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算分(女儿邓榕问)
1989年,邓小平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任期,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
在一次家庭会议上,邓小平非常简单地回顾起了自己这一生的经历,谈到过去的事情,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眼里突然闪烁起了一阵光芒。
邓小平的子女都很明白,父亲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那段时光是无比珍视的。
突然,女儿邓榕站了起来问邓小平,在这么多年的革命生涯当中,觉得自己跟谁的关系最好。
邓小平听到女儿的这个问题,先是愣了一下,因为在革命的队伍里,大家都是同志,虽然时不时会产生一些分歧,但却没有根本性的矛盾。
如果说让他挑出三位关系最好的朋友,一时之间还真叫他有些为难。
只见邓小平思忖片刻之后抬了抬手,对在场的众人说如果非要说跟谁的关系最好,第一个当然是周总理,第二个则是聂帅,第三个就是李富春同志了。
那么,邓小平和这三位同志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为什么邓小平强调他们三人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在邓小平革命的道路上,这三位同志又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接下来,就让我们细细地道来。
一 、邓小平与周恩来的“法兰西岁月”
1904年8月,邓小平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的农村,由于邓家的家庭条件还不错,所以邓小平自小也得到了进入私塾学习的机会。
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邓小平心里的爱国之火突然被点燃了。
当时,在社会上一些进步学生群体里流传着“去法国学习先进思想”的说法,这让邓小平对大洋彼岸那个陌生国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一年的秋天,邓小平便前往重庆参加考试,准备赴法勤工俭学,虽然邓家的经济条件在当地还算优渥,可要支撑邓小平出国留学却还是有些困难的。
无奈之下,邓小平的父亲只好东拼西凑出了一些钱,供儿子去重庆考试。
邓小平临别的时候,看着父亲依依不舍的眼神流下了眼泪,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次道别居然会成为他与父亲之间的“诀别”。
1920年,邓小平成功来到了法国求学,虽然此时的邓小平才仅仅只有16岁,但他做事的时候头脑机敏、行事果断,根本不像是一个16岁的少年。
一段时间过后,邓小平便带领着赴法勤工俭学的同学们争取到了更高的工资待遇。
自从这件事情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小瞧这个矮个子的四川年轻人了。
而在诸多关注邓小平的人群里,有一个名叫周恩来的人,周恩来是从天津踏上“留学之路”的,在来法国以前,他就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抓进过监狱。
所以,从革命经验上来讲,周恩来算是邓小平的半个前辈了。
此时,周恩来已经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了,他这次来欧洲留学,是为了考察一下欧洲工人的革命情况。
很快,周恩来就与邓小平取得了直接的联系,并向他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1922年,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在法国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当时,俄国的十月革命刚刚爆发不久,欧洲各国的警察对于各种马克思主义团体非常警惕。
为了保证组织的平稳运行,同时也为了给后续的革命工作争取经费,大家一致同意在法国开设一家中国豆腐店。
可是,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们,大多都是读书人,几乎很少操持买卖,“到底应该让谁去处理豆腐店的生意”就成了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最后,周恩来力排众议向大家举荐四川来的邓希贤(邓小平的原名),觉得他做事谨慎,人也非常聪明,要是把生意交给他来做,日后的活动经费就不用愁了!
