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一帜的动物是什么生肖(四五千年古蜀时期就有十二生肖)

朱文灿 朱 帆

一、有关十二生肖的文献记载

十二生肖最早见于世界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小雅•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又见于《礼记.月令.季冬》:“出土牛,以送寒气。”东汉王充的名著《论衡.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刀。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种生肖,所缺者为龙。该书《言毒篇》又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这样,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便为十二生肖。

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配属如此完整,且与现在相同。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配属如此完整。生肖为何取数十二? 《周礼.春官.冯相氏》载:“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时间的分割以十二累进,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国语.晋语四》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我国南北朝不仅使用十二生肖纪年,而且出现了沈炯创作的《十二属诗》: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阴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怀。狗其怀屋外,猪蠡窗悠哉。这首诗在首字按序嵌入了十二生肖名,且突出了每种动物的生性特点。

十二生肖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俗文化符号,逐渐融合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每个生肖都代表了人们所期待一种美好品质,如,鼠之聪慧、牛之勤劳、虎之威猛、兔之敏捷、龙之高贵、马之矫健、羊之清和、猴之神通、鸡之五德、狗之忠诚、蛇是小龙、猪喻财富。

图(1)配属完整的古蜀文化玉器十二生肖神龛

十二生肖的产生,有着天文学的背景。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女真旧绝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纪年,问则曰‘我见青草几度矣’,盖以草一青为一岁也。”宋代孟珙《蒙鞑备录》也说:“其俗每草青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后来,又有观天者发现月亮盈亏周期,可以用来丈量岁的长短,十二次月圆为一岁。这一发现,是初期历法最精度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视为传达天意的“天之大数”。 1975年12月,据考证葬于公元前217年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第11号秦墓里,发现了上千支竹简。其中《日出.盗者》清楚地记载着用生肖占卜盗贼相貌特征的文字。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使用十二生肖。

二、古蜀文化玉器十二生肖的文化特征

蜀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华阳国志.蜀志》云:“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汉代扬雄所撰《蜀王本纪》说:“蜀之先称王者曰蚕丛、柏濩、鱼凫、开明,是时人萌椎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以上至蚕丛三万四千岁。”《史记.三代世表》索隐引《世本》也说:“蜀无姓,相承云黄帝后世子孙也。”

图(2)古蜀文化十二生肖玉龙

古蜀国所在的四川盆地气候温暖,雨水充足,物产繁荣,动物众多,“有璧玉、金、银……桑、漆、麻、纻之饶”,自古就被誉为一方乐土。《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黑水、青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即成都平原),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华实,草林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一派天国胜境。古蜀先民在此经营2000余年,形成了一套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经济生活方式。农作物有稻、麦、黍、稷、豆、芋;牲畜有鸡、犬、猪、马、牛、羊;狩猎有犀、象、熊、鹿,形成以水稻作物为主的稻作文明。这些条件,给古蜀先民创立十二生肖提供了物质基础。

1984年12月4日,四川考古部门在距离广汉三星堆不远的什邡县血防站基建工地,距地表1.50米深处的土层下,出土一件十二属相金腰带。金带长约1.20米,宽0.09米,厚0.008米,重91.5克。铸造精工,镂刻细腻,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成都民间收藏的古蜀文化玉器十二生肖中,有十二生肖尊、方形印章、玉盘,以及十二生肖上坐巫师等十余种。丰富饱满,立生肖最显著的文化特征, 可谓独树一帜,极富个性。人物造型有全身像圆雕、浮雕, 镂刻等艺术手法,是迄今为止我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四五千年前有关人物造型中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

图(3)古蜀文化十二生肖玉虎


其中有一组十二生肖造型的神龛。十二件组合在一起长度近两米。每件高46厘米,宽15厘米,厚4厘米的龙溪玉材质长方形神龛顶部,圆雕着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

最吸引眼球的是民间收藏的古蜀十二生肖黄金边璋,12件每件通长35厘米,宽4厘米。呈刀形,器身近似平行四边形,其状顶端一为钝角,一为锐角,射部和柄部两面,均阴刻有两组图案。图案分上下两幅,正反相对呈对称布局。图案上下两幅对称布局,内容相同。最上一幅平行站立3人,头戴平顶冠,戴铃形耳饰,双手在胸前做抱拳状,脚穿翘头鞭,两脚外撇站成一字形。第二幅是两座山,山顶内部有一圆圈,在圆的两侧分别刻有“云气纹”,两山之间有一盘状物,上有飘动的线条状若火焰。在山形图案的底部又画有一座小山,小山的下部是一方台,山的外侧,一只大手,仿佛从天而降,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第三幅是两组S形勾连的云雷纹。云雷纹下的一幅也是3个人,穿着和手势与第一幅相同,所不同的是这3个人戴着山形高帽,双脚呈跪拜的姿势。

