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是什么日子(苏德二战史)
序章 1944年初的东线
1943年过去了。在这一年里,东线形势全面逆转,红军取得了巨大的战略胜利:歼灭了斯大林格勒的德第6集团军;赢得了库尔斯克会战;收复了高加索、基辅和斯摩棱斯克,恢复了列宁格勒的陆地联系。
1943年对德国武装部队则是灾难性的一年。不仅战线全面收缩,还付出了可怕的代价。按照最新统计,1943年全年,东线德军仅死亡就达700653人。同期的装甲车辆损失比上年翻了一倍以上,包括5637辆坦克,1459辆强击火炮,1111辆自行火炮,其他装甲车辆2829辆。总计11036辆。[1]
由于战局混乱,德军的总损失没有准确数据。按照一份老统计,1943年东线战斗消耗为1515724人。包括死亡323940人,失踪191608人,受伤1000176人。其死亡人数比最新统计少了一半多。[2]另一份战时统计显示,自苏德战争开始以来,直到1943年11月30日,德国陆军(包括第20山地集团军)在苏联战线共损失340万人。这份统计还列出了各集团军的损失,却也因此露了马脚:统计表上,第6集团军的阵亡和失踪人员只有4万人稍多一点!可众所周知的是:仅在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就有20多万人被打死或俘虏。[3]战时月度统计也很混乱:如1943年7—11月间的数字为:东线伤亡842665人。1943年12月27日的损失补充统计却与之差异巨大,记录东线陆军同期人员消耗为1223114人,比月度数字多出了38万人![4]
显然,上述战时统计都不太完整。因此,德军1943年的总损失只能根据下列数据推算:
死亡人数如前所述,为700653人,加上被苏联俘虏的442623人(含其他轴心国官兵)[5],总计114万纯减员。连同伤病人员,保守估计其总消耗大约是300万人。
斯大林为胜利付出了更高的成本。根据苏联解体前后调查公布的数字,1943年红军的人员和坦克损失均2倍以上于德军。具体数据如下:
红军1943年全年损失
阵亡1568708人,因伤死于医院300756人,患病死亡等75159人,失踪367806人。受伤4613848人,患病916484人,冻伤14742人。总计7857503人。[6]
装甲和履带车辆损失包括:
22400辆坦克(1300辆重型,14700辆中型,6400辆轻型),自行火炮1100辆,其他装甲车和拖拉机12500辆。[7]
要弥补巨大的装备损失,就需要苏联和德国的工业做出更大努力。斯大林和希特勒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苏联方面,农业劳动力匮乏等因素,导致了1943年的歉收,现有食品又优先供应给军队和战争工业。到1944年,一些地区,如哈萨克、斯维尔德罗夫斯克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饥荒。[8]食品短缺一直持续到了战后。
德国方面,希特勒的后方食品供应要充足得多。为了不至于丧失人心,希特勒和他的行政长继续竭力维护民生。从1942年到1943年,德国民用消费基本稳定,指数从81. 5下降为80. 2,跌幅微弱。[9]另一方面,西方的空袭也给德国工业带来了压力。
尽管如此,1943—1944年,苏德两国的战争工业还是进入了高峰(鉴于时间的关联性,1943—1944年苏德后方生产将在下一卷详细介绍)。对双方失血过多的军队来说,人员的补充才是1944年初的迫切任务。
一、德国武装部队
1. 希特勒的“输血”努力
虽然损失惨重,希特勒的军力依然相当庞大。至1943年5月31日,德国武装部队共动员11235000人。减去净损失的1680000人,还剩下9555000人。[10]半年后的1943年12月1日,整个德国武装部队达到10667809人。这1000多万人中,约724万属于陆军。但野战陆军仅有434万人。其中战斗部队只有不到280万人,仅占总额的64%。
而“后备陆军”却占用了290多万人!更惊人的是,员额已经相当臃肿,人员损失并不大的空军和海军,居然也拥有近60万人的“后备军”!
庞大的后方人员是怎么来的?后备军医院里有近63万伤病员。以色列学者马丁·克里费德认为德军伤兵缺勤的平均时间为98天。[12]照此折算,全年送往医院的伤病员约有230万人,这还不包括留在部队的。而1943年上报的伤员却只有100多万。缩水的确厉害!附带一个参考数字作为对比:据格兰茨搜集的资料,在1944年3月,苏军住院人员只有70多万。[13]
后备陆军的补充和训练单位,加上所谓“康复单位”,共有150多万人!这么多后备人员,却无力填满前线的几十万缺额?除了再次证明伤亡的极端严重外,恐怕也是德军训练时间偏长的结果。马丁·克里费德在论述德军战斗力时,曾提到过一项原则:伤员康复后,在返回部队前必须再接受一段时间的训练。这样虽然有助于维持战斗质量,但在补充困难的情况下,过度坚持这类原则,也会适得其反。[14]
希特勒也发现,当前线兵力越来越少,国内人力也日益紧张的时候,德军自身却还有大量人员躲在后方无所事事。为了搜刮更多的炮灰,他以前就采取过一些措施。比如把部分新兵送往占领区训练;在东线组建野战训练师;组建空军野战师等等,但效果都不显著。由于德军固有的陈旧体制,冗员反而越来越多。
终于,希特勒发狠了。他于1943年11月27日下达命令,要求从“多余员额”中抽出至少100万人送往前线!即所谓的“100万人为前线”运动。根据这道命令,后方单位进行了一次普遍“摸底”,解散了1/3的教导部队和机关,用妇女来替代机关里的男人,并将非战斗勤务尽量转由“俄国辅助人员”承担。
虽然希特勒为此签发了措辞强硬的命令,收效却不显著。至1944年4月中旬,他只搞到了40万人。希特勒的亲信施蒙特无可奈何地承认:“这个命令的实施首先被官僚主义的工作程序拖延了下来,后来又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严格执行。没有利用元首制定的刑法条款,只抽出40万士兵,而不是100万。”[15]1943年7—11月间,东线陆军仅新增901900人(补充兵271000人,康复人员341900人,其他289000人)。[16]另有30多万人的损失缺口无法弥补。
斗不过陆军官僚的希特勒,只能尽量善用有限的一线兵力,特别是地面作战部队——主要包括野战陆军和武装党卫军。空军野战师因为战斗力太弱,1943年10月后被逐渐并入陆军。1943年底至1944年初,德军地面作战力量维持在约440万——449万人之间,其中约250万——260万人部署在东线。另外,在芬兰方向,还部署了第20山地集团军。对苏作战的德国陆军约占全军的60%。
