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能回娘家吗?(清明节扫墓)

下午茶时间。

与同事们聊天,聊着聊着就到了植树节。

我说,古代人都有种树的习惯,而且特别喜欢睹物思人,并举了归有光的枇杷树为例: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一同事说,小时候家里种了多种果树,每年都有果子吃,很幸福。另一同事则说,到了清明节打算回老家种树,过几年儿子就可以吃果子了。

一阵阵欢喜。

枇杷树

后来同事问了一下母亲,她母亲说,出嫁的女儿清明节不能回娘家。然后她才想起来,好像自从嫁人后,确实没有在清明时节回家扫过墓。

于是今年不用回去了,也没办法种果树了。

1

我很奇怪,因为没听过这样的风俗。

于是网络搜一下,才知道还真有这风俗。点开阅读,看来看去,也看不出个所以然,只觉得解释太过牵强。

无意中,点开一个页面,才发现,还有其他的一些节日,居然也不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清明节

其他节日

令人意外!

我们的历史原来是这么“封建”吗?我们的一些地方竟然还有这么多的陋习吗?

我不禁问了一下自己。

我想到了建筑行业不让女性进隧道的报道, 又想到男女平权的诸多争议,思绪万千。

我们不是女性地位最高的亚洲国家吗?我忽然想到,可以搜一下和“陋习”相关的信息,于是看到,许多地方确实在破除陋习。

破除陋习

我笑着对同事说,你可以把这文章发给你母亲看。

她说,这是我们那儿的风俗。

语气中,多了许多无奈。

2

对于出嫁的女儿不能回家扫墓,有好几种解释——

其一:清明节祭祖,古代是由成年男子主持和参加的,女性一般只是进行后勤工作,所以才会有这样的风俗。

其二: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是一家人了,不参与家族事务,所以不应该回来祭祖。

其三:古代妇女地位低,在婆家过活不易,如果清明节回娘家祭祖,容易被婆家人欺负,所以形成了清明节祭祖不让出嫁女儿回娘家的风俗。

其四:说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祭祖,会破坏风水,给娘家人带来灾祸,究其原因,大概还是要落到她外人的身份上。

第一个解释显然不符合历史。因为古代女性也可以参与祭祀,比如《红楼梦》54回写贾府祭祖,作者是以薛宝琴的角度写的,同时,贾府女眷也参与了,只不过主祭的是贾府男性。

第四个解释如果说得通,也只能算是第二、第三的结果。

所以,第二、第三的解释可能更合适。毕竟,风俗习惯的形成,必然有着背后深层的逻辑,其中也必然有着一定的合理性。

举例来说:端午节许多地方都有在门上挂艾蒿的风俗,你说挂艾蒿是为了驱邪,这当然可以算作一种解释。但人们最初选择挂艾蒿而不选择竹子、花朵,不就是因为艾蒿有驱蚊抗菌的功用吗?而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北方渐进夏季,正是蚊虫滋生的时候。

所以,我觉得,旧风俗不让已婚的女性在清明节回娘家,可能是为了保护女性。

旧时代女性地位低,不能参加工作,在家时依靠父母,出嫁后则依靠丈夫,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和环境。一旦女性成婚,就意味着她成为了夫家的人,以后要在夫家讨生活。这时候,她不仅要照顾丈夫、抚养孩子,更要孝敬公婆、操持家务,像清明节这样的重要的节日,无法分身,也不能分身。如果女性重要节日回娘家过,容易让人产生她对夫家不满的误会,继而威胁到其在夫家的地位。

但这也只是在旧时。

如今时代变了,女性可以自己工作,社会保障也到位,大可不必依靠夫家生活,所以也不用看着夫家的脸色过日子。更何况,现代人宗族观念薄弱,又讲究男女平等,孩子的姓都可以改成母亲的,清明节回娘家祭祖自然是可以的。

只不过,要扫除陈规陋习,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做到的,也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

一种观念,想根深蒂固地扎根在群体的头脑中,需要长久的时间,而消除群体头脑中的这种观念,也将花费长久的时间。所以,如果仅仅对观念来说,群体的观念会落后于科学家、博学之士等聪明人很久,甚至几代人的时间。

移风易俗,需要长久的坚持,更需要新观念的传播——或许,这才是我们人人都能尽力的地方吧。


-END-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昨天有暴雨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