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什么意思(九九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的“那些事儿”你了解多少#
#重阳节习俗知多少?#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禁忌
1,不能说节日快乐
为什么重阳节不能说节日快乐呢?因为重阳节是个辟邪日子,重阳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这类的节日一般忌说“节日快乐”,最好说些祝福的话语。比如全家安康或身体健康等。
2,不能送菊花
重阳节可以赏菊,饮菊花酒,但却不可以送菊花,若送人一束菊花,很可能让人家误解你送花的意思。
3,忌煮饭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因此,这天要让老母休息,不能因做饭而劳累。
4,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鲁西南地区的滕县一带有这样的忌讳,嫁出去三年之内的闺女,重阳节不能回娘家,三年以后就可以回。当然这只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其他地区不一定有此禁忌。
重阳节为何是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因此,重阳节寓意深远,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重阳节怀有特殊的感情。
九九重阳习俗知多少?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1、登高
登高是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登高不仅仅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是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据说,东汉时期有个叫桓景的术士,他认为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平安安。后来,便成为一种习俗流传下来。
2、佩茱萸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茱萸以辟邪求吉。佩戴茱萸可避邪驱虫,祛风散寒。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又叫做茱萸节。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3、赏菊饮菊花酒
菊花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4、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另有说法,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纸鸢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
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至于人们为何要在重阳时放纸鸢(风筝),除了重阳天高云淡,风轻日明,纸鸢可轻松乘风而上的气候原因外,还有些介于巫蓍之间的说法,于不经中颇为有趣。传说,重阳时放纸鸢是为了"放晦气",纸鸢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弄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纸鸢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纸鸢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
5、吃重阳糕
由于“高”与“糕”谐音,所以人们就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希望吃了重阳糕之后,能够步步高升,甚至还可以祛病健身。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重阳节各地风俗习惯
上海豫园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海南过重阳节,有登高望远插茱萸,送“重阳糕”“赶山猫”洗艾叶水等习俗
广东吴川地过重阳节,享宴高会,摆敬老宴。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众人围观。
福建相传九月初九是妈祖羽化升天之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江苏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作“骆驼蹄”的面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