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僧人(他们是和尚)

他们是和尚,他们更是著名的画家……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遁入空门,在青灯古佛下,他们孜孜以求的不仅有佛法经典,还有翰墨丹青,历经岁月的流逝、光阴的砥砺,最终使他们的名字在史书中星辉般璀璨闪耀正是他们的书画作品。

提到和尚画家,许多人首先就会想到清初“四僧”。事实上,在中国绘画史中,涌现过许多以画闻名的和尚,除了众所周知的“四僧”之外,还有道芬、善导、贯休、巨然、法常、惠崇、担当等。这些和尚画家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呢?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点:

一是他们虚心好学与刻苦努力。如五代巨然之师事董源,不二不异,殊见成就;如唐代道芬之潜心绘事,精进不懈,死而后已。

二是他们与民间画工、宫廷画师以绘画为谋生手段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是以画为寄托、以画为乐趣,故能不受外界商品经济之干扰,能较独立地作画,抒发自己对美的追求,创造出高于生活的作品。

三是他们在晨钟暮鼓声中生活,较失意宦海的文人士大夫画家而言,更少一层凡俗的束缚,而多一层禅思的切身体会,因能将自己对自然的感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诚如六祖《坛经》所云:吹却迷妄,内外明澈,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从而能发挥“中得心源”的主观能动,不被见闻觉知所缚,将一切恶境皆变为殊胜之境,令人身心无碍,所作亦充溢出尘之思、清高之感。

四是他们日常居然的大多为自然环境保护较好之丛林兰若,能直接接触自然、接触乡野,比其他人更易获得自然天真、淡泊宁静的创作环境,外师造化,而这正是画家创造佳作所需的基本客观条件。

——————————————————

1.世上浮沈应念我,笔端飞动只降君——贯休



贯休 十六罗汉图·阿氏多

贯休是唐末五代著名画僧,他七岁时在家乡出家,一生苦节厉行,云游各地。乾化二年(912)终于所居,世寿八十一岁。他的一生,能诗善书,又擅绘画,尤其是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 。贯休他爱憎分明,关心人民疾苦,痛恨贪官污吏,又有不畏权势的傲骨。他在杭州时曾给吴越王钱镠写诗:《献钱尚父》。钱镠读后大喜,但要他把诗中的“十四州”改为“四十州”。贯休断然回答:“州既难添,诗亦难改。”不肯依附权贵。

十六帧罗汉像是他绘画作品中辉映古今的名作。不管作品的创作风貌,还是笔墨技巧,历来都受到很高的评价。赫赫有名的《宣和书谱》就说:“以至丹青之习,皆怪古不媚,作十六大阿罗汉,笔法略无蹈袭世俗笔墨畦畛,中写己状眉目,亦非人间所有近似者。”



贯休 十六罗汉图·诺距罗


贯休 十六罗汉图·迦诺迦

2.溪山对雨起呼酒,一笑还披万里图——巨然



巨然 秋山问道图

巨然是五代著名的和尚画家,早年在江宁开元寺出家。他的气质柔弱,文才不凡,每每下笔,如文人才士般信手拈来,词畅意达,激昂顿挫,意境开阔。公元975年,宋军攻破金陵,南唐后主李煜被迫降宋并被俘至开封,巨然也追随李煜一起来到了开封,住在当时的皇家寺院开宝寺中。

巨然擅画山水,师法董源水墨一体,在中国绘画史上,并称为“董巨”,他们是山水画的一代巨匠,被奉为南派正宗。他的画风颇有平淡自然、浑厚幽深的特点,又兼有高峭雄厚、宏伟壮阔之气慨。尤擅画江南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的“淡墨轻岚”之景,所画峰峦 ,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传世名作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山居图》等。



巨然 万壑松风图


巨然 雪图

3.啼云啸月声难写,只写山林一片心——牧溪(法常)



牧溪 六柿图

牧溪俗姓李,佛名法常,号牧溪,四川人,生卒年月不祥,是当时神僧无准和尚的弟子。在中国绘画史上,牧溪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擅长画山水、蔬果、和大写意破墨僧道人物,从上面这幅《六柿图》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六个柿子随机的摆设,用在每个柿子上不同的笔墨、虚实、阴阳、粗细间的灵活运用,作品呈现出静物作品的“随处皆真”的境界。

在有关中国古代美术史的普及性读物中,几乎很难见到牧溪这个名字。元代画史著作《画继补遗》中对牧溪的评价颇有微词:“僧法常,自号牧溪。善作龙虎、人物、芦雁、杂画,枯淡山野,诚非雅玩,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然而,或许正是这份“清幽”摄住了追求“幽玄”与“空寂”的大和民族的心灵,牧溪在日本获得了远胜于故土的声望与尊崇。牧溪的画作大约在南宋末年流入日本,对日本美术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牧溪传世之作《观音、猿、鹤》三联幅、《龙、虎》对幅、《蚬子和尚图》、《潇湘八景图》之《山市晴岚》、《渔村夕照图》、《远浦归帆图》等目前都在日本收藏。当时日本幕府将收藏的中国画按照上、中、下三等归类,牧溪的画被归为上上品。



