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是什么日子(2012年李敏祭祖)

“娇娇,你怎么不常来看我呢?”

1976年,毛主席即将走至生命尽头。弥留之际,望着来探望自己的女儿李敏,毛主席抛下往日的威严,朝着她抱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让李敏有苦说不出,只能低头默默掉眼泪......

2012年4月,在亲人的陪同下,李敏重回韶山祭祖。

当李敏站在毛主席的铜像下,仰头与父亲隔空对视,她终于能将那句话说出口:“爸爸,女儿来看您了!”。只是这一次,再也不会有人回答她。

“作为毛泽东、贺子珍的女儿,今天的我是普通老百姓中的一个。无论过去还是将来,我都为此而骄傲”。在《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一书中,李敏曾这样写道。

或许对于其他人来说,毛主席是领袖、是伟人,可对于李敏而言,毛泽东这三个字只是父亲。

所以,在李敏的人生中,她一直在努力变成一位普通人,减淡“毛泽东女儿”这层光环。

然而到头来,在父亲病重之时,李敏却连像普通人家女儿那样,想要日夜在身边陪伴都做不到,以至于成为终生的遗憾。每每想到这些,李敏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一、不能陪伴在父亲身边,是她永远的遗憾

1949年9月,一个女人带着和李敏年纪相仿的孩子住进了中南海。她是江青,是李敏的后妈。

2013年,在《鲁豫有约》上,李敏曾回忆过与江青的见面。

她清楚的记得,那时候的江青对她还比较友善,甚至为了让她叫一声“妈妈”,不惜用好几个月去感化她。然而,随着李敏年龄的增长,江青的这份关爱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深的隔阂,以至于在最后,成为了李敏与父亲相见的最大阻碍。

李敏后来搬出中南海后,在江青的授意下,她中南海的通行证被收回,如果她想要再次进入,就必须递交层层申请,得到批准后才能进入。

进入70年代,毛主席的身体每况愈下。

在1972年2月12日的时候,甚至还因为肺心病突然休克,尽管最终在及时抢救下顺利转危为安,但岁月的无情,还是在他的身上慢慢显露出来。

人到老年,就特别渴望亲人的陪伴,对于毛主席来说,也不例外。然而,从毛主席病重到去世的几年里,李敏却仅仅只见过他三次。

第一次是陈毅逝世时。

在追悼会上,毛主席好不容易见到李敏,便拉着她的手说道:“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你要常来看我啊。”闻言,李敏有苦难言,只能默默含泪点头。

第二次相见是在1975年的一天。

那天,在工作的李敏突然接到堂弟毛远新的电话,被告知父亲病重,于是李敏急忙赶过去,可在父亲的卧室的门口,江青却将她拦下,只许她远远的看上一眼:“主席抢救过来了,好多了,你走吧。”

面对后妈一而再的刁难,李敏第一次忤逆了她,坚决不肯离开,表示在这个要守候在爸爸身旁。

但江青却不为所动,只是冷硬地说道:“你待在这里,主席出了问题,你负得起责任吗?”

父亲病重,女儿想要在一旁守候,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啊!在毛主席的教诲下,李敏用尽一生都在努力的成为一名“普通人”,可谁曾想,到头来竟连为父亲尽孝都做不到......

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最后一次见面,已经是1976年的9月7日,那时的毛主席已经灯枯油尽,即将走到生命尽头,但远远的望见李敏,毛主席还是一眼便认出了她是自己的女儿。

“娇娇你来看我了?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躺在床上,毛主席牵起李敏的手,再次委屈的问出那句话。

感觉到手上传来的触感,李敏第一次发现父亲竟然也会有如此脆弱的一面......

或许对于其他人来说,毛泽东是领袖、是伟人,可在李敏面前,他只是父亲,他也渴望着在生命最后,得到子女们的关爱。

这时的李敏满肚子话却一句也说不出,只能不断朝他点头。

后来,李敏满含热泪的回忆道:“我真想向他哭诉,可我却什么也说不出口,只用颤抖的双手,捧起他那衰弱无力有些发凉的大手,贴紧在我胸口。”

很多人觉得,身为毛泽东的子女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但对于真正成为毛泽东女儿的李敏而言,这层身份却让她在很多事情上都身不由己,例如不能在父亲的病床前陪伴,便是其中之一。