听了周恩来的建议,大家的脸上几乎都露出了疑惑的神色,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提起过邓希贤这个名字。
周恩来见大家举棋不定,便主动加上了一个前提条件:先给邓希贤一个月的时间来打理生意,如果他做好了,那么这件事情继续交给他办,如果他做不好,其他的同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推荐人选。
事实证明,周恩来果然没有看错人,在邓小平的打理下,豆腐店的生意越做越好。
大家不仅用豆腐店赚到的钱开展了各种各样的革命活动,还在组织内部办起了学习班,交流“马克思主义”思想。
后来,周恩来因为工作上的原因需要暂时前往德国,在临行之时,他主动把所有的工作都交给了年轻的邓小平。
邓小平也没有辜负周恩来的信任,带领着“赴法勤工俭学”的同志们继续与法国警方周旋着。
不过因为后来法国警方加大了搜捕力度,邓小平才不得不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火车,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邓小平与周恩来之间的情谊也丝毫不亚于当年。
1975年,周恩来因病不能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此时,他又极力向中央推荐了邓小平同志担任副总理的职务,邓小平开始主持工作以后,立刻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生产的措施。
在他的领导下,我国的铁路运输逐渐变得通畅了起来,经济形势也在一步一步地“回暖”。
1975年9月,周恩来的病情急速恶化,为了防止癌细胞继续扩散,医生建议周总理立刻接受手术。
在周总理被推进手术室以前,他吃力地握紧了邓小平同志的手,用微弱的声音对他说,你这一年以来的工作都干得非常好,我都看见了。将来还有更多的事情要交给你去做。
说完,周恩来总理便被推进了手术室,手术室外的灯光突然亮起,邓小平的心也跟着悬到了半空中。
好在这次手术是成功的,周恩来总理的病情暂时得到了控制,在生命的最后,周恩来还是向邓小平作了简单的交代。
他曾经不止一次在外交场合向人介绍邓小平,并且告诉对方“邓小平将会是我国未来的一位重要领导人”。
可以说,邓小平是周总理在最后的时光里最信任的人之一,而邓小平也果然没有辜负周总理的嘱托,带领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1978年10月,邓小平应邀到日本进行访问,在这次外交活动的期间,邓小平还特意抽空去了一趟岚山。
那里曾经是周恩来在日本留学期间最喜欢去的地方。
为了记录下岚山的风光,周恩来还特意写下了一首诗。
站在岚山的脚下,邓小平又想起了自己当年与周恩来交往的时光,他非常动容地向一旁的日本友人介绍道:周恩来总理对于我来说一直就像是一位大哥,无论到什么时候,他总是想着帮助我,我永远都忘不了他。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央组织了一批同志编撰《周恩来传》,在得知了这个情况以后,邓小平不顾自己病重的身体,亲自为这本书题写了书名。
到了1998年此书出版的时候,大家仍然采用了邓小平的题字,因为邓小平既是周恩来的革命同志,也是他的亲密好友,恐怕没有人比他更加适合题写这个书名了。
不过,在邓小平“赴法勤工俭学”期间,他不光结识了周恩来总理,还认识了一位比自己大一届的四川老乡,这个老乡就是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聂荣臻同志。
那么,聂荣臻和邓小平这两个四川人在革命的道路上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二 、七十年的“革命情谊”
聂荣臻比邓小平早一年去法国参加勤工俭学。
所以,当邓小平还在法国满世界找工作的时候,聂荣臻就已经是一个熟练的工人了。
当时,聂荣臻为了攒钱买书,不得不一个人同时做好几份工作,邓小平也趁机跟着自己的这位“学长”走遍了很多地方,并因此获得了工作机会。
1931年,聂荣臻从苏联回到中央苏区,见到了自己在法国时的“小跟班”邓小平。
不过,此时邓小平已经是组织当中的骨干成员了,聂荣臻的许多工作还需要向他请教,看着这位昔日的学长,邓小平也十分感慨,他将聂荣臻带到了自己的住处,拿出了最好的食物款待他。
不管怎么说,他们两个曾经在法国有过“过命的交情”,此时的他们大概不会想到,以后他们将会各自成为解放新中国的关键人物。
1940年1月,聂荣臻被中央委派去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当时,邓小平正在八路军第129师担任政委的职务。
聂荣臻刚刚到敌后,还不太了解这里的斗争情况,他只能向邓小平请教。
而邓小平在得知了聂荣臻的疑惑以后,也幽默地调侃这就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当初在法国的时候,是我向你学习,现在该你向我学习了。
在邓小平的帮助下,聂荣臻终于凑齐了建立根据地所需要的物资和武器。
有了这些东西,聂荣臻便在敌后开始招兵买马,逐渐拉起了一支令敌人胆战心惊的抗日武装。