牧溪 潇湘八景


牧溪 观音图

4.是非言语徒喧世,赢得长如在定中——惠崇



惠崇 沙汀丛树图

他随着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而名传千古;他的画作对后世影响深远,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载,“建阳僧惠崇,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明董其昌题惠崇《溪山春晓图》,将惠崇与巨然并论,称其二人画作“皆画家之神品也”。王安石《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说:“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惠崇(965- 1017),福建建阳人,北宋僧人,擅诗、画。作为诗人,他专精五律,多写自然小景,忌用典、尚白描,力求精工莹洁,颇为欧阳修等大家称道。五代以来,山水画家多取全景式构图,喜欢作长图大障,而惠崇能将山水与花鸟相融合,创造这种别具一格的富有诗意的小景山水,颇为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赞许。

惠崇的画作,流传至今的不多,如《沙汀烟树图》,乃国宝级藏品,现收藏于辽宁博物馆。他所作《秋浦双鸳图》,前景绘芦苇败荷,中景画鸳鸯一双栖于岸上,远景为岸际天空,全景给人一种秋天虚旷潇洒气氛,具有诗的意境,情景交融,洒落生姿。



惠崇 秋浦双鸳图

5.志在丰草与长林,自分沉沦岁月深——担当



担当 禅画作品

担当(1593 一1673 )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担当。云南晋宁人。俗姓唐,名泰,字大来。担当在年轻时,曾到北京应试,进太学学习,到各地游历。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官场的腐败,加深了他对明朝的不满;寻师访友,使他大开眼界,加上自己的努力,诗、书、画三方面都大有进步。眼看明朝灭亡,他感到报国无门,就至鸡足山削发为僧,把“担当天下大任”的一腔爱国豪情,寄寓在诗画之中。虽出家为僧,担当并不坐禅,不上堂说法,唯以诗词书画自娱,绝口不谈世事,一时名士如陈翼叔、何彬元等与之往来唱酬。

担当是董其昌的弟子,董其昌的艺术理论和书画造诣,风靡了明末和清代的艺坛。在担当的山水画中,很清楚地看出他受到董其昌的影响。他对于老师董其昌是衷心佩服的,可是毕竟时代的转变和个人的经历对于一位艺术家有着更重要的影响,因此无论诗、书、画都有和董其昌迥然不同的面目,披览担当书画,无不是禅境的示现。担当绘画内容多为山水,而绝非机械地描绘佛本身,或生吞活剥地图解禅机,他的绘画融会了佛家的不着色相的空灵,以及道家的冲和的意境,外化成诗、成书、成画,无一不具禅机,无一不充盈着逸远简淡的意韵。



担当 草书诗册


担当 禅画作品


担当 禅画作品

6.谁肯爱幽芳,而能远尘迹——石溪



石溪 松岩楼阁图

石溪俗姓刘,法名髡残,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他或许天生就应该做和尚的,据《髡残石溪小传》记载,石溪出生于明朝万历四十年,他的母亲梦见僧人进入卧房,之后就生下了他。因此当他年岁稍长,知道自己前身是个和尚,就常常想着要出家。这种说法当然不甚可靠,带有很浓的附会色彩。

不过,髡残少年时,一边读经、求举业,一边又喜谈佛论道、习字作画,这却是事实。父母为其议婚,坚不从命,曾向父母哭泣请求出家,父母不允。明崇桢十一年(1638)初冬,髡残母亲病逝,他决意出家,遂自行剃发,时年27岁。

平生喜游名山大川的石溪对大自然的博大意境,有着深刻的领会和观察,最后落脚在南京牛首山幽栖寺,除幽居潜心读书、修禅外,便倾心于山水画的构思与创作,少有和外界来往,偶有交往者,也大多是前朝遗老、山林隐逸等志同道合者,如程正揆、张怡、周亮工等。他从事绘画,要比别人更艰难,付出更多的心力,因为他的一生都在受病痛折磨,这可能和他早年避兵桃源深处,遭到风寒侵袭有关。但他的壮志从未被消磨,一旦病痛稍减,就潜心作画,勤奋异常。

石溪所画山水,构图饱满,重山复水,繁密中见疏灵,善用秃锋渴笔画山石树木,以浓淡墨渲染,苍劲凝重中透出丰润秀逸之致,意境奇僻幽深,得江南山水空濛茂密、浑厚华滋之质。其绘画在当时名重一时,对后世亦有很大影响。有《报恩寺图》、《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雨洗山根图》等传世。



石溪 苍翠凌天图

7.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崖独杖藜——弘仁



弘仁 西岩松雪图

弘仁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他是一个孝子,早年与母亲相依为命,清初王泰徵编著的《渐江和尚传》中记载了他曾为母亲“一日负米行三十里”的经典故事。明朝灭亡后,他加入抗清队伍,失败后转移到福建武夷山,1647年皈依古航道舟禅师,开始用法名弘仁,又自取字无智,号渐江,此后,便不再用俗姓俗名。