其余的德国地面部队散布在西线、意大利、巴尔干等地。其中,暂时平静的西线,在12月1日拥有64. 8万人,比夏季减少了近10万人!这并不是因为作战损失,而是大量部队被调往东线等地“救火”的结果。
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希特勒把70%——80%的陆军力量用于苏德战场,并将打残的部队撤到西线,补充休整后再重新派回去。1942年和1943年的两次东线危机,都是依靠从西线调来的大量增援才得以缓解。1943年9月11日,西线德军参谋长布卢门特里特证实,仅1942年10月以来的12个月间,他就向苏联前线增派了28个师(6个装甲师或装甲步兵师,22个步兵师)。[17]
注:上述东线兵力中,不含集团军群后方地域指挥部和芬兰方向的第20山地集团军。
两年过去了,由于东线局势的恶化,希特勒所面临的战略全局也越来越严峻。过去为东线提供了大量增援的西线,似乎随时可能变成战场。
形势逼迫着希特勒采取新的措施。1943年11月3日,他发布了第51号训令(1943年第662656号绝密文件)。命令开头回顾道:“过去两年半同布尔什维克进行的艰苦卓绝、损失严重的战斗,耗去了我们的主要军事力量和最大的精力。这就是目前的危险和整个形势。”
命令紧接着指出:“在东线,危险依然存在,但西线出现了更大的危险。”——西方军队可能在春季,甚至更早发动进攻。希特勒认为,由于西线没有东线那么辽阔的地域提供足够的战略回旋纵深,这一威胁也就显得尤其可怕。有鉴于此,他宣布:“我不能为了增援其他战场而继续削弱西线,我决定加强西线的防御力量。”[19]
动摇中的东线德军
除了人力不足外,现有部队的动摇和沮丧,也是希特勒面临的重大问题。1942年,德军叛变及擅离职守者仅有16550人。1943年猛增到66861人,1944年继续急剧增加!动摇者遭到了严厉镇压!仅1943年10—12月,就有1455名德国军官被判死刑,其中1037人是因为“畏战”和“弃职潜逃”。[20]可希特勒还嫌不够,干脆在1944年2月26日下达命令,抛开军法审判,授权军官、军士和“作战勇敢的士兵”,就地处决“违抗军令”和“违反军纪”者。[21]
由于人力匮乏,并不是所有逃兵都会被杀掉,更多还是被送往惩戒部队,在最危险地段充当最不值钱的炮灰。1943年10月1日,已经有4250人编入东线惩戒战斗营。接近一个新编师的步兵人数。
仆从军也在动摇。以罗军为例,从1943年4月1日至1944年4月1日,因开小差而受审的官兵达到12227人,其中1391人被处死刑。虽然总数比德军要少,但比率却可能更高。[22]
单纯依靠暴力,无法遏制动摇情绪的扩散。希特勒又乞灵于思想控制。1943年12月22日,他下令在军中建立纳粹党的领导机构。国防军统帅部设立了纳粹党督导部,部长直属于希特勒。此后,在德各军种总司令之下也设立了国社党督导部。师及师以上司令部和同级别机关,设有党的指导员。师以下直到营一级,该职务则由一个参谋兼任。[23]值得一提的是,陆军总部国社党督导部部长的职务,被交给了舍尔纳将军。[24]他是德国陆军中一颗正在升起的新星,而他的新职务也说明了他的政治立场。在厌倦了曼施坦因这样的老派将领后,希特勒准备让狂热的纳粹党徒来指挥部队。
2. 1944 年初的东线陆军,
虽然希特勒要求增强西线,但德军主力并没有离开东线。在1943年10月1日,东线占用了德国野战陆军总员额的64%。根据《德国陆军1933—1945》,1943年12月1日,东线德国陆战兵力为2619000人。1个月后,下降为2528000人。上述数字还没有包括后方警卫。
另外,在所谓“芬兰方向”,德第20山地集团军也拥有大量部队。格兰茨认为所谓“挪威北部”兵力为7万人。[25]但美国的战役研究资料援引的德国档案却证实,第20山地集团军三个军中的一个就有56000人。[26]集团军总兵力按照西顿的说法是176000人。参考过大量德军档案的法国军史学者给出了更高的数字,称第20山地集团军在1944年1月需要补给的总额为217000人(鉴于法国人列举的“补给统计”,往往包括了辅助人员甚至战俘等等,我们还是以西顿的数字为准)。[27]
将东线和“芬兰方向”加在一起,德国在1944年1月的对苏地面兵力为270. 4万人。如果加上后方警卫区域的兵力,还要更多一些。
虽然总员额下降,但由于精简了后方单位,特别是用“辅助人员”取代德国后勤人员,东线战斗部队的数量反而有所增加。1943年12月31日,前方兵团(含党卫军和空军野战部队)人数达到202万人,平均每个师约1万余人。前方兵团以外,东线陆军独立战斗部队秋季兵力约40万人,其中包括10万炮兵。
由于1943年德国军工产量飙升,东线装甲部队虽然损失严重,但依然靠着源源不断的补充维持着较强的战斗力。到1943年12月20日,装备有3629辆坦克强击火炮。包括933辆长管四号坦克,699辆“虎”和“黑豹”。但由于损失太大,仅仅过了十天,就下降为3356辆。其中坦克1849辆,可动939辆;强击火炮1507辆,可动879辆。总计可用1818辆,占总数的54%。[30]
为了适应防御战的需要,和夏季相比,年底东线的强击火炮所占比例大幅度增加,数量已经和坦克相差不大。与此同时,东线还配属了相当数量的重型坦克,充当遏制苏军进攻的杀手锏。1943年7—12月,东线接受了278辆“虎”,彻底损失或后送了214辆。至1944年1月,剩下211辆(可动89辆)。几乎同期,还接受了9个“黑豹”坦克营,装备774辆“黑豹”(不含后来的补充坦克),彻底损失493辆。至1943年底,“黑豹”还有349——432辆。[31]
德军的火炮统计比较少见。按照1944年3月的材料,东线共有德制100毫米及更大火炮5441门,占全军装备数8257门的66%。另有德制75毫米山野炮194门,各国杂牌火炮1488门(中重型968门)。
总计东线德军共有火炮7123门。其中100毫米以上(含100毫米)6409门。没有找到东线步兵炮、迫击炮、反坦克炮和陆军高炮的专门统计。仅知道1944年4月1日,德国陆军共有此类装备5万余门。即使按5成比例换算,东线也有约2.5万门。
相比之下,希特勒发布“强化西线”命令后过了近5个月的1944年3月,西线也只有德产中重型火炮930门。按照编制,只能装备16——21个步兵师。同一时期,东线则有5441门,是西线德军的近6倍。而同期,东线陆军兵力只有西线的4倍。也就是说,几乎毫无损失,并得到希特勒“强化许诺”的条件下,西线的火炮满额率也只有损失惨重的东线的一半左右。为了凑数,德国人只好把各国杂牌火炮大量拖到西线,数量甚至大大超过了德国火炮!
