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从一介文人到中国军神)
1930年中原大战打得昏天黑地时,毛主席率领着红军在湘赣边界也如火如荼地开创着根据地。等到蒋介石赢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成为中国实力最强的军阀之后,针对红军根据地的围剿也就开始了。
秋收起义之后毛主席领导着不足千人的队伍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上毛主席摸索出了不同于任何旧式军队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道路,但在彼时红军的弱小和蒋介石的强大的局势下,红旗还能打多久的问题困扰着许多红军战士。
而毛主席用卓绝的指挥取得了一场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战斗的胜利,给所有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毛主席用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率领着人民以及革命军队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而这位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享誉中外的卓越军事家,却是不折不扣的文人,毛主席一生很少摸枪,拿的大都是笔杆子。但就是这样一个文人,却成为了真正的“战神”。
1930年的第一次反“围剿”,在毛主席军事指挥生涯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正是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坚定了无数革命者的信念,也为红军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今天博览历史就来带大家一起了解“唤起工农千百万”的第一次反“围剿”。新来的朋友可以先点个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文章,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卓绝指挥 军事生涯
毛主席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但毛主席在青年时代学的是师范,也曾当过一段时间的老师,在国共合作期间毛主席凭借着一根笔杆子成为了国民党的代理宣传部长,办报写文章是毛主席的强项,毛主席用他的生辉妙笔,一生写下了无数光彩熠熠,震铄古今的文章。
外国人说毛主席领导的革命胜利是“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这句话虽说得有些浪漫,但不无道理。在毛主席身上有着诗人的浪漫、军事家的气魄、政治家的胆识、思想家的深邃。
毛主席很会打仗,但却很少拿枪,尽管在1927年中国共产党陷入危难时他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并领导了秋收起义,但毛主席并不喜欢舞刀弄枪。
毛主席看重的“枪杆子”,是强调要军事武装即物质的力量和思想理论即精神的力量相结合,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大多是出身小资产阶级、大都是知识分子,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武装斗争,或者不敢于武装斗争,这是因为小资产阶级有着软弱性和妥协性。
如果没有武装力量,那么中国共产党就无法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中国,可如果没有思想理论,拥有再多的武装力量也不过是旧时代的军阀,同样无法完成解放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任务。两者缺一不可,但毫无疑问笔杆子是占据主要地位的,这正是毛主席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因。
“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也就是说这个枪杆子是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里,要为建立一个人民政权而战斗。军队是一个国家、一个政权为了维持其统治而掌握的武装力量,代表的是国家的意志。
在马克思主义里,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皆是国家这个暴力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军队和国家一样,都是工具,重点在于是由谁掌握它,谁掌握这是根本问题。
蒋介石掌握国家机器,那么国民政府以及国民党军便是压迫中国人民,维持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工具。而中国共产党掌握这个工具之后,国家就成为了人民的国家,军队也成为了人民的军队。
因此毛主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党指挥枪”,解决了建立人民军队的根本问题。正是因为“党指挥枪”,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才能在革命战争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靠的不仅是军队中某位指战员的英勇指挥,更重要的是人民军队有着领先于旧中国军阀部队的优越制度。
毛主席军事生涯的第一次显露,还要追溯到1917年的11月,那时湖南大地成为了军阀厮杀混战的战场,驻守在长沙的北洋军阀傅良佐部被桂系军阀谭浩明赶走了,但傅良佐逃得飞快,谭浩明的主力部队还没到长沙城下,一时间长沙城没有任何驻军,而毛主席所在的湖南第一师范正处在长沙南郊,与粤汉铁路相邻,是北洋军阀退兵的必经之路,这些溃兵据敌不足,但扰民有余。
他们盯上了此时毫无防守的长沙城,想趁机劫掠一番。毛主席于是向湖南第一师范的校领导提议,由他组织学生自愿负责守卫学校。毛主席在第一师范求学时品学兼优,且毛主席生得人高马大,又时常锻炼身体,在学生中颇有威信。
一支三千余人的北洋军阀溃军果然来了,但不知长沙虚实的他们,并不敢轻易闯入城中,只是在第一师范以南的猴子石一带徘徊。毛主席发现这群溃兵在此逗留不前,是因为不知长沙城内的虚实,一旦让他们查探清楚,那么长沙城内百姓必遭劫掠。
于是毛主席敏锐地抓住时机,他组织400个学生自愿军,让他们拿着木枪分布在猴子石附近的山头上,毛主席又让城中的几个警察鸣枪呐喊,学生自愿军则大放鞭炮,给北洋溃军一种他们被包围的假象。
经过毛主席如此安排之后,这些本就惊慌失措的溃军以为长沙城壁垒森严,更是不敢轻易冒进,这时艺高人胆大的毛主席又采取进一步措施,他让两名同学用桂林话高喊“傅良佐早跑了,桂军已经进城了,你们赶快投降吧。”已经如惊弓之鸟的三千余名北洋军阀溃军就这样全部缴械投降了,长沙城避免了一场劫难。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在战场上担任指挥员, 且不费一兵一卒就打了胜仗,全校师生都赞扬毛主席的军事谋略和过人胆识,但他们不知道,这仅仅是毛主席传奇人生的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插曲,一切才刚刚开始。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毛主席在1931年早春写下这首纪念第一次反“围剿”取得胜利的诗词,而在1930年末,蒋介石调集约十万大军,决定对红军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大“围剿”。彼时的蒋介石意气风发。
