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老黄历(日本民众称国民不用中国货)
俗话说,美国经济一咳嗽,全世界都得感冒。
这句话也可以改成,中国一咳嗽,日本民众也得感冒,不但感冒,所有日常生活都会大受影响。
甚至于离开了中国,日本人能否顺利下葬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在日本一档电视节目中,记者在街头采访了多位日本普通民众对于中国制造的看法。
不出意外的是,这些人凭借过去数十年的刻板印象判断。
中国制造就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自己这一辈子都不会使用中国产的廉价劣货。
一位年轻美女就在镜头前放声说只要是中国产的就坚决不买,但是接下来令她大跌眼镜的一幕发生了。
电视台请这位美女仔细看了看她外套上的标签,结果上面赫然写着:made in china!
当场令美女尴尬不已,连连在镜头面前说道歉。
同时,节目组邀请了一些测评专家来到了另一位对中国制造“过敏”的民众家中来进行测试。
测完发现,不但家中的裤子上衣鞋袜都是来自中国,就连空调、DVD、吸尘器也是“MADE IN CHINA”。
最让日本人感到尴尬的是,绝大部分日本国内的棺材、墓碑都得从中国进口。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中国曹县: 让“日本人的灵魂得到安息”
令不少对中国有着刻板印象的日本人始料不及的是,自己非但生前离不开中国制造,死后灵魂能否得到安息也要取决于中国人。
据日本媒体报道,自从21世纪初以来,每年日本人所使用的棺材,90%都来自于中国山东的曹县。
也就是说,每当有10个日本人下葬,就得有9个日本人使用曹县所生产的棺材。
为什么日本人要将自己的身后事“托付”给对岸陌生的中国人?
原来,起初日本人本土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棺材生产链,但是在老龄化危机和环保政策影响之下,日本国内的人力成本、木材成本年年攀升。
一般来说,一副棺材在日本的价格少说也得12万人民币,但是如果是从曹县订购,最上等的棺材价格区区2000-3000元,便宜的棺材则为400元。
虽说日本人收入水平高,但近年来经济不景气,能省这么多钱,就算是中国产的也只能接受。
更何况,曹县棺材的制作工艺丝毫不逊色于日本棺材。
作为中国木艺之都,曹县生产棺材、家具、木车等木制品的历史最高可以追溯到宋代,近千年下来积累了丰富的棺材雕刻工艺,无论是紫藤风的棺材、浮世绘题材棺材还是樱花主题棺材都是信手拈来。
此外,曹县本身也是全国知名的桐木基地,这种桐木材质轻盈、容易燃烧,本来不适合作为棺材使用。
但巧的是,日本人因为人多地少,习惯于火葬,对于桐木棺材需求旺盛。
所以曹县棺材自然承办了日本殡葬业的大半江山,在日本客户光顾之下,曹县棺材行业每年产值高达500亿元,30万人因此得到了工作机会。
颇有意思的是,一位日本老人得知曹县棺材业后,在节目中对着曹县深深鞠躬:感谢曹县让我们灵魂得到安息。
除了棺材,日本人的墓碑也得靠中国生产。
在中国石雕之都——福建惠安,每年垄断着日本国内9成以上的墓碑份额。
两年多前,受疫情影响,惠安石雕出口暂时停滞,结果日本丧葬行业马上受到冲击,不少家庭因为缺乏墓碑而不得不在石材店门前焦急地排队等待来自中国的墓碑。
从摇篮到坟墓 中国制造占领日本
在中国刚开始拉开改革开放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想得到,价格品质整体上不如日本制造的中国产品,竟然有一天能够击败日本本土产品,占据了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据日本内阁府发布《2021年世界经济潮流》数据,在日本5000个进口商品种类当中,有1133类商品主要来自于中国。
其中,老一套的纺织业、鞋业产品自然不必多说,日本一半以上的这类商品必须依赖中国,其他诸如生鱼片、童车、葡萄酒、闹钟、牙具、温度计,以至于日本的国粹和服都多来自中国工人之手。
尤其讽刺的是,许多日本知名品牌高价卖给中国,背后其实是在中国贴牌生产,是在中国境内一个个螺丝拧出来的,100%中国制造。
前几年,一个“伊藤家族”的日本锅广告在国内颇为流行,这款餐锅宣扬自己所在的伊藤家族历经上百年家族传承,每代人都把铁锅工艺做到极致,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
然而事后经人检举,这款铁锅实际上是国内代工生产,广告中的历代技艺传人图片根本就是将日本小说家的图像拼接过来。
就这种低劣的宣传术,前后尚能在国内收割了3000万的销售额,不得不令人感叹人傻钱多。
或许有人认为,这些行业利润率低、科技含量差,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被日本人淘汰的落后产业,中国占据这些产品出口本身不值得吹嘘。
然而这种刻板印象无非是二十年前的老黄历了,越是科技含量高的领域,中国产品在日本反而更受欢迎。
从2009年到2019年,日本从中国进口手机的比例从69%升到86%,日本的笔记本电脑、台式机有九成九都是中国制造,诸如小米机器人、大疆无人机在日本国内亦深受欢迎。