3. 仆从军和空军F
由于兵力不足,希特勒只好向“盟国”求援。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国人把仆从军看得一钱不值,避免让他们介入前线战斗。现在,希特勒却不得不放下架子,再度拖来大量“盟国”炮灰以填充战线。1943年10月4日,东线仆从军为18个师(不包括芬军)。[35]10月至12月24日,增加了罗马尼亚第2、4山地师,第24步兵师;匈牙利第13、19步兵师;第1斯洛伐克师(前身为斯洛伐克机动师)。同期撤走了第250西班牙步兵师,匈牙利第13、19步兵师。[36]至12月26日,连同芬兰军队在内,苏德战场上的仆从军增加到40个师。[37]
1943年底至1944年初,苏德战场仆从军总数约80万人。包括罗军12个师23万6千人,匈军11万3千人,芬兰军43万人,一部分斯洛伐克军人。[38]不过,这些部队大都被派去承担反游击或海岸警卫之类的次要任务,前线野战部队不多。按照德国统计,1943年12月31日,东线4个集团军群指挥的前线部队中,仅有仆从军136985人(不含芬军)。
除仆从军外,东线德军外籍兵团有53254人。如爱沙尼亚党卫军旅5099人(1943年12月);西班牙“蓝色军团”1500人;拉脱维亚武装党卫军31500人(1944年7月)。[39]凑上这些“盟友”,希特勒在1944年初,用于对苏作战的正规陆战部队,总数约350万人。
除了正规军人外,德军还拥有数量庞大的“辅助力量”——既包括约20万“俄国辅助人员”,也有大量德国辅助组织。
此外,德国空军(除了作为陆战部队的空军野战师)和海军在苏德战场也有大量兵力。1944年1月,德国空军最大的航空集团部署在苏德前线。包括东线的第1、4、6航空队,以及芬兰方向的第5航空队一部。按德方统计,共装备各类飞机2726架,占总数的41%。其中,部署在东线的一线作战飞机为1683架。1944年上半年,苏联前线的德军飞机还在继续增加,在全军中的比重也从41%上升到5月份的近46%。
除了作战飞机外,东线3个航空队在1944年1月还拥有6160门高射炮。加上第5航空队,总数为7818门。其兵员总数估计也不会少(鉴于德军兵力数据不完备,西方学者常用的兵力对比方式:用德国陆军兵力和苏联陆海空三军总兵力进行对比,无疑是不准确的)。
总体而言,在1944年初,东线的陆军兵力是西线的4倍,重型武器是4——6倍,飞机是2倍。这些数据说明,德国武装部队的绝对主力依然在东线。
4. 编成、编制与新装备
在1943年底至1944年初,东线新增了几个野战师。但同一时期,有更多的野战师因为损失惨重而被解散。保存下来的步兵师同样损失惨重。如第106步兵师(属第8集团军)自1943年3月至1944年1月20日,共损失15005人。相当于一次全军覆没。[44]另外,根据希特勒“增强西线”的指示,第2装甲师和第5山地师被调往西线。经过调整,到1943年12月31日,东线德军以及仆从军(不含第20山地集团军和芬军),共有205个作战兵团(含33个机动兵团)。其中北方集团军群48个(机动1),中央集团军群64个(机动9),南方、A集团军群共93个(机动23)。
1943年12月至1944年1月,东线新增部队
第2伞降歼击师(配属东线南部)
第371步兵师(来自巴尔干,增援东线南部)
统帅堂装甲步兵师
第15党卫军师(1943年3—11月组建,配属东线北部)
第11党卫军装甲步兵师(由巴尔干调往东线北部)
第4党卫军旅
第15、21罗马尼亚师[45]
同一时期,被歼灭、撤销或调走的部队:
第52步兵师(1943年11月1日解散)
第86步兵师(1943年11月3日解散)
第321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330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降为师群)
第250(西班牙)步兵师
第1、3、4、5、6、9、10、12、13、21空军野战师(11月改称野战师,并入陆军)
第2空军野战师(1943年11月解散,残部1944年2月并入第6野战师)
第15空军野战师(解散,残部并入陆军第336步兵师)
第183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251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268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降为师群)
第4空军野战师(1943年11月1日改称野战师并入陆军)
第18装甲师(改编为炮兵师)
第38步兵师(1943年10月23日解散)
第112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137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161步兵师(降为师群,师部改为A军级集群指挥部)
第216步兵师(1943年11月17日解散)
第217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223步兵师(1943年11月26日解散)
第255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262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293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323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327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328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332步兵师(1943年9月3日解散)
第333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339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降为师群)
第355步兵师(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444警卫师(仅剩司令部,1943年5月解散)
第5山地师(调往西线)
第2装甲师(1944年1月15日调往西线休整)
第141、147、143、151预备师[46]
为了适应新的战争环境,同时对被解散的部队进行改编,德军开始采用新编制。从1943年10月2日起,开始推行“1944年型”(有时被称为“1943年型”)步兵师编制。全师德国官兵11317人。另外配备1455名苏联辅助人员。后者主要承担勤务工作,以便腾出德军官兵充当战斗员。1943年12月1日,新型师的兵员数改为13656人。其中战斗部队9652人(步兵5500人),供应部队2245人,后方人员1759人。
新式野战师的步兵营,由过去的9个缩减到6个,师属火炮由48门缩减为36门。但步兵火力增强,机枪总数反而有所增加;淘汰了轻型迫击炮,大量装备80—120毫米的中重型迫击炮。确立了以75毫米炮为核心的反坦克火力配系。
为了应对不测,德军野战师的后勤部队也配备了越来越多的武器。如1943年9月,第383步兵师(中央集团军群)就给后勤部队编制了50挺轻机枪(相当于一个步兵营的标准)。其具体分配为:[48]
第383通信营
电话连(6挺轻机枪)
无线电连(4挺轻机枪)
通信供应纵列(1挺轻机枪)
第383供应队
供应指挥部(2挺轻机枪)
第383摩托化轻型供应纵列(2挺轻机枪)
第3—6重型供应纵列(各6挺轻机枪)
第383供应连(6挺轻机枪)
2个医疗连(各2挺轻机枪)
第383军事警察处(1挺轻机枪)
稍后,新式野战师又开始装备突击步枪;两种革命性武器——反坦克火箭筒和反坦克长柄火箭弹,也大量进入部队。这是两种步兵便携的反坦克武器,但比过去的一些步兵反坦克武器更为强大便利。从此,只要德国士兵能够在苏联坦克逼近前生存下来,就有可能依靠一己之力将可怕的重型战车摧毁!