同年四月下旬,中央给前线的八路军战士下达了一条命令,在这条命令当中,中央要求前线的部队立刻对正太铁路发起破袭战。
当时聂荣臻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和邓小平带领下的八路军129师,都处敌军重要交通沿线,只是方位略有不同。
聂荣臻特意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亲笔信,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
原来,敌人经常会利用正太铁路运送一些军需给养,这恰恰也是八路军部队最需要的物资。
聂荣臻希望129师的将士们在铁路的后半段破坏铁轨,将敌人的列车困在自己的辖区内,而后他再带着部队向敌人发动突袭,一举拿下所有的物资。
等这些物资到手以后,便由129师和晋察冀根据地两方的同志平分,这样的一笔买卖,无论是对谁来说都是稳赚不赔的,邓小平在看了聂荣臻的信件以后顿时哈哈大笑了起来。
很快,在与刘伯承同志商议以后,129师的指挥层就采纳了聂荣臻提出的方案,从1940年8月开始,聂荣臻和邓小平就率领手下的将士们四处出击,夺取敌人的物资。
最后,聂荣臻果然按照自己所说的那样,将物资送到了129师指战员的手上。
后来,这场围绕正太铁路沿线的大规模战斗,也被人们称为“百团大战”。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聂荣臻和邓小平又有幸成为了邻居,邓小平的工作任务比较重,又常常会不在家,每次聂荣臻家有什么好吃的,他总会给邓家的孩子们分一点。
到了学校放暑假的时候,聂荣臻还会带着他和邓小平的孩子一起去山上抓虫子、爬树洞。
所以,邓小平的几个孩子都知道父亲与聂伯伯的关系非同一般。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构想,这样的思想在当时的党内引起了一阵热烈的讨论。
在最关键的时刻,又是聂荣臻这位昔日的老友主动站了出来为邓小平说话,在好几次公开的会议上,聂荣臻都主动表达过对邓小平的支持。
他用非常诚恳的语气告诉会场上的所有人,小平同志的建议是对的,我们的国家不能永远这么穷,人民群众期盼着过好日子呀!
1991年,苏联在西方国家的隐形攻击之下宣告解体,当时很多人对我国以及改革开放的未来前景感到担忧。
在这个时候,邓小平同志不顾88岁的高龄,坚持去中国的南方视察了一圈,在视察过后,邓小平发现南方各省经济的发展远远超出自己的预期。
于是,邓小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性讲话”,后来的人们将他们统称为“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每每看到报纸上登出邓小平的讲话,聂荣臻的心里都感到兴奋不已,根据聂荣臻的秘书和女儿回忆,聂荣臻晚年经常会要求秘书给他朗读报纸上邓小平讲话的内容。
聂荣臻则坐在沙发上,一边听着这些谈话的内容,一边用赞叹的语气说邓小平真是了不起呀!
1992年5月,聂荣臻同志因病去世,享年93岁,在聂荣臻生命的最后,他还是向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女儿表达了对改革开放的支持与肯定。
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聂荣臻对得起自己的理想,而作为邓小平的密友,聂荣臻也始终站在他的身后。
当“聂荣臻去世”的消息传到邓小平的耳朵里以后,他竟然愣在原地久久说不出话来。
如今,当年一起闹革命的老同志,一个一个地离开了。
邓小平的心中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他开始怀念过去的时光,对孩子们诉说几十年前的往事,而除了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元帅,邓小平提到最多的一个名字就是李富春。
三 、从“老同学”到“老战友”
与另外两位同志一样,李富春与邓小平的感情也始于“赴法勤工俭学”期间。
1922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法国宣告成立,由于邓小平的工作十分出色,组织很快就有了充足的经费。
在大家的一致建议下,这个年轻的组织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宣传刊物——《少年》。
邓小平在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主动申请加入《少年》的编辑工作,当时整个编辑部门里只有邓小平、李富春、李大章、蔡畅等少数几位同志。
大家不得不轮流来为刊物撰写文章,而其他的人就负责印刷与发行等工作,从那个时候开始,邓小平与李富春,蔡畅等人就培养出了“一种默契”。
每次其他同志的文章写完以后,李富春总要认真地校验上好几遍,确认没有错误以后再进行刊发,但每次邓小平把他的文章交给李富春的时候,对方都校验得非常痛快。
因为李富春知道邓小平有着非常深厚的理论功底,以自己对邓小平的了解,他大概率是不会出错的。
