
不知道是不是李亨这个名字改得好?
三、朱元璋
众所周知,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元璋”是后来才起的名字。
朱重八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贫农家庭,世代为农。根据元代的规定,底层百姓,因为没有文化和地位,无官无职,不得取名,只能把父母的年龄加起来的数字作为名字,“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比如朱元璋的父亲,本名叫朱五四。应该是朱元璋的爷爷奶奶年龄的和为54。而朱元璋是家里第四个孩子,当时父母年纪应该比较大了,岁数加起来是88,所以就起了个“重八”的名字。
朱重八少时放过牛,当过和尚,投奔义军后,娶了义军首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这时的重八在义军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因此再叫这个名字显得很不尊重,于是义军中开始有些人叫他“朱公子”。
据说,朱重八非常讨厌这个称呼,自己本身是个老粗,被叫如此一个文绉绉的称呼,一是显得不伦不类,二是缺了点阳刚之气,在义军中大家崇拜的不是文人,而是五大三粗的“兵痞”。朱重八决定改名字,于是“朱元璋”这个名字就诞生了。
据《明太祖实录》解释,“璋”是一种带斜尖的玉石,“朱元璋”即是诛灭元朝的锐利玉器。看来,朱重八虽然没读过多少书,肚子里还是有货的,看这个名字起得多有水平,不但好听,寓意还很贴切。
朱元璋登基以后,可能是尝到了改名字的甜头,于是将父亲的名字改为朱世珍,长兄朱重五改为朱兴隆、次兄朱重六改为朱兴盛、三哥朱重七改为朱兴祖。
四、朱温
后梁的朱温堪称是五代时期的第一滥人:为了保住滑州(离后梁都城开封很近),掘开黄河口,水淹三省十六县,开掘黄河恶例;火烧长安城,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为了铲除异己,杀宰相裴枢,连坐官员达千人,投尸黄河;为防止兵士逃亡,在脸上刻字,开士兵“文面”先河;恩将仇报,将提拔重用自己的唐昭宗缢杀等等,朱温的恶行罄竹难书!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最终灭亡大唐的刽子手,却因镇压黄巢军有功,被唐僖宗赐名“全忠”。
朱温出身于宋州,父亲是一个教四书五经的乡村教师。朱温幼年丧父,家贫,其母王氏就带着他们兄弟三人佣食于萧县刘崇家。朱温长大后与二兄朱存均“勇有力,而温尤凶悍” 、“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 。
公元877年,朱温与朱存一起参加黄巢起义,转战岭南。后来朱存战死,朱温则因功补为队长。881年,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朱温因招降夏州节度使诸葛爽被任命为行营都虞候。
882年,朱温与唐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对垒于河中府,朱温兵寡屡败,多次向黄巢求援均受阻于知左军事孟楷而未能送达黄巢,加上这时黄巢内部不稳军势受挫。朱温乘机杀监军使严实,与大将胡真等以同州全境降于大唐。
是年九月,朱温被唐僖宗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赐名“全忠”,从此开启了他“枭雄”的一生。
公元904年,朱温杀死唐昭宗,立李柷为帝,即唐哀帝。三年后,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李柷的帝位,建国号梁,史称“后梁”。
朱温最后灭唐篡位自立,一点也不“全忠”,可能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再用这个名字,继位后的第一道旨意便是改名朱晃。
不过,改名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运,朱温在位仅六年就被亲子朱友珪弑杀。“晃”者,不稳也!可能他改名的本意只是让人们忘记他篡唐自立、恩将仇报的事实,而忘记了“晃”字的意思!
五、金圣叹
这世上有三种人可以任性,有颜任性,有钱任性,有才任性。
金圣叹就是第三种,才华溜到飞起,任性到天上没有,地上只他一个。
现在都流传着很多关于他“任性”的段子。
1、“任性”到姓都改了
金圣叹本姓张,字若采。据说他年轻时和一群秀才到文庙祭孔,大典方毕,平日斯文有礼的莘莘学子,突然都伸手去抢供桌上的祭品,丑态百出,因为当时儒生都有种迷信,谁抢到祭孔的大肥肉和馒头,谁就会中举,做大官。张若采见状即兴赋打油诗一首,予以讽刺:“天晚祭祀了,忽然闹吵吵,祭肉争肥瘦,馒头抢大小,颜回低头笑,子路把脚跳,夫子喟然叹:‘在陈我绝粮,未见此饿殍!’”其毒舌功力可见一斑。
从此他就改姓金,字圣叹。“金”者,偶像之所谓金身也;“圣叹”者,孔子为之叹息也。
2、中秋八月处斩让他欣喜若狂
因为著名的“哭庙案”,金圣叹被作为首犯拘捕,并冠以“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被判死罪。
如果是常人被判死刑,要不就跪地求饶,要不就一心等死。结果这个千古怪杰被抓之后,在监狱里却琢磨起了对子。两年前金圣叹到一个寺庙游玩,和寺庙的住持聊到深夜,住持留下一上联“半夜三更半”,一向自负的楹联圣手金圣叹竟然对不出,这个下联整整困扰了他两年。
眼看临近刑期,他在狱中突然一激灵,想到了自己的处斩的日期乃是八月十五,正是下联“中秋八月中”,这下可把他高兴坏了,不但专门要了一壶好酒自斟自饮一番,还留下遗书给寺庙的住持,“你的上联我对出了!”
3、临死前戏耍刽子手
顺治十八年八月,到了处斩的日子,金圣叹被押往刑场,和金圣叹一起将要被斩首的还有“哭庙案”中的一群秀才们。金圣叹早已看淡生死,他对刽子手说:“为了让我少遭罪,先砍我吧,到时候兜里的银票都归你。”
众目睽睽之下,刽子手也不好查看金圣叹兜里是否真有银票。但先杀谁,刽子手还是能做主的。抱着这样的心态,刽子手往屠刀上喷上烈酒,先将金圣叹的脑袋砍了下来。
等金圣叹倒下,刽子手趁机将金圣叹兜里的“银票”掏了出来。只见,是两个纸团,第一个纸团上写了一个“好”,第二个纸团写了一个“疼”。原来,金圣叹在用最后的幽默,来表达自己的讽刺。刽子手目光呆滞,深感受到了金圣叹的戏弄,但人已死,他也无可奈何。
这就是金圣叹,一个到了生命最后一刻,还在调戏社会游戏人间的千古怪杰!
六、汉宣帝刘病己
刘询,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西汉第十位皇帝,在位期间的文治武功卓著,被誉为“宣帝中兴”。
刘病己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坎坷不已。他出生仅有数月,父亲刘据就因巫蛊之祸而被逼自尽,襁褓之中的他虽免于一死,但仍被下狱。在狱中刘病己受到廷尉监邴吉的照顾,才没有被饿死。
后来,汉武帝病重,有望气者说长安监狱有天子气,刘彻便命令将监狱中人一律处死。多亏邴吉忠义,以大无畏的气概拒不执行皇帝的旨意。汉武帝弄清事情原委后,被邴吉的忠义所感,于是赦免了刘病已,邴吉于是将刘病已送到祖母史良娣家里抚养。
后来武帝又下诏,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并列入宗室属籍中,此时刘病已才算认祖归宗。
就这样,刘病己在掖庭一直长到了17岁,直到汉昭帝驾崩,在权臣霍光拥立之下才登上了皇位。
刘病己由于体会到了下层生活,理解百姓生活的艰难,所以非常体恤下层民众,因为自己名字当中的“病己”二字很常见,百姓很容易犯忌讳,于是就改了一个不常见的字。
汉宣帝不愧是一位为百姓着想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