反坦克火箭筒和反坦克长柄火箭弹
西方作者坚持认为前者是德国人剽窃美国“巴祖卡”火箭筒创意的产物,口径采用德军钟爱的88毫米,作战射程91. 4米,最远据说可达到400米,可以60度角击穿150毫米装甲。后者分为“小型”和“大型”两种(即30型和60型),可以对30——80米(一说最大60. 3米)距离上的苏联坦克构成致命威胁。其战斗部使用了黑索金炸药,空心装药造成的金属射流长达1.52——1.83米!可以击穿140—200毫米装甲!如果说它有什么缺点,就是有效射程较短,超出后命中率急剧下降,再就是威力大得连使用者都感到胆战心惊!
1943年9月,单兵反坦克火箭弹小批量进入部队。1944年大量装备,其数量从数万枚很快增加到数十万枚甚至数百万枚![49]到底有多少苏联和西方坦克,因为驾驶者的轻率而葬身于火箭弹之下,恐怕永远也拿不出准确的数据。
除了给步兵师配备75毫米反坦克炮和单兵火箭弹外,德军也加强了他们的军直属反坦克火力。鉴于88毫米高射炮惊人的反坦克威力,德国人研制出专用的71倍管88毫米反坦克炮,并于1943年投入使用。
1944年德军步兵师构成和装备[51]
下属3个步兵团,每团1987人,编制有1个反坦克炮连,1个步兵炮连,2个步兵营;新步兵连装备的轻机枪增加到16挺,用2门80中型迫击炮取代了轻型迫击炮;重武器连装备12挺重机枪,6门80迫击炮或75步兵炮;步兵炮连装备12门80迫击炮,4门120迫击炮或150步兵炮。反坦克炮连的一个排装备75毫米重炮,一个排装备50毫米重炮。
1个炮兵团(2013人);
1个侦察营(708人);
1个工兵营(620人);
1个通信营(379人);
1个反坦克炮营(484人,一个连6门37炮加6门50炮,一个连12门75炮,一个连12门20高炮);
1个野战补充营。
师属勤务人员2380人:马拉或摩托化运输纵列,1个医疗连,野战医院,兽医连,野战警察和野战邮政等等。
装备有2128支手枪,7980支步枪,681支冲锋枪,机枪541挺,72门81迫击炮,21门120迫击炮,12(一说18)门75步兵炮,6门150步兵炮,6门37反坦克炮,24门50反坦克炮,18门75反坦克炮,12门20高炮,24门105榴炮,12门150榴炮。后来又编入600支突击步枪,108个反坦克火箭筒,以及大量的反坦克长柄火箭弹。
新编制颁布后,东线德军的改编过程非常复杂,搞出了很多新旧编制混合的怪物。由于前线损失太大,所以还伴随着一系列的合并重组。东线仅1943年11月就解散了23个伤亡惨重的野战师(根据《俄国前线》和《德军序列》的资料整理统计。可能不完全)!不知道是为了保住面子还是出于别的什么考虑,德国人将其残部改编为“师群”(Divisions-Gruppe),并冠以被解散师团的番号。
所谓“师群”,一般由被解散师团残余的步兵组成(通常有一个团的实力),通常被编入其他野战师或者军级集群。这种做法给历史研究造成了很大混乱。苏联人就经常会把“师群”当成师来看待。因为在实战中,战斗兵力比一个团还少的德国野战师也不少见。
下面以一个实例来了解东线新编制的实施和重组:
德军第36步兵师(中央集团军群)。1943年11月2日编入了第268师群(就是被解散的第268步兵师。上一卷曾提到过该师被击溃的过程),将其作为自己的第三个步兵团。
第36步兵师原有的2个步兵团解散了各自的第3营;侦察营改称为“燧发火枪”营。鉴于新称谓只是个花头,没什么实际意义,本书依然称其为侦察营;第36步兵师自己的炮兵团被抽走,作为集团军直属单位。第36步兵师只能接受前第268步兵师的268炮兵团。
由此形成的第36步兵师新序列为:
第87步兵团:第1、2营
第118步兵团:第1、2营
第268师群:第488、499步兵团残部
第36师属侦察营
第268炮兵团:1—4营(第4营来自第321炮兵团)
12月8日,又接受了新编的第36坦克歼击营(前身是军属单位)
制定新序列还算容易。而在战争条件下,按照新编制给第36步兵师配齐武器则要困难得多。直到1944年3月20日,才形成如下武器编制:
步兵团:
步兵连:13挺轻机枪,2门80迫击炮
机枪连:12挺重机枪,4门120迫击炮,3挺轻机枪
步兵炮连:2门150重步兵炮,6门75轻步兵炮
坦克歼击连:12门PAK40型75反坦克炮,13挺机枪
师属:
侦察营:各连与步兵编制相同,其中一个连配备自行车
坦克歼击营:
第1连配备12门PAK40型75反坦克炮,13挺机枪
第2连配备12门自行75反坦克炮
第3连配备12门20毫米高炮,4挺机枪
炮兵团:
轻型炮兵营(3个连):11门105榴炮
重型炮兵营(3个连):9门150榴炮[52]
德国陆军还在东线组建了一些特种兵团,如1943年9月在中央集团军群内建立的第1滑雪歼击旅。至年底,该旅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作战兵团,不仅配备大量强击火炮、自行重炮、20—88毫米高炮、迫击炮、轻重机枪和新式的MP43冲锋枪,其编制也非常完备。步、炮、辎重、工兵一应俱全,相当于一个略有些缩水的摩托化步兵师。
其1943年12月1日具体编成为:[53]
指挥部:
侦察排、通信排、工兵排(3挺轻机枪)
4个滑雪营:
每营3个滑雪连(每连10挺轻机枪,一个排配备M P43冲锋枪),1个机枪连(6挺重机枪,6门80毫米迫击炮,3门20毫米自行高炮)
1个重滑雪营:
滑雪通信排,1个摩托化坦克歼击连(12门75毫米反坦克炮),1个自行轻高炮连(12门20毫米),1个自行重高炮连(6门88毫米)
1个迫击炮营:
摩托化指挥部(2挺轻机枪),通信排,3个迫击炮连(每连3挺轻机枪,12门120毫米迫击炮)
1个工兵营:
2列雪犁列车(各1挺轻机枪),1个摩托化工兵连(2挺重机枪,9挺轻机枪,2门80毫米迫击炮和6部火焰喷射器),2个滑雪工兵连(2挺重机枪,9挺轻机枪,2门80毫米迫击炮和6部火焰喷射器)
1个炮兵团:
1个强击火炮营(1个指挥连,三个连各14辆),1个自行火炮营(1个指挥连,3个炮兵连,每连6门150毫米重榴炮)
供应营:
摩托化维护连(6挺轻机枪)
半履带供应连(8挺轻机枪)
摩托化供应连(8挺轻机枪)
2个滑雪供应连(各3挺轻机枪),野战补充连:10挺轻机枪,3挺重机枪,2门80毫米迫击炮,1门120毫米迫击炮,1门20毫米高射炮,1门75毫米反坦克炮,1部火焰喷射器
1个医疗营
1个摩托化军事警察连
1个兽医连
1个屠宰连
1个面包连
1个行政连
德国装甲师1943年型的编制于9月24日发布,依旧是1个坦克团。下属2个坦克营,一个营装备四号坦克,一个营装备黑豹坦克,每营4个连,每连22辆坦克。关于43型装甲师实力的另一说为:四号坦克营86辆,黑豹坦克营73辆,另有11辆指挥坦克和4辆侦察坦克。
装甲师的炮兵团有18门自行火炮(12门105毫米,6门150毫米),13门105毫米榴弹炮,8门150毫米榴弹炮,4门100毫米加农炮。反坦克武器主要是13门75毫米炮。
2个装甲步兵团共4个营,其中一个配备半履带装甲车。装甲步兵得到12门自行步兵炮的支援。
装甲师的防空火力非常强大。包括34门20高炮,17门4管20高炮,9门37高炮,12门88高炮。这些高炮不仅可以对抗低空苏联飞机,还可以对付苏联坦克。
全师兵员14727人,机枪1311挺,80毫米迫击炮52门,120毫米迫击炮18门。[54]
二、红军
1. 整体实力
1943年10月至1944年3月,苏联武装力量总人数维持在998万——1020万人,和德军大致相当。但红军的构成没那么复杂,大致分为“战备部队”和内地军区。前者包括对德作战军、远东和南高加索防御部队及大本营预备队。另外,1944年3月12日,苏军住院人员为727000人。[55]除了内地军区,在1944年1月1日,苏军“战备部队”为8562000人。包括陆军7337000人,空军536000人,海军391000人,国土防空军298000人。
其中,对德作战的总兵力为635. 4万人。包括:陆军550. 7万人,海军25. 2万人,空军38. 8万人,国土防空军20. 7万人。苏联也组建了一定数量的外籍部队,1944年初约43900人。[56]
很多西方学者认为,苏军之所以能够将这么多部队集中在苏德战场,完全在于苏联没有其他战线需要顾及。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在1944年1月1日,德国在苏联以外的三大战区(西线、巴尔干、意大利)拥有141万人的地面部队。而同期,苏联仅在远东就维持着1162991人的庞大兵力,在南高加索也有相当数量的部队。双方在“次要方向”维持的作战兵力相差并不太多。而且德军各战区距离较短,加上交通线发达,能够比较及时地在彼此间调动兵力;相对来说,苏联远东地区距离战场太过遥远,交通也不发达。事实上,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苏联已经很少从远东调动部队。[57]
苏德双方前线兵力悬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还在于兵力结构的不同。苏联以陆军为第一优先,海空军没有德国那么庞大。虽然不清楚苏联内地军区的具体兵力,但从相关材料分析,估计总数约150万人或更多一些。他们和大本营预备队(488000人)一道,构成类似德国后备军的战略预备力量,但数量却没有德国后备军(360多万人)那么多。估计造成差异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苏军的训练周期较短。1943—1944年,前线部队干脆在新解放区直接征兵,因此留在后方的新兵相对较少;第二,苏联将大量后备部队、后备军官和训练机构编入了前线方面军和集团军,其总数约50万人。这些人员既可以及时补充损失,本身也成为前线力量的组成部分!比较之下,东线德军的野战补充营和野战训练师,加在一起至多6万余人。
苏联对德作战陆军构成[58]
战斗部队70%
保障(工程、通信等)部队12.2%
后方(铁道、汽车、道路)部队7.6%
后备部队及野战训练机构9%
武器方面,苏联对德作战军1944年初拥有如下装备:[59]火炮迫击炮95604门(不含50轻迫和火箭炮),坦克自行火炮5254辆,作战飞机10200架。
大本营预备队另外装备389辆坦克,7000门火炮迫击炮和602架飞机。
1944年1月1日 苏联对德作战军装备[60]
步枪卡宾枪:287. 15万支
自动枪:96. 31万支
机枪: 17. 34万挺
迫击炮: 4. 91万门
(82和82以上)3. 86万门
火炮*: 4. 43万门
(76和76以上)3. 02万门
高射炮:1. 2万门
(中口径)5200门
坦克: 4400辆
(中重型) 2900辆
自行火炮:800辆
(中重型)400辆