渐江一生清贫孤苦,在空寂与幽静中似乎心静如止水,专心于艺术创作,将内心的孤独与寂寥通过对真山真水的感悟,以绘画这种特有的语言诉诸纸上,是一个清峻、冷寂而又充满灵性的画僧形象。

弘仁的个人思想与政局变迁关系密切,因而在诗画中常有流露。出家为僧后,云游四方,十余年中足迹遍大江南北。其艺术的可贵处在于:既尊传统,又主创新,所谓师法自然,独辟蹊径,是他艺术思想的核心。曾有诗云:“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崖独杖藜;梦想富春居士好,并无一段入藩篱。”说明他不甘囿于先入藩篱,勇于常变。此种艺术境界,除石涛外,在古人中也不算多。故后世有独创性的艺术家对都倍为尊重



弘仁 天都峰图轴


弘仁 芝易东湖图

8.流声千尺绕龙湫,凄风楚雨情何求——石涛



石涛 维扬洁秋图

历史上吃苦瓜最有名的人物,当首推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石涛自号“苦瓜和尚”,餐餐不离苦瓜。甚至还把苦瓜供奉案头朝拜。他对苦瓜的这种感情,与他的经历、心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石涛生于明朝末年,十五岁时,明朝灭亡,父亲被唐王捉杀。国破家亡,石涛被迫逃亡到广西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以后颠沛流离,辗转于广西、江西、安徽、江苏、浙江、陕西、河北等地,到晚年才定居扬州。他带着内心的矛盾和隐痛,创作了大量精湛的作品。

他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画向近、现代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是著名的山水画家还是著名的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论著《画语录》共十八章,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借古以开今”,反对“泥古不化”。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



石涛 千山红树图


石涛 雪景山水图

9.白眼朝天语,我本不羁人——朱耷



朱耷 荷石水禽图

历史更替时,皇室后裔依然能较为体面地生活的,可谓寥若晨星;这些前“金枝玉叶”们往往遗世独立,隐姓埋名。在新的社会环境里,或哭之,或笑之,朱耷是个典型。

朱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史书记载,他8岁能作诗,11岁能画青绿山水。20岁时“遭变,弃家后避贤山中”;23岁削发为僧,释名传綮,号刃庵;31岁时“竖拂称宗师,从学者常百余人”;康熙十七年(1678)夏秋之交,病癫;康熙十九年(1680)还俗。之后,住江西南昌,以诗文书画为乐,直至去世。朱耷擅长诗文、书画,清朝统治者想千方百计笼络他,而他却装哑作狂,他一生对明王朝忠心不二,始终以明朝遗民自居。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他在画作上署名时,常常把“八大”和“山人”连写,取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朱耷在艺术上成就卓著,书法、绘画、诗跋、篆刻无所不通,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发展过程中,既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敢于自辟蹊径。其绘画作品以象征手法抒写情怀,如画鱼、鸭、鸟等,常常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态。他以水墨大写意著称,擅长泼墨,笔法苍劲圆秀,墨趣清逸。不论其大幅或者小品,风格明朗俊秀。其章法不落俗套,在对立中追求统一。他的作品取法自然,笔墨简练,气势磅礴。八大山人作画提倡“省”,常常满幅大纸只画一鸟或一石,寥寥数笔,神情活灵活现。



朱耷 荷花小鸟图


朱耷 荷石四屏


朱耷 古木幽亭

10.闲中写出三千幅,行乞人间作饭钱——虚谷



虚谷 枇杷图

虚谷本姓朱,名怀仁,安徽新安人,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卒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家居江都,客居扬州,他原为清军参将(武官),因同情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不愿奉命去攻打太平军,而出家做了和尚,但他不愿恪守佛道清规。因此改名虚白,字虚谷,号紫阳山民,倦鹤,读书作画处常题为“三十七峰草堂”、“一粟庵”,“觉非庵”等,他的书斋取名“觉非”,正是他痛感往日之“非”,彻底与之决裂之意。

虚谷出家后携笔带砚,云游四方,足迹遍涉大江南北的江、浙,皖三省,尤多往来于上海、苏州、扬州一带,以卖画为生。正如虚谷诗云:“闲中写出三千幅,行乞人间作饭钱。”传世的虚谷的作品,不能算少,但关于虚谷的文字资料,却极为稀少。

对虚谷来说,也许不在乎什么成就,但他必定在乎个性酣畅淋漓地发挥在笔墨间,因为张扬了个性,就可以彰显出特征;因为彰显出了特征,所以是创造;因为是创造,所以可与前人匹敌;因为可与前人匹敌,可以无愧于后人;因为无愧于后人,可以名留史册。虚谷善画花卉,蔬果、禽鱼、山水、人物肖像,尤精花鸟动物,所绘金鱼、松鼠、仙鹤、花果、活泼清新,富于动感,形态简练夸张,情趣动人。



虚谷 菊花图


虚谷 小桥流水图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嘟嘟小王说书画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9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