而日本本土的手机则在智能化时代到来后快速衰落,在各大手机榜单上,曾经和三星、苹果鼎足而立的索尼手机在全球市场已经连1%的市场份额都占不到,在日本本土,几大老牌手机加起来也不过四分之一的份额。
据日本《东洋经济周刊》报道,一位日本政坛的自民党大佬曾私下坦言,自己近年来已经将家中的家电从东芝换成了海尔,将手机换成了华为。他对此感慨:过去觉得日本制造是最好的,现如今中国制造或许超过了日本制造了吧。
不但在电脑、手机领域中国产品全面进军日本市场,连日本人引以为傲的家电企业夏普、松下、东芝也在2010年后遭遇业绩大幅滑坡而全线衰败,这些企业纷纷出售旗下家电业务以求自保。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夏普家电业务一个季度就亏损了17亿美元之巨,股市市值只剩下了27亿美元。
迫使夏普不得不在次年后与中国的鸿海集团商谈并购事宜,于2016年正式成为了鸿海的子公司。
两年后,东芝将其电视业务出售给海信,三洋、日立等也推出彩电市场。
此外,2012年以来,从安全气囊、钢铁、化工到有色金属等一系列日本老牌优势产业纷纷陷入了质量不佳、造假丑闻当中,口碑遭到沉重打击,日本制造占其经济比重从四分之一跌落到不到五分之一。
平心而论,衣服、鞋子在内的纺织业输给中国不足为奇,毕竟这些行业利润率低,要依靠低廉人力成本来保持竞争力,日本竞争不过太正常。
但是家电、数码这些日本曾占据优势的老牌高科技行业也输给中国,就不单纯能拿成本低来说事了。
成也萧何败萧何,日本制造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一步,和其曾经赖以为生的成功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成也创新 败也创新 日本制造走下神坛
上世纪80、90年代,以松下、夏普、东芝为代表的日本制造在中国几乎是神话般的存在,彩礼嫁妆中有一台日本牌子的电视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人眼中,日本品牌就是高质量、高科技的代名词,国产品牌也竞相以日本产品为榜样学习赶超。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日本制造业的辉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逐渐走向终结。
究其根本,过度创新、被所谓工匠精神反噬或是头一项原因。
日本半导体专家长汤之上隆一阵见血地指出,日本电子信息产品过度追求精益求精,忽视了电子产品快速迭代、价格下移的需求,陷入了研发成本越高、创新投入越多、消费者越不买单地怪圈当中。
创新投入并不能转化为盈利增长点,反倒是加剧了成本压力,在同竞争对手高性价比产品的比拼中败下阵来。
以芯片为例,凭借着90%以上的良品率(美国同期只有60%左右),日本芯片产业在40年前一度占到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份额,高投入的昂贵芯片在那个以大型计算机为主流的时代备受追捧。
可惜的是,个人电脑时代到来令廉价量产、更新速度快的低成本芯片更受客户欢迎。
同样一款芯片,日本某芯片巨头研发制造成本是韩国、中国台湾同行的2倍多,利润率却只有对手的十分之一。
缺少盈利反过来又抑制了创新投入,所以日本半导体行业在二十年来接连丢失地盘,完全被中国台湾、韩国超越。
更致命的是,日本人所认为的创新是一种自以为是、站在企业而不是站在消费者角度的闭门造车式创新。
以手机为例,在细枝末节上的创新固然可以适当增加用户体验,例如2G时代美轮美奂、独具匠心的日本各类翻盖手机。
但是日本手机沉溺于这些旧创新模式上,昧于苹果所掀起的智能手机时代大趋势,不愿意主动做出颠覆性的革新突破。
加上日本运营商垄断手机行业,扼杀了创新的动力,所以短短十余年时间内,日本人就将手机市场拱手相让。
从2018年到2020年,单单美国苹果手机就占据了日本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里面,中国、美国、韩国三足鼎立,日本手机行业的地位远远不如从前。
除此之外,在80年代末泡沫破裂以后,日本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放弃了终身雇佣制,逐渐取而代之以外包劳务派遣制度。
这就令新员工对企业的荣誉责任精神大幅下降,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所以就出现了如此之多的质量丑闻。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一方面是日本制造停滞不前、停留在往日的荣光当中,另一方面是中国奋起直追,不断改进创新,追求新的商业模式,这一来一回之间,日本人恍然发现自己的市场上到处都是涌入的中国商品。
已过世的索尼公司前CEO出井伸之在十年前就发出了感慨:“日企输给了中国”!
结语
人们的观念往往具有滞后性。年轻时候形成的刻板印象很容易继续保持下去,即使中国制造已经今非昔比,但还是不免被人贴上山寨质量差的标签。
日本人或许应该像出井伸之所说的那样:“真诚地接受这个(中国制造崛起)现实,并共同创造制造业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