作战飞机:10200架
(新型)8800架
作战舰艇:115艘
(潜艇)79艘
*不含海岸炮
苏军统计前线部队共有76毫米或更大口径火炮3. 02万门,但没有列出100毫米以上火炮的数字。据德国情报资料,前线苏军3月份装备76毫米或更大口径火炮35000门(和苏联年初统计很接近),其中1万余门为100毫米或更大口径。[61]
和库尔斯克会战开始前相比,苏军装甲兵力衰减最为严重。至1944年初,前线战车减少约一半。作战军和大本营预备队加起来也只有5643辆坦克自行火炮,其中仅2413辆可动,占总数的43%。可动率比德军低出10个百分点。[62]
整体评估,1944年初,苏德两军实力对比如下:
2. 步兵
6409门 前线红军虽然拥有550多万陆军,但一线步兵的数量却大为减少。在1944年,只有1/4的苏联步兵师达到8000人,其余只有5000——7000人,有些甚至只能维持3000——5000人的规模。[63]如第212步兵师,编制8200人,但在1943年12月,实际仅有5200人。再如第93近卫步兵师,编制人数8000人,1944年2月实际兵力为6000人。各步兵团仅有2个步兵营,每营424人,步兵连113人。按德国标准,这个师的“战斗力量”不足3000人。
为了补上缺额,苏联人把越来越多的老头和小孩送到军队。在1943年底,有些部队中的非适龄兵员已经占到一半。为了合理利用,一些部队尝试按年龄分配战斗兵种。比如把20——25岁的士兵编入机枪营;35——45岁年纪较大的则去操纵迫击炮和反坦克炮。
随着人力的枯竭,单纯依靠后方征兵,已经不足以弥补巨大的伤亡。但苏联人获得了另一个巨大的人力储备库,那就是新解放区。这里当然包括很多不乐意参军的乌克兰农民,甚至被俘虏的“俄国辅助人员”也会被充入红军的队列。由于从库尔斯克会战以来,红军的进攻持续不断(特别是在乌克兰),这些补充兵大都没有时间接受训练,几乎是刚刚入伍就马上被送往前线。很多情况下,只能让老兵在部队里教会他们使用武器的基本方法。其战斗力之差,是不难想象的。
举例来说,主攻赫尔松桥头堡的第49近卫步兵师,战斗前一个月内(1943年11月15日至12月15日)补充了2211人。新兵主要来自新解放区。他们的年龄有大有小,几乎没有受过像样的训练。即使凑上这些人员,全师兵力依然不到6000人。每个步兵连只有70——75人。作为近卫部队,第49师的状况还算好的。同一时期,第307步兵师各步兵连不足50人。
实战中,第49师的糟糕表现证明该师的问题不仅是实力欠缺。虽然他们此前已经在该地段打了一个月,却连对手的兵力和火力配系都没搞清,只得在进攻前一天派出一个步兵连,由一营炮兵支援实施战斗侦察。这个连离开壕堑后仅仅冲击了50——100米,就被机枪和迫击炮给打了回去,损失惨重而战果几乎为零;主攻开始后,因为工兵工作不力,第一梯队还没冲到德军第一道壕堑,就被雷场和铁丝网挡住了去路,陷入德军各种轻重火器的屠杀之中。因为侦察不力,苏军发射的大量炮弹也没有摧毁多少德军火力点。第49师就这样冲击了一天,结果连前沿的铁丝网和雷场都冲不过去。
红军第49近卫步兵师实力(1943年12月16日)[64]
总人数:5986人
步枪:3348支
自动枪:809支
轻机枪:114挺
重机枪:41挺
高射机枪:3挺
各种火炮迫击炮:95门(不含轻迫)
3. 坦克部队
相对于质量低劣的苏联步兵,红军的技术兵种依然保持着较高素质。除了在战争中发挥稳定的红色炮兵外,最受宠爱的红色坦克兵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库尔斯克会战后,各坦克集团军就曾被调到后方进行短期休整,得以保存不少精华。而在新的一年,新式坦克的出现,还将部分解决苏联坦克部队自哈尔科夫战役以来所处的装备劣势。
最具决定意义的事件是在1944年2月至3月,红军开始装备T-34最优秀的改进型——T-34/85中型坦克。早期列装的部队包括第2、6、10、11近卫坦克军。[65]新坦克装有一门优良的85毫米坦克炮,即使使用普通穿甲弹,也可以在500——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德军的“虎”式和四号坦克。只有逐渐成为德军中坚力量的“黑豹”坦克不畏惧T-34/85。根据红军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副司令罗特米斯特罗夫《关于改进红军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措施的报告》(1944年8月30日),新式T-34的85毫米火炮,从任何距离都无法击穿“黑豹”的前倾斜装甲;“黑豹”却可以在近2公里距离击穿T-34的前装甲。[66]根据同一份报告,苏军的新式斯大林-2重型坦克,其装甲大致和“虎”相当,但122炮略优于“虎”的88炮。(下一卷将以专门章节介绍1944年苏德新坦克的技术对比)。
T-34/85坦克技术参数[67]
成员:5人
战斗重量:32吨
发动机:500马力
最大时速(公路):55公里
最大时速(越野):30公里
最大行程(公路):300公里
武器:85毫米火炮1门
炮口初速:1200米/秒(配用BR-365P穿甲弹)
角度:-5+25
装甲:炮塔正面90毫米
炮塔侧面75毫米
炮塔后部75毫米
车体前斜板47毫米
车体侧面60毫米
车体后部47毫米
