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能回娘家吗(大年初一出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原因你肯定意想不到)
为什么说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
古代社会把嫁出去的女儿比喻成泼出去的水。认为女子出嫁之后就是外姓人家的人了,不会像儿子那样承接香火,为娘家创造价值。女孩虽然也是父母的亲生骨肉,但出嫁之后,尽管表面上还保留着固有的血缘关系,但实际上却由亲密渐渐走向疏远,像水一样已经泼出门外了。
初一是守财的日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要守住自己的财
女人嫁老公,就有自己的家了,就应该以自己的家为重。年初一公公婆婆是不出门不干活的,专门坐在堂前等候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们,和自家宗族的年轻晚辈们来敬茶拜年,做长辈的会给晚辈们包新年红包。这在古代叫“红远当头”,因为年初一是一年之中的头一天,头一天就有红运,意味全年都有好远气。做媳妇的应该在家里照顾你拜年的客人,给客人敬茶敬烟,给小孩子们糖果糕点,这是每个做儿媳妇的必须做到的礼节。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些讲究离不开古代的经济文化特点。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娘家婆家双方家庭的和谐,但有些话不可明说,明说效果也不见得就好,古人比较迷信所以说这样不吉利效果才好,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这样做有两个原因,第一古代的女人嫁到婆家后一般都是主管缝衣做饭的日常生活,这在古代绝对是一个很艰苦的活路,就拿衣服来说,一年之中妇女先要纺线,织布,然后在年前缝衣,这些活是全手工完成,就这一项此时妇女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一旦夫妻发生矛盾,此时一走了之,杀伤力可能大到这个家立即瘫痪,严重影响到安定团结,所以有了这个限制妇女将无处可去,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妇女地位低下的结果。
初一回娘家拜年怕冲撞娘家和婆家
在过去,只有夫妻间感情不好,或者吵架生气的,或者和丈夫不好有外心的,或者是没丈夫守活寡的,出于无忍才可以大年初一回娘家。不过,这样做对双方父母和夫妻之间都是不利,自己的父母不说,娘家有哥嫂也会骂的,因为这是她们的家,年初一是不许外人来家里的,否则会带来一年的霉运。
不过,现在不管农村和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过年吃的准备的都很丰富,根本不在乎会吃光吃穷,反而巴不得摆出来就吃掉,省得热来热去不好吃。现在人的观念都变了,拜年根本不在乎吃,大酒大肉人们都不喜欢了,都想吃点蔬菜。特别是年轻小媳妇连肉都不敢踫,饭也不敢多吃,怕影响自己的身材和美丽,你们说是吧?
我认为:过年拜年不在于吃,而是在乎那份“亲情”。那份母女情,那份父女情,那份兄妹情,那份姑嫂情,那份姐妹情,最好让这份情得到很好的延续,你们说对不对?
首先要明确的是,既然是“出嫁”,那么女子与男子组成的家庭,则是隶属于男子姓氏家族的。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别人家的了,所以,即便是有了孩子,孩子称呼女子的父母为“外祖父”“外祖母”,说明是有内外之分的。
所谓的大年初一不回娘家,实际上不是不让回娘家,而是过年都应在自己家里过。哪个是自己家里呢?就是丈夫与自己组成的家庭。而恰好,古代这个家庭是隶属于男子家族的。所以就形成了女子要在夫家过,不可回娘家的说法。
封建礼教要求女子要遵守“三从四德”。“三从”即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在当时,无论是在娘家或婆家,女子都没有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即使亲生女有机会回到娘家,但在娘家人的眼里,她已经是外姓人了,家里的事不会让她参与。
大年初一有无数人登门拜年,是拜会这个家庭,女子回了娘家,则与丈夫组成的“自己的家”是不完整的。
说法一,怕冲撞娘家和婆家。
在古代,只有夫妻之间生气的,生外心的和守活寡的姑娘才可以在大年初一住娘家,这个也是逼迫无奈的情形。大年初一就回娘家对双方将都不好,影响家庭和睦。
说法二,怕吃穷娘家,娘家兄弟媳妇会有意见。
古代的老百姓一般物资不是那么的富裕,大年初一回娘家有和自家兄弟媳妇抢占资源的嫌疑,娘家爹妈自然不好说什么,但是心里很苦。
其他不能回娘家的日子:不仅过年出嫁的姑娘不能回娘家,在这一年里还有很多节日都不能在娘家过的。
″初一子,初二婿,初三初四拜年郎″也就慢慢成了约定俗成的习俗。初二是宴请新婚女婿的指定日子,俗称″接婿",由新娘家最亲的长辈舅、叔、伯、姨夫、姑父等作陪,初三开始这些亲戚要轮流宴请新女婿。一轮宴请结束,岳父母要再请一次,称″回席酒"。
新女婿接受众长辈宴请,坐上席,叫"做婿″。"做婿"去拜年的礼物要是正常拜年的双倍,且全用红纸包好。亲戚长辈如此隆重宴请新女婿的风俗,应该包含着期望新女婿从今往后好好待我家女孩的意思吧!
结婚第二年开始就是正常的回娘家拜年了。以前规矩多,路远要在娘家过夜的话,夫妻俩也要分床睡,理由还是一个:不吉利,会给娘家人带来晦气。
乡里人很看中元宵节,但出嫁女是不能看见娘家正月十五的灯,认为看了娘家也会不吉利。
闺女不见娘家灯,没事怎么也行,有事了光疑惑哩。确实也听过有人见了娘家灯,娘家的人有死的也有伤的这些事,不知是巧合还是真的。
不见娘家灯的真实其实是说结了婚生气住娘家的趁过年不要生气了赶快回婆家合好吧,也是劝人不要离婚。
坐月子也不能在娘家说是容易撞沥血鬼一笑了之:旧时的迷信观念认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要从天上回家享受供奉。
老祖宗如果看到家里有外人,就不愿进家了。因为,闺女出嫁就是人家的人了,是外人了;夫家才是她的家,回娘家只是走亲戚。
老祖宗享用供奉,初一晚上回天上去后,女儿才可以回娘家。这个规矩在旧社会特别是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会带来晦气,对娘家很不利,据说还会让娘家破败。
即使在新社会,人们虽然不相信鬼神,但仍是比较严格地遵守着。因为如果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过年,周边的人会说婆家待她不好,娘家的村里人也会鄙视:居然回娘家过年(没地方可去?)。这种习俗起于何时不得而知,但至少在元明戏曲中就已经有反映。这种习俗大概是早年大陆移民带过来的。这是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一种表现。
这种习俗强化了妇女对婚姻的依赖,增大了妇女离婚的社会压力。久而久之,习以为常,这种民俗现象就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了。
大年初一不让女儿回家,不正好和老公在家婆家过吗?如女儿回了娘家,女婿必然跟来,那谁陪夫家的老人过年呢?所以,长期形成的习俗自有它的道理,很难与陋习联成一体。古人们对大年几天的安排非常明了:三十全家团圆,初一大拜年,初二回娘家,初三探亲访友(指到关系密切的友好家中做客),初四上坟烧纸,祭典过世的亲人,初五就随意了。这样约定俗成,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