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出生的人叫天胎(新鲜艾草也能食用)

人间四月天,去湿正当时。四月正值孟春季节,气候潮湿、阴晴反复,空气里的湿气浓度大,故而我们的身体也难逃湿气的侵害。

湿气,是致病的“六淫邪气”之首,被视为引发和恶化很多疾病的关键。早起身体乏力,白天昏昏欲睡、精神不振,没有食欲,肠胃不佳,面部暗黄等,都是湿气重的表现。

为什么在春天容易湿气重呢?

引起湿气重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相应地湿气也就有内湿和外湿之别。外湿多与气候有关,由于气候潮湿,人长期处在潮湿的环境之下而致病。内湿则是因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例如贪食冷饮,贪食生冷蔬菜瓜果等带有寒凉性质之物,损伤人体的阳气所致。

其实我们常说的春困,就与体内的湿气有关,另外还有大便黏腻、感冒、咽炎、喉咙发炎、牙龈肿痛等等这些都是湿气和细菌病毒带来的时令性疾病。

三、四月份的春季如何祛湿?

今天向各位介绍有着“医草”之称的艾草!

艾是百草之王,性辛温苦,无毒,为纯阳之性,能回垂死之阳。通12经,走三阴理气血,逐湿寒,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抗百病。

因为艾为纯阳之性,所以能避邪,艾有助于夫妻生活,所以艾草叫“爱草”。又因艾能暖子宫,专治女人问题,又叫女人草,因为艾为纯阳,做艾灸能提升人体阳气,去除体内湿气,所以说,知艾者福,善灸者寿。

艾叶在《诗经》《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均有关于艾叶医药用途的记载。同时新鲜的艾草还可以作为蔬菜食用。

在民间为了治病祛邪,有三月三吃艾糍粑,五月五门口挂艾叶、洗艾叶药浴的风俗,更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说法。

艾草的营养价值

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他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 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说法。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

艾草的功效

艾草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用药。用治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证,如艾附暖宫丸。炒炭止血,可用治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胎漏,如胶艾汤。本品捣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煎汤外洗可治湿疮疥癣,祛湿止痒。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

艾草的作用

艾叶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草药可以就地取材,且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它对好多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叶烟薰防疫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疫法。

艾草,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产生奇特的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常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中医针灸里面的灸法,把艾叶加工成的“艾绒”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艾草可做各种菜式和药膳

新鲜的艾草能散寒除湿,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及腹痛,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明显疗效,是一种妇科良药。现在正是艾草上市的时候,艾草可做艾糍点心,加工成各种菜式和药膳。

  • 艾糍(艾草青团)

新鲜艾草叶,留叶去柄,开水中汆烫后在料理机中打成糊,做好的艾草糊加入糯米粉、和适量的白糖水,像做包子一样,把艾草糯米粉揉好的面团擀成皮,包上事先调好的花生、芝麻。

艾糍做起来不难,和茶粿相似。艾叶榨出青汁连着绞烂成糊的叶蓉揉进糯米粉内,拌入糖水除去部分苦涩味,馅料喜甜的放入椰蓉花生芝麻白糖;喜咸的包入鲜肉或笋丝香菇卤肉……丰俭由人。

  • 甜艾饼

艾叶摘取顶部嫩叶,放到水里焯去苦味。加清水搅拌成泥,加小苏打煮开趁热倒入糯米粉中,和成面团,取一小块面团煮熟趁热加入生面团中,使劲的揉。用水煮过的粽叶备用,艾叶和的面团包上桂花、芝麻、杏仁、椰丝,加上适当白糖做好的馅,放入粽叶中,刷层油,火开后大火蒸6-8分钟,出锅。

淡淡的艾味,甜而不腻的馅,真的很好吃,当场就吃了2个,第二天早餐又吃了2个,剩下的带回公司,趁热让同事们尝了,凉了之后变硬,同事打包拿回家重新加热又给吃光,怎么能这么好吃咧?

  • 艾叶煎蛋

新鲜艾叶开水焯一下,用冷水冲洗一下,去其苦涩味。捏干水分,切碎加进打散的鸡蛋中,加入调料拌匀。中小火把油烧热。倒入拌匀后的艾叶鸡蛋液。中小火煎至两面金黄。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张正杰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6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