红军坦克部队在1944年依然坚持建立强大的坦克集团军。作为集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初的坦克军编成为3个坦克旅(每旅65辆坦克),1个摩托化步兵旅,3个自行火炮团(12辆Su-152,16辆Su-122,21辆Su-76),1个迫击炮团,1个高射炮团。理论上应该全部装备中重型坦克,包括208辆T-34和1辆KV,配备8台火箭炮和1295辆汽车。但实际上只能保证一半。
机械化军有3个机械化旅,1个坦克旅,3个自行火炮团,1个迫击炮团,1个高射炮团。理论编制为176辆T-34和21辆T-70,8台火箭炮,1835辆汽车。[68]
为了彻底击败德军,在1944年,红军必须实施更为深远的包围,以歼灭更多的重兵集团。坦克集团军无疑承担着主要重任。但要在远离出发阵地的德军纵深腹地战斗,除了配备更强大的武器外,还需要完善部队的指挥和协调。为此,苏联人总结了1943年的作战经验。当时,坦克部队行进间的通信距离不能超过25——30公里。由于采用统一的频率范围,容易被窃听;加上大功率电台数量不够,约有一半命令和报告比规定晚1——3个小时送达。[69]苏军地面与空军的无线电联系,主要采用三种方式:协同动作通信网;协同动作通信网+空军集团军导航通信网;空军集团军通信网+空军—坦克集团军司令部专用通信网。下一步,红军要把空地协同落实到坦克旅一级。[70]
但在1944年夏季前,红军坦克集团军的各项改进尚未完成。战斗中,由于步兵和炮兵的突破能力不够,配属给步兵的支援坦克又太少(这是坦克总数减少所决定的),以至于经常把坦克集团军用于突破德军防御。这样往往会削弱其纵深突击实力。
4. 苏德两军的对比评估
除一些极端情况,在1944年初,苏德两军步兵师的大致实力为,苏联步兵师:总人数5000——7000人,步兵2000——3000人;德国步兵师:总人数约10000人,步兵3000——4000人。
比较而言,德国步兵师的总人数肯定要比苏联步兵师多出不少。但步兵人数却差得不多。事实上,苏联步兵师越来越像轻便的战斗旅,依靠集团军提供集中的后勤和火力支援;而德国步兵师虽然步兵越来越少,后勤和火力分队依然维持着很大的架子。除了一些新锐部队,德国师的一线实力变得越来越弱,过于笨重的后勤和装备也难以撤退。极端情况下,德国人没有足够人力来防守前线,只能用炮击来“封锁”红军前进的道路。
但另一方面,德国师毕竟人数众多,而且普遍配属武器(包括后勤人员)。由于人力配置重心后置,稀松的一线战斗队形能够损失的兵员有限,反而不容易被彻底包围和全歼。苏联步兵师却比较脆弱,德国人的有限反击就能将其打垮。当时战场上的常见情况是:一个德国师的步兵被消灭了大半,火力和后方分队却基本完好;一个苏联步兵师在进攻中陷入圈套,很容易就被包围和击溃。其稠密的步兵队形也容易招致惨重的损失。苏联步兵过于缺乏训练,以至于很少被珍惜使用。德国人其实也无法珍惜他们受过训练但数量有限的步兵。因为除了牺牲步兵外,没有更好的办法救出炮兵和后方人员——而他们偏偏是人力的大头。
最受关注的两军装甲部队,质量差距自库尔斯克会战以来一直在缩小。虽然实战对抗中,苏联坦克的不可恢复损失依然大大超过德国,但这主要是双方战车质量差距所导致的。由于红军坦克手的努力,即使不能给予德国坦克致命一击,也能将其打得暂时无法动弹。由于德军一直在撤退,这些被击伤的坦克最后不是被自己人炸毁,就是留给红军当礼物。而随着苏联坦克和战术的改进,被一举摧毁的德国坦克,包括曾不可一世的“虎”和“黑豹”,也越来越多。德国人为了维持质量优势,就必须制造装甲更厚、炮弹穿透力更强的新坦克,直至超越发动机的承载力。
战争中,双方也在竭力学习对方的长处。德国人模仿苏联,逐渐缩小野战师的人数,力求建立更多的新部队。当然,他们也没有放弃传统做法,继续维持着一些超额编制的精锐师团,将其投入最危险的地段,以求取得“超群”的效果;一些强硬派将领如莫德尔,把后方的部分冗员也拉上前线。
苏联人则建立更多的军司令部,以期将几个步兵师合成一个较强的兵团。更重要的是,红军已经厌倦了代价惨重、战果却很有效的击溃战。为了把完整的德国野战师、军,甚至集团军——包括一线步兵和各级火力、后勤分队——全部装进包围圈,红军将利用越来越强大的坦克和炮兵集团,不仅要在狭窄地段突破防线,还要以超越撤退德军的高速冲入更深远的纵深,堵住敌人的退路,把他们放进火海交织的沸腾大锅里彻底煮掉。
但在1944年初,发起这样的进攻却是困难的。红军坦克集团军战车太少,协同能力不够,对步兵也难以寄托太大指望。由于地面泥泞和恶劣天气,炮兵和飞机也不能提供及时的支援。尽管如此,斯大林和朱可夫依然要求发起猛烈进攻,尤其是在乌克兰方向。因为他们很清楚,曼施坦因自库尔斯克会战以来,丢失了坚固的阵地,接着又失去了第聂伯河天险,红军不能给曼施坦因喘息和构筑阵地的时间,必须立刻发动进攻,突破他的临时防线,尽可能地捕捉、歼灭他的重兵集团。至于曼施坦因那些引以为自豪的精锐装甲部队,此时实力也和红军一样受到了严重削弱。而且斯大林也掌握了对付他们的秘诀:让各方面军全线出击,使德军的装甲预备队顾此失彼。
当然,在年初的乌克兰战线,红军还处于去年战役的尾声,由于没有时间准备,暂时无法在接踵而来的新战役中真正协调一致。而在遥远的北线列宁格勒方向,面对拥有更坚固阵地的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一次经过精心准备的全面攻势即将开始!