图(4)古蜀文化十二生肖玉蛇


中间一幅是十分清晰的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2生肖图案。在每个动物的前后左右,各錾刻4个、一共48个不同的古蜀文字。

第五幅又是两座山,内部结构与第二幅相同,所不同的是山外两侧各立有一牙璋,右边的山头伸出一个状若象勾状物横在两山之间。这些图案可能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已有反应,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这是要赐福于下界的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鸡是印度的原产物。十二生肖中鸡的出现,证明了印度文明在古蜀国留下了痕迹。神龛内,深浮雕十二个坐姿戴冠的古蜀人,他们的面相大都刀状眉、吊杏眼、直蒜鼻。个个都睁着大而无光的眼球,阔嘴紧闭,不露牙齿。尤其是脸庞上W形的颧弓线和云雷纹形大立耳所表现的,则是当时在宗教仪式上规定的人们所必须人人套戴的假面具。细细观察,面具的戴法是:在脸部的下颔边缘有曲尺状的硬边条直插耳后;而双鬓又如双角由两顳直插头顶,人头两侧形似云雷纹的耳廓,表示连耳假面具的外形。

图(5)古蜀文化十二生肖玉鸡


古蜀文化玉器十二生肖没有见诸历史记载。它的大量文化信息,主要是通过十二个具体形象的造型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重视人像及动物造型的习俗,用人物造型来展示权威,是古蜀文明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十二生肖神龛上的火焰纹、波浪纹、山形纹、反映古蜀先民对天象、地理、动物、植物乃至物理、天文、数学等方面,有了相当水平的观察和认识。

研究者者认为, 古蜀先民选择十二种动物作为代替十二地支的符号,主要源于动物崇拜心理。最早可能与图腾有关。古个各部落都选一种特别惧怕或特别喜爱的动物,以其图案作为本部落标志。组合各异的古蜀文化玉器十二生肖,也许与古蜀国举行宏大而神圣的宗教祭祀活动有关。玉器十二生肖人像的形象、装束、大小有很多不同,可能反映了参加祭祀者来自许多不同的民族或群体,众多的动物雕像则代表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古蜀国很有可能已经成为一个兴盛的宗教祭祀中心,它以祭祀活动的形式实现了文化的融合和社会的繁荣。正是它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多元文化的撞击和融合,在吸收包括来自印度雄鸡在内的外来因素时,进行了实质性的改进和创新,才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古蜀国的十二生肖。

三、研究古蜀文化十二生肖玉器文化应从偏见中突围

对于蜀人的“蚕丛”、“鱼凫”之国,在正统的文献典籍中少有记录。但在《华阳国志》以及《蜀王本纪》等文献中依然存在。需要说明的是,这类文献,一直被怀疑子虚乌有,甚至在古蜀文化玉器出土之后,还没人相信当地有《华阳国志》、《蜀王本纪》所记载的古蜀文明的存在。唐代诗人李白曾在诗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古蜀文化玉器十二生肖佐证,诗人的夸张与古蜀国的现实有很大出入。

图(6)古蜀文化十二生肖玉鼠

由于古蜀国是一段失落的历史,是甲骨文以前华夏先民的文明,由于古蜀文化玉器文化面貌的神奇和文化渊源的扑朔迷离,也为人们认识研究古蜀文化玉器十二生肖的带来阻隔。各种古蜀文化玉器十二生肖,往往与奇诡怪异的神像和形象组合在一起,从未见于著录,没有现成的巴蜀文献记载可资对照。

由于历史上巴蜀地区文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民族源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长时期的民族交往、民族迁徙与文化振荡,使人们至今对巴蜀内部的民族关系还难于从纷繁中理出头绪。但是,这不能成为停止研究的理由,更不能成为否定民间古蜀文化玉器十二生肖的杀手锏。

结束语

各种古蜀文化金、玉器十二生肖虽然年代久远,但与之文化内涵相配套的神话传说存在于文献、古籍,足以说明古蜀文化玉器发端于史前的神话传说时代。其文化内涵独具特色,与黄河文明十分强烈的反差。它们不知从哪里传承而来,突然在四川广汉冒出,又不知因何原因?什么时间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古蜀文化玉器十二生肖超越时代的神奇创造力和超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突出的天文知识、数理知识等,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古蜀文明。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古蜀金玉器收藏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7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