蒋介石自从1924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一职后,就迎来了一个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利用黄埔军校培植亲信,巩固自身的权力,最终在孙中山去世国民党众多人物争权夺利之时以政治手段篡取了国民党的军政大权,一跃成为了彼时中国势力最大的军阀。
1930年中国大地战争不断,蒋介石凭借着英、美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资产阶级的支持,赢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而红军也经过曲折艰苦的作战,在十余省先后开辟了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红军的迅速发展和根据地的日益扩大,极大地震动了国民党。中原大战刚结束,蒋介石就迫不及待地调集军队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
1930年10月23日,蒋介石在汉口召开会议,先后调集11个师又3个旅,共约10万人的兵力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负责这次围剿的是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其下属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国民党军采取“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企图凭借着兵力优势将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主力一举歼灭。
面对敌人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围剿”,红1方面军总前委在罗坊召开了紧急会议,在会上毛主席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将敌人放到根据地内,敌军人困马乏,红军则以逸待劳。
早在1930年10月17日的红军会议上,毛主席就敏锐地指出国内形势的变化,随着中原大战的结束,反动的统治阶级敌人势必会联合起来进攻红军,并且指出红军必须为打败敌人的进攻作准备。因此当敌人真的拉开“围剿”大幕后,毛主席心中早已经有了对策。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红1方面军主力从袁水流域退至赣江以东地区。11月5日,鲁涤平部开始向袁水流域推进,但红军先行撤退,敌人扑了个空,随后国民党军继续向赣江东岸逼近。
11月5日红军已经开始东渡赣江,朱老总率红1方面军总部从峡江县城东渡赣江,而毛主席由峡江前往吉安,参加江西省行委和赣西行委的扩大会议,对赣江以西地区如何坚持斗争和撤离吉安作了部署。
在发觉红军主力已经渡过赣江之后,鲁涤平当即命令第三纵队继续在赣江西岸进攻,第一、第二纵队则集中在赣江以东寻找红军主力决战。从11月18日至20日,国民党军先后进驻永丰、吉水、吉安、南丰、南城等地,但红军主力已经秘密转移到了黄陂、小布地区,潜藏了下来。国民党军第二次扑空。
更为滑稽的是,国民党军张辉瓒的部署公秉藩邀功心切,猛扑东固先行抵达,又扑了个空。而随后在张辉瓒抵达时遭遇大雾,他将公秉藩部误认为是红军,对其发起了猛烈攻击,双方激战4个小时,互有死伤,打到最后才知道原来痛击的是友军。
公秉藩莫名其妙挨了张辉瓒一顿揍,心有不忿,于是率部自由行动,脱离了张辉瓒的掌控,张辉瓒则将自己另一部署朱耀华部留在东固,自己带着两个旅向龙冈挺进。
与此同时另一路国民党军谭道源部已经抵达源头,有可能向小布进犯,于是我军在小布设伏,准备歼灭谭道源部,但谭道源不敢冒进,我军的设伏落空了,此时战士们的焦急情绪暴露了出来。
毛主席及时地在12月25日召开誓师大会,并亲笔撰写了一副对联挂在主席台两边,上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下联是“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在誓师大会上,一口湖南口音的毛主席向广大的战士们宣讲“什么是革命?”毛主席打着手势说“我们的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改变大多数贫苦农民的命运。”
用最通俗的话语,讲述出革命的理论思想,毛主席的宣讲结束后,战士们的急躁心情消失了,他们对于革命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增强了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12月30日,在清晨的薄雾细雨中,仅带着两个旅9000余人的张辉瓒稀里糊涂地钻进了红军设下的包围圈。
随着一声急促有力的冲锋号角,红军打响了反攻的战斗。张辉瓒的师部和两个旅被红军全歼,钻进长满灌木和茅草的土坑中的张辉瓒也被红军战士搜了出来,予以生擒。
5天之后,毛主席、朱老总挥师向东在宁都县东韶追上了逃窜的谭道源部第50师,歼灭其半数,俘虏其3000余人。在龙冈全歼了张辉瓒部两个旅,在东韶又追歼谭道源部半数,至此红1方面军5天内连打两个胜仗,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苏区人民和红军战士们战胜强大敌人的信心,在毛主席领导下,红军也开始由游击战向游击性运动战实行战略转变。随后在毛主席的正确军事思想的领导下,红军又接连挫败了国民党军的三次大“围剿”,革命根据地也不断扩大,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苏区。
中央苏区的诞生,毛主席居功至伟。而在第一次反“围剿”取得胜利时,毛主席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挥毫写下“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这面革命的红旗,也将随着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走向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唤起中国广大的工人农民起身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永远地飘扬在中国大地。
在毛主席眼中,那广大的工农群众,是足以改天换地的英雄,而毛主席正是广大工农群众的一员,他披荆斩棘,砥砺前行走在革命队伍的最前方,领导着中国人民战胜了日本侵略者,打垮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
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本期文章的朋友点赞评论关注支持一下吧,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