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七不出门(明天大年初九)
对于现代人来说,大年初七恢复工作后,年基本就结束了,但在老传统里,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农历春节才算正式告一段落。因此,在正月十五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每一天几乎都有不少的老规矩,这也是传统年味的重要来源。
不知不觉中,今年开工已经2天了,马上将迎来的是大年初九,也是传统民俗中说的“天公生”,即玉皇大帝的生日。在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主宰三界,在其生日这天,各路神仙都会隆重庆贺,人们也会举办祭典来给玉帝庆生,以求天公赐福。
因此,提到大年初九的习俗讲究,跟神话传说中的玉帝生日分不开,主要有3个传统忌讳,即老一辈经常说的:七不出,八不归,上九办事。这句俗语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何讲究之处呢?下面,就来跟大家具体说说,不妨多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大年初九,“七不出”指啥?
关于“七不出”,有些人认为是指大年初七不出门,这个理解比较片面,古人之所以讲究“七不出”,其实是有更深层含义的。
古时候,大部分寻常百姓的生活,几乎都围绕“吃饱饭”、“吃好饭”来转,这也正应了那句老话,“民以食为天”。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有7件事是必须提前准备好的,那就是古语里说的: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不出”,指的就是这7件事。
因为过去交通不便,古人出门一趟,通常要很长时间后才能回家,为了避免出门在外,没法照顾到家中老小,就会提前将这7件事安排妥当,才会放心出门。大年初九刚好是民间习俗里天公的生日,也是办事情的吉祥日子,因此就借“七不出”来提醒人们,出门办事之前,要先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
大年初九,“八不归”指啥?
关于“八不归”,很多人认为是指大年初八不归家,这个理解肯定是不对的,想回家什么时候都能回,更别提有什么回家日期的禁忌。民俗里的“八不归”,其实是在为大年初九“上九办事”做铺垫的。
《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八不归”,正是源自孔子的德育思想,指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8个字,也是做人的根本。
孝: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孝顺父母,二是要为国家尽忠尽孝;
悌: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兄弟姐妹之间要互相帮助,二是对待朋友也要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
忠:忠于国家,忠于自己的工作组织和工作岗位;
信:做人要言而有信,不弄虚作假,不欺骗他人;
礼:待人要有礼貌,不光是表面功夫,更是要发自内心给予别人尊重;
义:要有义气,有正义感,要懂得帮助弱者,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尽力而为;
廉:廉洁,不要有占便宜的心理,不是自己的、不该拿的,就不要起贪欲;
耻:要有羞耻之心,不符合道德的事情、违背良心的事情,坚决不做,要自尊自重。
古人认为,出门在外,要时刻用这8个字来提醒自己,吾日三省吾身,特别是大年初九想趁天公日办事之前,要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做到,如果连做人的根本都违背了,那自然也得不到玉帝的赐福。
大年初九,“上九办事”指啥?
前面有提到,大年初九,是民间传说中玉皇大帝的生日,人们认为,有玉帝庇佑,办事会格外顺利,于是古人会将之前积累下来的一些棘手的事情,放在这天一起解决了,这背后寄托了人们祈福、避灾的美好愿望。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春节假期刚回来,可能还沉浸在假期的懒散中,做事情不是很利索。到了大年初九,经过了1、2天调整,基本就正式回归平日里的工作效率,也就可以出门去办一些正事了。
下次再看到“七不出,八不归,上九办事”时,就别再误以为前面6个字指的是,“大年初七不出门,大年初八不归家”了。七不出,说的是出门办事之前,要准备好7件事,做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八不归,说的是出门后,要时刻提醒自己做到8个字,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上九办事,说的是做到前面2点后,出门办事就会非常顺利。
这么一理解,是不是会发现,老祖宗们真的是有大智慧,这些古训,到了现在,依旧不过时,要想做出一番大事业,请先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天南地北大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