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是什么日子(九月九话重阳)
#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导读:九九话重阳,你知道“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吗?有哪些传统习俗?
“机缘人生天地间,有缘神奇偶然见。诸事冥冥有天意,成败得失都是缘。读史睹事想不透,早知一点是神仙”。大家好!我是鱼重,每天与您一起分享那些藏在时光里的传统文化!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时间过得真快,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了。
“重阳节”,最初为人们进行祭祖的日子,在唐朝时被正式确立下来,与“除夕”、“清明”、“七月半”并称为我国传统的“四大祭祖节日”。如今,更是成为了人们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老年节”。
那么,你知道“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吗?又为什么,是在农历的九月初九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说说,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些事!
关于“重阳”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远游》一诗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不过,这个时候的“重阳”,还只是单指于某一天,而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重阳节”。
及至汉代,伴随着儒家思想的兴起,“孝道说”、“阴阳观”开始深入人心。
《易经》中说:“九为老阳,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是阳气最盛的日子”。
在传统文化中,“十”是满盈之数,代表着圆满、十全十美。不过,正所谓“满则溢,极盛必衰”。古人认为过分的完美,只会让这件事情开始走下坡路。
而“九”这个数字恰好是在永远的上升趋势之中,又没有达到极致,是永恒之极。于是,相对于十全十美的“十”,人们要更喜欢“九”一些。
加之,“九”又与“久”同音,寓意着长长久久,象征着和谐安康、幸福美满。于是,人们就把九月初九叫做“重阳”,在此日,进行祭祖活动。
到了唐朝,随着“重阳节”的被正式确立下来,各种重阳特有的习俗也随之流传开来。而刚开始的重阳节也并非是“吉日”,而是一个人们不太喜欢的日子。
那么,传统的“重阳节”又有着哪些个的习俗呢?一起来看看!
登高
古人认为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重阳节一大习俗之一。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登高远眺不仅可以欣赏到深秋之美,还可以心旷神怡,陶冶情操。
赏菊并饮菊花酒
菊花为深秋之花,在霜降前后,尤为茂盛,在古人眼中菊花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因此,其又被叫做“延寿客”和“不老草”。而重阳节前后,正是其盛开之时。
《西京杂记》中说:“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谓之菊花酒”。
相传,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在古代被看做是重阳必饮、祈福祛灾的“吉祥酒”。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被叫做“花糕”、“菊糕”等等。无定式,做法较为随意。
不过,古人做事喜欢追求本意,其时重阳糕要作九层,糕上印羊两只,以符“重阳”之意。不像如今,将在重阳节可吃之糕统称为“重阳糕”。
插茱萸和簪菊花
正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万物不遂,不通不顺”。古人认为,重阳为两阳相重,也意味着不相往来和相通。
为了消除这一现象,古人在重阳节时以茱萸和菊花酒来“消阳九之厄”,茱萸被称作“辟邪翁”,菊花被叫作“延寿客”。
《风土记》一文中说:“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避除恶气,以御初寒”。
而除了插茱萸外,人们还会把菊花戴在头上或贴在门窗上以“解除凶秽,招吉纳祥”。
小结
“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将至,您还有哪些不同的见解呢?欢迎评论留言分享!
看到这,你有没有发现,新的知识又增加了一点呢?不妨,给小编点个赞,留言鼓励一下吧!
(本文为头条首发,72小时内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