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6日(中青报记者镜头里的中国航天梦)

中青报记者镜头里的中国航天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许,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奔向太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摄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位演员扮演成航天员从天而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占坤/摄

2003年10月16日,北京航天城,杨利伟的父母迎接凯旋的儿子。10月15日,杨利伟乘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进入太空,成为我国第一位太空人。柴继军/摄

2005年6月1日,北京,出席第五次全国少代会的小代表们将他们心中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团团围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萍萍/摄

2021年6月18日下午,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刚刚从发射现场赶来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航天英雄”杨利伟为青年讲述航天精神、中国精神。一天前,神舟十二号飞船把3名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送到了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杨利伟说,这次出征的航天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其中聂海胜已经57岁。出征前,他还染黑了鬓角的白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2005年10月12日早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前,即将搭乘神舟六号飞船飞往太空的航天员费俊龙(左)、聂海胜,向冒雪前来送行的各界人士挥手道别。9时整,运载神舟六号飞船的火箭点火升空。10月17日,神舟六号飞船成功返回。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萍萍/摄

2005年10月8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中心的家属带着孩子在装载神舟六号飞船的火箭前合影留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萍萍/摄

2005年10月12日,监测人员在戈壁大漠遥望“神六”升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萍萍/摄

2009年1月15日,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聂海胜为来自5·12地震灾区的小朋友签名。当日,2009中国航天员体验营四川爱心营开营仪式在这里举行,营员主要来自位于5·12地震灾区的北川中学和绵阳八一帐篷小学。小朋友们将参加包括参观航天城、体验航天员训练的部分项目(血液重新分布、穿脱航天服、品尝航天食品等)、参观三军仪仗队、聆听航天员教员心理讲座等活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2011年9月25日,发射“神舟八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被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装车间,进行一系列调试、组装和检测。赵青/摄

2011年9月26日,天宫一号发射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方红卫星发射场旧址,前来参观的记者们在地下指挥室体验用潜望镜观察卫星发射时的状况。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这里成功发射。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创造出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赵青/摄

2012年6月16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一位丈夫和一位母亲分别举起相机,为亲人留下了这壮丽的瞬间。赵青/摄

2012年6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刘洋和队友景海鹏、刘旺首次公开亮相,并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赵青/摄

2012年6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在国旗前挥手。当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刘洋和队友景海鹏、刘旺首次公开亮相,并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赵青/摄

2012年7月1日,在北京航天城内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开舱。来自中国青年报的电子芯片,在中国邮政太空专用邮袋的严密包裹下,被正式移交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刘世昕(左二)。赵青/摄

2012年6月15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向中外媒体展示天宫神九载人交会对接模型。赵青/摄

2012年12月21日,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一位女青年手持屠守锷的遗像排队,等候进场与这位航天元老告别。当天,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著名导弹和火箭专家屠守锷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屠守锷与任新民、黄纬禄、梁守磐一起,被尊称为“航天四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2013年12月2日凌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搭载着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2013年12月14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年轻的技术人员正在进行紧张的测试联调工作,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着陆后的所有后续工作将在此展开,这也标志着我国首个遥操作大厅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近年来,在老专家相继离去的同时,我国的航天事业逐渐由新人担当起了大梁。随着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取得成功,通过重大工程项目的带动,一大批年轻科技人才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成为航天科技领域的领军人才

2013年6月11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右起)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走出问天阁,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当日,运载神舟十号飞船的火箭在这里点火升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建泉/摄

2013年6月20日,正在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的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给中小学生同步连线授课,演示在失重环境下的诸多物理现象。(电视截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2016年4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附近,直升机正在吊运实践十号卫星回收舱。当日,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的回收舱准确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着陆区域。这是我国自2006年成功发射回收实践八号卫星后,间隔10年再次发射回收的返回式卫星,也是我国成功发射回收的第24颗返回式卫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邱晨辉/摄

2016年6月25日晚,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完成首飞。在距离发射场5公里左右的市民开放观测点,千余名市民观看发射全过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2016年12月7日,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的航天员公寓与媒体见面,这是两位航天员11月18号返回地球后首次公开亮相。见面会结束后,两位航天员起身,准备离开。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2016年12月7日,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与采写《景海鹏的太空生日》的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堵力合影。景海鹏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堵力说:他看了中青报报道《景海鹏的太空生日》,“非常好,非常出彩,解读非常到位,已经收藏了”。当日,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的航天员公寓与媒体见面,这也是两位航天员11月18号返回地球后首次公开亮相。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2016年4月23日,北京,“中国航天日”座谈会开始前,9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及航天电子技术专家张履谦(中)与中科院院士、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专家李济生握手交谈。2016年4月24日,我国迎来首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是“航天梦,中国梦”。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2016年4月23日,“中国航天日”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在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的带领下,首次完成太空行走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和执行过神舟系列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共九人面对国旗重温入队誓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2015年10月1日,河北燕郊梦东方·未来世界航天主题乐园里,两位小朋友正在镂空的航天员背板后合影留念。据介绍,该航天主题乐园是我国首家、全球第二家航天主题乐园,是京津冀地区的一个青少年科普活动基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中国青年网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8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