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伏是哪天(2023年加长版三伏时间表来了)
2023年加长版的三伏时间表来了!今年又是母伏,年有四季为啥设伏?母伏的今年暑期里会不会更热?早看早知道!
2023年40天加长版的三伏时间表确定。
尽管不同的公历年份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但干支上“夏至三庚数伏”的说法却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干支上第三个庚日出现的那天便是当年数伏和首伏开始的日子。
今年三伏天里的中伏是20天,这也就注定了2023年的三伏天是加长版的。
在不同的年份里,中伏可能是10天,也可能会是20天。之所以会有中伏上的10天和20天之分,都是与数伏上的规定相牵连的。
夏至三庚数伏,这是数伏的规矩。而数伏上的规矩还包括,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起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开始日。
由于不同的公历年份里,从夏至到立秋有四个庚日和五个庚日之别,所以也就分别有了数伏上30天的正常版或40天的加长版。
倘若夏至与立秋之间,有四个庚日出现,那么当年的三伏就是正常版的30天。假如夏至与立秋之间干支上有五个庚日出现,那么当年的三伏时间就会呈现为40天的加长版。
2023年6月27日夏至交节,当天对应着干支上的戊午月庚戌日,也是夏至后的“一庚”。7月1日是今年夏至后的“二庚”,当天对应的是干支上的戊午月庚申日。夏至后的“三庚”赶在了7月11日,那天对应着干支上的己未月庚午日。除此之外,2023年8月8日立秋之前,还分别有7月21日中伏头一天对应的干支上的己未月庚辰日和7月31日中伏第十一天对应的干支上的己未月庚寅日等两个庚日。因此,今年从夏至到立秋之间是有五个庚日,这也就注定了今年的中伏会是20天,使得整个三伏也因此变成了40天的加长版。
2023年三伏的时间表是——
头伏: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今年是母伏,天气会更热吗?
伏的公母之分是以入伏当天农历上的单双日子加以区分的。
一般认为,入伏当天如果赶上的是农历日期上的单数,就是公伏。反之,倘若入伏当天碰到的是农历日期上的双数,就是母伏。
在民间的讲究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而阳一直被偏向于男性,阴又一直被偏向于女性。
因为2023年7月11日进入初伏的第一天,对应着农历上的五月二十四,是双日子,为阴,偏向于女性,所以说今年的伏天属于母伏。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不管是公伏还是母伏,三伏天都是比较热的。
民间有“母伏爽,公伏凶”的说法。农村流行的老话中也讲,“雨淋母伏头,炕头长蘑菇”,“雨淋公伏头,晒破狗舌头”。意思分别是说,如果今年三伏天是母伏,那么气候就会相对凉爽一些;如果今年三伏天是公伏,那么气候就会呈现异常地炎热。假如今年三伏天是母伏,并且入伏当天有雨光临,那么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雨水就会非常多,长时间的阴雨和潮湿的空气,可能会让烧火的炕头上都长出来蘑菇。而如果今年三伏天是公伏,并且在入伏的当天有雨而至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高温带来的异常炎热兴许就会把吐舌哈气的狗舌头都给晒到破皮。
实际上,今年国内南北多地的气温都时有异常,相信大家也应该都感受到了这样的异常。
今年3月初之后的一段时间,国内大部地区在相对强盛的暖高压脊的控制下,没有明显的冷空气活动,晴暖成了天气上的主色调。在一波席卷多地的升温浪潮下,江南的好多地方都创下了当时今年气温上的新高,暖成了常年的4月或5月。北方的内蒙古和东北地区,都突破或者接近了常年里3月的高温极值。华北多地入春的时间比常年提早了将近一个月。
4月16日的昨天,国内高温排名前十的地方也是“百花齐放”,而并非“一家独大”。云南和四川各抢占了全国高温10强上的三席,湖北与贵州平分了全国高温10强中的其余四席。
云南巧家、彝良、元江,四川古蔺、甘洛、宁南,贵州罗甸、岑巩,湖北五峰、竹山等地4月16日被监测到的高温都达到或者超过了36.8℃。高温前三甲的巧家、彝良和古蔺都升温到了38℃以上,巧家则以38.7℃的当日高温记录拿下了4月16日全国的高温冠军。
可是想想,这距离着2023年7月11日入伏还有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呐,这天就热成这个样子了,未来的三伏天又会呈现怎样的气温不免让人浮想。
刚刚过去不久的4月初,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夏季,除了黑龙江中部和北部气温会比常年同期略偏低,东北北部,初夏时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低温天气过程外。全国其他地区的气温会接近常年到偏高。预测河南南部、安徽西部、江西西北部、湖南北部、湖北、重庆大部、四川东部、陕西南部、甘肃西部、新疆大部等地气温将会偏高1——2℃,上述地区≥35℃的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时偏多,可能会有阶段性的高温热浪出现。
年有四季,为什么还要设伏?
从“伏”字的组成和含义上理解,伏是从人从犬的,意思是到了炎热的夏季伏日里,看家护院的狗子也会被热成只想找个阴凉的地方躲起来趴着。
秦汉时期,“五行”学说开始风行我国。而五行学说认为,一年四季当中的春属木,木生火;夏属火,火克金;秋属金,金生水;冬属水,水生木。
古人觉得,到了夏天极为炎热的暑期里阳极致,但阴阳的转换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悄悄地开始。阴气在人们一味地抱怨着热的烦恼中悄然而生并潜藏。暑热的炎夏中因木荣而生火,而火旺又克金。这也就使得代表着“秋天”的金被旺火相克后,会暂时“潜伏”而不出不至。“伏”也因此就在古人们习惯讲究的阴阳与五行的相生相克中应运而生了。
所以,东汉经学家和训诂学家刘熙便在他编纂创作的探求事物名源的8卷本古籍《释名》中说了,“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气代谢,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