颠沛流离,是她童年的主色调

世界上最疼爱孩子的人是谁?相信大部分人给出的答案肯定是父母。

可对于李敏来说,在童年的记忆中,“父母”这两个字却一直很模糊。

1936年,在长征的路上,李敏的生母贺子珍怀上了她。

其实在这之前,李敏应该还有一位姐姐。只不过当时正值红军存亡关头,再加上母亲贺子珍的身体本来就羸弱不堪,于是只能在生下来后,便匆匆送人。

与从未与父母素未谋面的姐姐相比,李敏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彼时,在一次敌机的空袭过程中,贺子珍身受重伤,尽管经过抢救活了下来,但身体却更加衰弱,这也使得李敏在母胎里便有些先天不足。

1937年,在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后不久,李敏来到世上。望着如同“小猫”一般娇弱的李敏,周恩来夫人邓颖超心疼的说:“真是一个小娇娇”。

由此,李敏便得到了“娇娇”这个小名。

在生下李敏后不到一年,贺子珍便因为身体原因只身前往苏联,而毛泽东又在忙于抗战,无瑕顾及儿女,于是李敏便被父亲毛泽东送到延安的儿童保育院里生活。

那时候,在保育院里跟李敏一样的孩子还有不少,但大部分每天放学后都会被自己的爸爸妈妈接走。

一次,一个比李敏大一点的男孩子,望着其他的小朋友都高兴的与爸爸妈妈离开,可他却久等不见自己的父母,不禁放声大哭,嘴里一直喊着:“我要爸爸!我要爸爸!”。

这一幕让李敏很不理解,因为在四岁之前,她的记忆里就没有妈妈,更别提爸爸了。

1941年初,李敏在毛泽东的授意下,被送到远在苏联的妈妈身边。

彼时为了避开敌人的眼线,李敏被安排在机翼里藏着,等飞机降落后,又伪装成行李被扛下来。就这样,李敏中途连续转了三次机,用了整整三个月才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但这,还仅仅只是李敏颠沛流离的开始。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那时李敏前往苏联的消息,并没有让人提前告知给贺子珍,因此在落地后,李敏左等右等都找不到来接她的人。
后来,李敏在随行其他人的帮助下,几经波折终于找到了母亲贺子珍。可没过多久,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李敏又与母亲离开莫斯科移居伊万诺沃,被强制编入儿童院生活。

大概是有些水土不服,进入儿童院后没多久,李敏便患上了肺炎,等贺子珍得知消息时,李敏已经被安排到太平间副室隔离,这让贺子珍大为光火,与院方大吵了一架,因此被关进疯人院。

后来,对于这段经历,贺子珍用一句“比长征还苦”来形容,大人都生活的如此艰难,何况小孩呢?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47年。直到王稼祥来到苏联养病,意外发现李敏与贺子珍的遭遇,连忙把情况报告给毛泽东后,这才让她们得以回国。

因为贺子珍的身体不好,回国后,贺子珍和李敏并没有被第一时间带到毛泽东身边,而是被安排到上海居住。

直到1949年春天,在国内稍安之后,毛泽东才委托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将李敏带回家。

1949年5月的一天,在北京的双清别墅,李敏总算是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父亲,而毛泽东也激动的将李敏抱起来亲了又亲,嘴里喃喃的念叨着:“娇娇,我的小娇娇啊……”

三、不能享受的“父爱”,是她身为毛主席女儿的责任

女儿被父亲疼爱,这在普通人家看来,简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可放到李敏身上,却是她期盼不来的奢望。

1950年,一封来自老家韶山的信被摆到毛泽东案头,而这封信的寄信人,便是曾无数次帮助过他的表哥文运昌。

但,表哥这次的突然来信,并非是想与毛泽东叙旧,而是直接了当的摆出14人名单,想要当“当大官”的表弟,帮忙安排满意的工作。

显然,这样的事情毛泽东并不会答应,当即便批示回复:“我不能给亲友介绍工作”。等将回信送走后,毛泽东的心情依然久久不能能平复,望着李敏便语重心长的说道:“干部子弟是一大灾难”。

对此,虽然李敏并不理解,但还是将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越发理解父亲的担忧。

毛主席的担忧便是干部子弟会因为父母的成就,而产生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

毛主席是一位拥有多名儿女的父亲,但因为战争的缘故,除了次女李讷,其他子女都未曾长时间陪在他的身边,而这也让他对子女们非常关爱,每次收到子女们的来信时,都会非常高兴。

不过,关爱不是溺爱,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毛主席又相当严格,要求子女们不能戴着“毛泽东子女”的光环去享受特殊对待。

后来的李敏和李讷便回忆道:“爸爸他不希望我们做什么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不是的。他是要求我们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他说,你们只要做到这一点我就很满足了。”

变成一个普通人,融入到人民大众当中去,这就是毛主席对子女的期望。

例如在李敏、李讷进入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毛泽东便为了避免子女受到特殊优待,让王鹤滨在家长一栏填写他的名字,结果便让这对姐妹又多一位“王爸爸”。

