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排盘(江西景德镇)

历史上新平镇、新昌县再到浮梁县的演变

江西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都,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陶瓷工业城镇,一千多年来,景德镇一直保持着由原料产地、作坊窑场、商铺民居、衙署道路、水运码头、寺庙行会、技艺民俗等一系列物质和非物质构成的陶瓷业体系,因而1982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17年前后,我们因工作原因三下景德镇,适逢当地正在规划申报世界遗产,进而有机会和官方人士、民间学者、制瓷大师广泛交流。当时白天或是座谈会,或是考察遗产点、工作室,晚上和师傅们聚在一起,每人用一个勺子从大碗里舀乐平谷酒喝,他们管这种用勺喝酒叫“一瓢饮”,据说是工匠们传下来的旧俗。

康熙年间,景德镇在饶州府的位置。

据清代《浮梁县志》记载,景德镇的前身叫新平镇,东晋初年,江州刺史陶侃率军平定了江州郭默的叛乱后,在此设置新平镇,隶属于江州,当时的镇是一个军事单位,相当于驻军的营地,并不是后代的工商业市集。唐武德四年(621年),设立新平县,县治位于今日江村乡沽演村,这里四周由山地和丘陵环绕,中间是一块小盆地,当时是产茶中心。到了唐开元四年(716年),新平县北面分出设立了祁门县,南部改名新昌县,因治所在昌江南岸,故又称的昌南,隶属于饶州。

景德镇三闾庙老街。

历史上的昌江水源丰沛,两岸森林广阔,每到雨季溪流泛滥,百姓经常伐木做成临时的浮桥,形成独特景观。天宝元年(742年),新昌改名浮梁县,就是浮桥的意思。当日位于昌江东南的县城经常遭到水灾,于是元和十一年(816年),将县治搬到了昌江北面的孔阜山南麓,就是现在的浮梁旧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昌江两岸出产的质地优良的青白瓷,遂以年号为名设置景德镇。自宋代到民国年间,景德镇一直隶属于饶州府浮梁县,所以这里出产的瓷器也称为饶州窑。明朝王士性在《广志绎》记载:“浮梁景德镇,雄村十里,皆火山发焰,徧国中以至海外夷方,凡舟车所到,无非饶器也。

清代青花瓷板景德镇地图《青花御窑厂》,现存首都博物馆。

明清时期,饶州是江西十三府之一,因“山有林麓之利,泽有蒲鱼之饶”而得名。历史上饶州地域广阔,下辖七县,分别为鄱阳、余干、万年、安仁、浮梁、乐平、德兴,府治设在鄱阳县。近代饶州府范围变动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景德镇地位日益上升而形成的。清中叶以后,景德镇的规模已经超过了浮梁县城,成为经济和手工业中心。到了1916年,当时的政府感到镇大县小,不便管理,于是将浮梁县治移到景德镇,从此由镇变县。1935年,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从鄱阳县迁至景德镇,景德镇取代了饶州府,成为赣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1953年,景德镇正式成为江西省辖市。

乐平唐代龙窑遗址。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瓷都的形成

虽然县志上说“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但在唐以前这里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地方,并不以陶瓷出名。到了唐代初年,新平一带的制瓷业有了很大发展,形成规模并且出现了两个很有名的制瓷工匠,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陶玉载运自己制作的瓷器进入长安,由于质地良好,被时人称为“假玉器”。霍仲初所制的瓷器细腻莹缜,人称“霍器”。不过当时由于路途遥远,浮梁县生产的瓷器并未产生全国范围的影响,反而是运输方便的茶叶行销各地,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

清代浮梁县城图。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景德镇瓷业已初具规模,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很多工匠南迁到此,将北方的白瓷技术带到这里。在盛唐时期,北方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分别是白瓷和青瓷的代表,称为“南青北白”。一般来说,青瓷较粗,胎呈灰色,白瓷较精,瓷胎坚实,吸水率低,色调纯正,透光度更好。当时景德镇制瓷还没有使用高岭土作瓷坯原料,仅用瓷石,称为“一元配方”。景德镇是南方最早生产白瓷的地方,产地主要分布在南河和小南河流域,其中杨梅亭是南方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白瓷产地,产品有碗、盘、碟等生活器皿,出土的白瓷色调纯正,洁白度高达70度,吸水率、透光度也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是我国同期瓷器中质地最好的,这为宋代景德镇的设立奠定了坚实的工艺基础。