因为李富春、蔡畅与邓小平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后来邓家的孩子们,将他们称呼为李伯伯和蔡妈妈。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李富春不光是一个信仰坚定的革命者,有时甚至还会透着那么一丝可爱的气质。
1939年,邓小平同志与卓琳在延安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当时延安的物质条件十分匮乏,许多高级干部不得不聚在一起,同时举办婚礼。
这样一来会让婚礼变得更加热闹,二来也可以为组织上节省不少的经费和时间。
在邓小平与卓琳结婚的当晚,他们所居住的窑洞外就挤满了前来道喜的同志们,这些人嘴上说着吉祥话,但心里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小小的“破坏欲”。
这时便有人提议要给新郎官敬酒,大家便立刻附和了起来。
邓小平眼看自己无法推辞,便只能答应了大家的要求,可是邓小平的酒量在延安也不算特别出色,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今天晚上一定会被灌得伶仃大醉。
可是,大家喝着喝着就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因为当天参加婚礼的其他几位新郎官都已经被惯地不省人事了。
唯独邓小平还和没事人一样坐在桌子旁,一杯接着一杯地同大家喝酒。
许多之前嚷嚷着要给邓小平敬酒的人,都已经趴在桌子上了,但邓小平的脸上丝毫没有醉意,还非常轻松地跟大家开着玩笑。
原来,当天李富春也来参加了老同学的婚礼,对于邓小平的酒量,李富春是十分了解的,他不想让自己的老同学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献丑,于是便在邓小平所喝的酒里做了一些手脚。
到了邓小平倒酒的时候,他所喝的只不过是白水,所以当其他人都喝得烂醉如泥的时候,邓小平就成了人群当中最清醒的那个人。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邓小平还特意来到李富春的住所向他道谢。
李富春则非常俏皮的,对邓小平说不让你和他们喝酒,是怕你丢丑,但你总该陪我喝一喝,报答一下我吧!
说完,李富春便拿出了两瓶自己珍藏多年的好酒,邀请邓小平在家里吃饭,面对好友的“盛情邀请”,邓小平当然也不能拒绝。
当天晚上,邓小平和李富春虽然喝了很多酒,但是两人的心里都非常高兴。
新中国成立以后,李富春担任了国务院的副总理职务,开始着手解决各种经济问题,而邓小平同志在这方面恰巧也很有经验,所以两个人再一次走到了一起。
每逢中央有重要的任务,邓小平同志总会去询问李富春的意见,有时考虑到邓小平与李富春的才干,中央还会派他们两个人同时去一个地方出差。
这样一来,既照顾到了这两位同志的个人感情,也减少了很多繁琐的程序,在休息的时候,邓小平也会带着自己家的几个孩子去李富春家串门。
根据邓容的回忆,李富春的普通话不太好,总会将他的弟弟“飞飞”叫成“灰灰”,每次听到李富春喊出这个名字,现场的人都会捧腹大笑。
但两家人能够亲密到这样的程度,邓小平与李富春之间的关系自然可见一斑。
1975年,李富春同志突然去世,这给了邓小平一个沉重的打击,当时的邓小平刚刚开始重新领导经济建设工作,但他还没有捋清楚头绪就接到了噩耗。
随后,邓小平亲自为李富春同志撰写了悼词,并要求在追悼会上致辞。
在这篇洋洋洒洒地追悼词中,邓小平高度评价了李富春同志的一生,他们曾经是战斗在一起的好同志、好朋友,但如今只能够阴阳相隔了。
在邓小平同志最后的岁月里,他仍然没有忘了照顾李富春的家人,到了邓小平退休以后,他还会带着孩子时不时去李富春家走动走动。
虽然此时李富春已经离开了十几年,但邓家人和李家人之间的感情却并没有因此而变淡,这份感情不仅是那段特殊岁月的见证,更是两位老革命家用战火与青春谱写成的一句赞歌。
其实,邓小平同志与这三位好友之间的故事,只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奋斗,追寻理想”的一个缩影。
当一群人同时拥有一个伟大的理想,他们便能做成许多在旁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既是一种信仰的力量,更是他们这些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他们完美地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人的一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选择,每一个选择背后都代表着一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但只有一个选择,才是最高尚的,那就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今天的我们,站在新时代的春风当中,或许我们无法一一说出当年那些先辈们的姓名,但他们的精神和功绩将永远深藏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编辑:浊酒
责编: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