特别章节:远东箜
从1941年开始,日本人就以其特殊的方式来帮助希特勒。除了在太平洋以联合舰队攻击美英势力外,他们还在中国东北地区部署庞大的关东军,牵制了上百万苏联军队。
但在太平洋战局恶化之际,日本人也无法把关东军的规模(1942—1943年有70多万大军)继续维持下去。加上拟议中的在华进攻战役,关东军兵力在1944年大幅度下降,由1943年底的17个师团,减少至1944年底的11个师团。[72]
1944年11月日本陆军对苏战备部队部署(不含陆军航空和船舶部队):[73]
中国东北45.6万人
朝鲜5.7万人
尽管日军兵力下降,苏联人却没有相应减少在远东的部队。日本陆军的苏联情报权威,参谋本部俄国课课长林三郎证实:“(1943年)下半年,苏军把成批兵力派往西线的情况就几乎看不到了。”根据战后公开的材料,1944年,苏联也没有从远东抽调大量部队。仅夏秋调走了1个空降兵旅和4个大威力榴弹炮团。这是苏军战时最后一次从远东调动较多部队。
按照日本方面的判断,1943年底,远东苏军约70万人,装备1000辆坦克和1000架飞机。[74]但根据战后公开的材料,日本人的判断还是太保守了。
1944年1月1日远东苏军兵力(苏联公布)[75]
兵力:1162991人
火炮迫击炮:16827门
轻型坦克:2069辆
作战飞机:4006架
作战舰艇:102艘
[1]《二战德国军事损失》,第277页;《德国陆军的武器与秘密武器》(以下简称《德国武器》)卷二,第278页。
[2]《德国武器》卷二,第246页。
[3]德国陆军损失统计:1941年6月22日—1943年11月30日,原件照片影印件。
[4]《德国装备》卷二,附录:前线月度损失,第312页;《二战德国》卷四,第86页。
[5]《20世纪苏联伤亡与战斗损失》(以下简称《苏联损失》),第277页。
[6]《苏联损失》,第97页。
[7]《苏联损失》,第252页。
[8]《苏联历史档案汇编》卷十九,第728、732页。
[9]《希特勒的欧洲》,第303页。
[10]《希特勒的欧洲》,第372页。
[11]《二战德国》卷五,第30—31页。
[12]《战斗力》,第139页。
[13]《当巨人冲突》,附表C。
[14]《战斗力》,第140页。
[15]《希特勒与战争》,第729页;《二战史》卷八(上),第93—94页;《苏联闪击战》,第59页。
[16]《二战德国》卷四,第86页。
[17]《苏德战争》,第436页。
[18]《二战德国》卷四,第82页。
[19]《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第182页。
[20]《战斗力:德国与美国陆军的表现》,第155—156页。
[21]《二战史》卷八(上),第96页。
[22]《罗马尼亚现代史》(下),第531页。
[23]《二战史》卷八(上),第95—96页。
[24]《纳粹元帅沉浮录》,第97页。
[25]《当巨人冲突》,附表C:东线战斗力量对比。
[26]《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战役》,第8页。
[27]《苏德战争》,第435页;《苏联北方舰队作战行动分析》,第110页。
[28]《德国陆军》卷三,第193页;《德国二战中》卷五,第35页;《苏德战争》,第435页。
[29]《德国陆军》,第1933—1945页;卷三,第282—284页。
[30]《库尔斯克:德国视野》,第413—414页。
[31]《“虎”I重型坦克1942—1945》(以下简称“虎”),第41页;《黑豹VS T—34乌克兰1943》(以下简称黑豹VS),第75—77页。
[32]《库尔斯克数据研究》。原始出处:panzer-1age ost(nach gen.qu).BA-MA RH 10/61 stug-lage ost(nach gen.qu) BA-MA RH 10/62
[33]《德国陆军武器》卷一,第176—178页。
[34]《德国二战中》卷五,第27页。
[35]《德国二战中》卷四,第53页。
[36]《俄国前线》,第175—176页;《德国的东线盟军》,第27页。
[37]《德国二战中》卷五,第29页。
[38]《二战史》卷八(下),第848—849页。
[39]《德国的东线盟军(2):波罗的海部队》,第14、24页;《德国的西班牙志愿者》,第28页。
[40]《德国二战中》卷五,第35页。
[41]《德国二战中》卷五,第147页。原始出处:BA/MA freiburg,RL 2 III/699;Genst,Gen. Qu. /6. Abt. Auswertung der Einsatzbereutschaft der fluegenden verbande. monatsmeldungen januar bis mai 1944
[42]《坠落的鹰》,第171页。原始出处:基于德国档案的空军一线力量(PRO Air 40/1207)
[43]《德国二战中》卷四,第53页。原始依据:KTB/OKW,Bd.III.s.1161
[44]第106步兵师损失统计,原件照片影印。
[45]《俄国前线》第176页,附录:德军战斗序列;《武装党卫军:第11—23师》,第4—5页、第16—17页、第41页。
[46]《俄国前线》,第176页,附录:德军战斗序列;《德军序列:步兵师》,第86、235、243、407页;《装甲部队》卷二,第152页。
[47]《装甲部队》卷二,第130页;《大日耳曼装甲步兵师》,第113页;《“虎”在战斗》卷一,第295页。
[48]《德军序列:步兵师》,第326页。
[49]《反坦克战史》,第59—66页;《德国步兵师手册》,第149—151页。
[50]《德国反坦克炮》,第44页。
[51]《德国陆军》第四册(东线1943—1945),第5—6页;《库尔斯克数据研究》,第41页;《德国步兵师手册》,第142—144页;《俄国前线》,第121页。
[52]《德国步兵师》,第84—85页。
[53]《德军序列:步兵师》,第474页。
[54]《装甲部队》卷二,第53页;《苏联闪击战》,第42页;《俄国前线》,第124页。
[55]《当巨人冲突》,附表C。
[56]《二战史》卷八,第19、833、840页。
[57]《二战史》卷十一,第314页。
[58]《二战史》卷八,第833—835页。
[59]《二战史》卷八,第70、82页。
[60]《二战史》卷八,第834页。
[61]《希特勒的报应:红军1930—1945》,第181页。
[62]《库尔斯克:德国视野》,第414页。
[63]《希特勒的报应:红军1930—1945》,第82页。
[64]《伟大卫国战争步兵师战例汇编》,第241、438页。
[65]《T-34/85中型坦克1944—1994》,第7—8页。
[66]《苏联历史档案汇编》卷十六,第382页。
[67]《T-34/85中型坦克1944—1994》,中插D。
[68]《坦克突击》,第21—22页。
[69]《坦克突击》,第28页。
[70]《坦克突击》,第90页。
[71]《坦克突击》,第20页。
[72]《侵华日军序列沿革》,第178、224页。
[73]《图说陆军史》,第173页,附表4。
[74]《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第150页。
[75]《二战史》卷八(上),第19页;卷八(下),第833页;卷十一,第314、3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