清代景德镇图。

北宋景德元年建镇之后,景德镇瓷业迎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当时的工匠们用瓷器来仿制玉器,首创了青白瓷,由于胎薄质坚、釉色晶莹、声音清脆,故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一般来说,在北宋时期的五大名窑通常指,汝、官、哥、钧、定,建炎南渡以后,随着经济中心南迁,青白瓷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广东、福建、安徽、浙江各地窑场,出现了许多模仿青白瓷的瓷窑,形成了一个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系。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传世最多的是盘、碗、碟、盒及魂瓶等等。随着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发达,青白瓷不仅风行全国,还大量销往海外。

宋代湖田窑遗址垃圾坑。

我们在湖田窑遗址的一个垃圾坑里看到了很多宋代斗笠碗,虽然都是残次品,但依旧是我们见过的最好的。瓷器的颜色介于青白两之间,釉面莹润,薄如纸片,托在手中几乎没有重量。景德镇一个朋友从多年前就开始收集影青,我们在他那儿看到了琳琅满目的残次品,有的是烧裂了,有的是一摞粘一起了,有的是釉面染入了黑色的斑点,还有的是烧到一半匣钵直接倒了。这都是宋代鲜活的失败案例,有些则是学徒们的作业,我们甚至可以想见一千年前窑炉打开时,师傅们的挠头和长叹。过去这些残品一般都是统一挖个坑埋了,有些相对完整的就是自家来用,所以从前户日常用的瓷器,没有几件是完好的。

宋代影青瓷。

宋代青白瓷魂瓶。

元代浮梁瓷局的建立,从此有了超级甲方

元代是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元青花在此时登上了历史舞台。至元十五年(1278年),忽必烈下令在景德镇专门设置为皇室服务的“浮粱瓷局”,从而使景德镇得以集中全国各窑场的优秀工匠,垄断优良的原料,景德镇瓷器从此开始独步天下。

高岭村矿坑遗址。

南宋后期,景德镇出现了原料危机,上层优质瓷石枯竭,生产陷入困境。此时工匠们在高岭村附近寻觅到一种新的材料——高岭土,这是一种洁白细腻的黏土,具有良好的可塑和耐火性。将高岭土掺入瓷胎,可以使减少瓷器的变形,由低温软质瓷(1000度以下)变成高温硬质瓷(1200度以上),完成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次巨大飞跃,这就是“二元配方”技术。浮梁磁局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官窑生产管理机构,隶属于将作院,以提领为督陶官,元代所有的御用器皿和官府用瓷,均通过浮梁磁局以“官监民烧”的形式在民窑中生产。有了朝廷这个超级甲方,地方上就可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产品线不断扩充,景德镇陶瓷从此进入了黄金时代。

高岭村附近。

元代景德镇的代表作品是卵白釉、青花和釉里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区别于宋代人崇尚偏青如玉的青白瓷。卵白釉因釉色似鹅蛋,呈现白中微泛青的色调而得名,元朝统治者青睐卵白釉和“元人尚白”的民族习俗有关。官用的卵白釉称为“枢府器”,一般品质优良,多有印花装饰,纹饰题材以云龙和缠枝花卉纹为常见。元代景德镇另一个巨大成就,是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从此清新明丽的青花取代了元代以前的刻、划、印花等装饰技法,成为我国陶瓷装饰的主流。

故宫藏元代卵白釉瓷盘。

釉里红是将含有铜元素的彩料绘在瓷胎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釉下彩),入窑在1300度高温下一次烧成。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也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为青花釉里红。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而且两者需要的温度也不一样,对窑室气氛要求十分苛刻。著名的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现在全世界仅存四件,国内的两件分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和河北博物院。这一时期,景德镇还出现了金彩、红釉和蓝釉等等,都是当时的新品种,颜色釉的出现,大大丰富了瓷器的彩饰技法,它表明景德镇瓷工熟练地掌握了各种色剂的使用方法,并且为明、清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奠定了雄厚基础。

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河蚌旅行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5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