“不要把我挂在嘴边唬人,要夹着尾巴低调做人。”这是毛主席对子女们最常说的一句话。

深受父亲的影响,李敏在后来也变得特别小心谨慎。

1964年,李敏南下探望母亲,路过江西的时候,正巧赶上当地历史博物馆开馆。因为她的父母就是在井冈山相知相恋,因此她一直对这段红色历史很感兴趣,便想要进去参观一下。

不过,等她好不容易赶到博物馆时,却发现博物馆已经关门。

望着紧闭的大门,李敏满是遗憾,于是随行的人员便向她提议:“要不向馆方表明您的身份,一定可以进去的”。闻言,李敏连忙摇头:“这可使不得!”

“不滥用特权,变成一个普通人。”这是毛主席对子女的要求,也是后来李敏对自己的要求,在生活上如此,在婚姻大事上也是一样。

1957年,在八一学校读高中的时候,李敏认识了比她长两级的学长孔令华。

彼时的孔令华风华正茂,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还是学生会主席,算是学校里最出类拔萃的年轻人,受到不少女生的钦慕,而李敏自然也不例外。

其实,面对活泼灵动的李敏,孔令华也在第一眼便喜欢上了她,只是他的父亲孔从洲相当反对。

原来,在解放战争之前,孔从洲曾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当得知儿子喜欢的女孩,竟然是毛泽东的女儿后,便自觉配不上。

不过,显然孔从洲的担心是多虑的。当从李敏那里得知这一切,毛泽东并没有生气,反而很欢喜,向李敏说道:“我听你说,也觉得小孔很好,你与他相爱结婚,我没有意见。”

1959年8月29日,在毛主席的见证下,李敏与孔令华完婚。

在宴席上,一向极少饮酒的毛主席,也频频举杯向宾客们敬酒,气氛欢乐融洽。在婚礼结束之后,在毛主席的建议下,所有人一起拍了一张合照,而这,也是李敏与父亲为数不多的同框照片之一。

1963年,在孔令华的工作稳定下来后,李敏便向丈夫提议,遵循父亲的教诲,搬出了中南海,到兵马司胡同的一所普通民居里生活。

彼时的李敏以为,就算自己搬了出去,也能经常以女儿的身份来看望父亲,可现实却是自此之后,李敏想要再见到毛主席,已经困难重重了。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终于还是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在中央办公厅的接送下,李敏在中南海第四次见到了父亲。可这次,已是天人永隔。

望着父亲安详的躺在床上,就好像睡着了一般,一时间李敏的所有情绪全部涌上心头。她知道,那个曾经亲切的抚摸着她,叫她“娇娇”的父亲,再也不会醒过来了......

人在失去的时候,才能明白什么对自己最珍贵。

对于李敏来说,这件东西便是父爱。可岁月的无情,却不会给她重头再来的机会。哪怕有再多遗憾,愿意拿出再多的代价,也不行。

在毛主席去世后,李敏想要以女儿的身份为他守灵,可依然遭到了拒绝。无奈之下,李敏只得在家中腾出一间大屋,布置灵堂,在家中披麻戴孝,为父亲尽一份孝心。

在毛主席的遗像前,李敏摆上了自己写的挽联,只见上面写道:

永远继承爸爸的革命遗志

女儿李敏女婿令华率继宁、东梅敬献

对李敏来说,尽管父亲已经走了,但她的任务并没有因此结束。而这个任务,便是继续像父亲期望的那样生活下去。

1984年4月19日,李敏的母亲贺子珍在上海去世,终年75岁。

遵循母亲的遗愿,她专程向中央申请为母亲的遗体盖上了党旗,而这也是她唯一一次动用所谓的“特权”。

在办完双亲的丧事之后,李敏便回归人民群众当中,自此深居简出,彻底变成了一名普通人。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举国悲痛。

在这场灾难过后的第一时间,“失踪”许久的李敏突然现身,在她的带领下,毛家一起向灾区捐款十万。而正是在这时,人们才看到李敏的现状。住在老旧的小区,门口的灯坏了多年未修,一身旧衣服却已经是她最得体的装扮......

显然,这些年,李敏从未遗忘过父亲的叮嘱。而这份“舍小我,为大家”的精神,便是毛主席留给她最好的遗产。

如今,李敏依然在沿着父亲的道路前进。

2022年9月,李敏还曾现身出来领取俄罗斯驻华大使颁发的卫国战争勋章。在现场,李敏与刘爱琴(刘少奇之女)相谈甚欢,精神状态非常好。

相信未来的她,也可以继续这样健康长寿下去吧!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全民历史观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