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磕头磕几个头(鲁西南农村过年礼仪)

又是一年,进了腊月门年味就越来越浓了,先是铺天盖地的媒体不断的刷回家回家回家,然后是年货年货,于是勾起了浓浓的回家的乡情,那一抹乡愁就开始弥漫起来。

我的老家是济宁西部的一个小县,是一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朴实民风的黄土地,昔年因鲁哀公西取狩猎,在此获一麒麟,而取嘉美祥瑞之意,得"嘉祥"之名。


嘉祥自古就为圣贤之地,同为古代四大圣贤(孔子、孟子、曾子、颜子)之一——孔子的弟子曾子即为嘉祥人。现在在嘉祥县城南23公里处的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曾子庙、宗圣庙),是历代祭祀孔子高足曾参的专庙;而在黄亥村一棵千年柏树下亦有七十二贤之一的冉子的祠庙。圣贤文化的传承让嘉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千百年来嘉祥人继承了忠孝礼仪之风俗,被称为“孝文化之乡”,于是忠孝善良的嘉祥人礼仪也非常多,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干什么事都得讲个规矩。

01 腊月

年——作为农村最大的节日,自从进入腊月门开始,各种过年的规矩就来了,虽然整个村子都因为过年变得人多起来也热闹起来了,喜庆的气氛洋溢在整个村庄的大街小巷,但是从老人到孩子都得按照一辈辈的传承下来的规矩忙年了。


进了腊月门的忙,我们那里叫忙年,这忙年还真是忙,当然忙之前最先接受的就是过年的规矩,老人会在腊月开始的时候严肃的和孩子们说——从现在开始不准乱说话,做事必须小心,不能摔了碗(至于为什么或有什么说法,我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要是犯了规矩那是一定要挨骂的。

忙年曾经最先开始的就是杀猪宰羊。当听到因为将要成为主人口腹之中的肉食而哼哼唧唧挣扎的猪叫声时,孩子们知道快乐的时光开始了,于是很快就跑来围观。他们的快乐来自可以收获一个猪蹄脚的灯(孩子的快乐是最简单,这个灯就是用猪蹄脚装上猪油,然后中间用一根棉线,就和蜡烛一样成了他们开心的玩具了);当然主人家煮了一大锅的猪肉和猪下水,这些都可以分到一大块的,然后满足地呜咽着笑着跑去玩了。


一家人是吃不了一头猪或一只羊的,于是亲近的邻居和亲戚分头去送肉,如果还有结余,那就要去集上卖掉了。

赶年集并不只是为了卖肉,最重要的是去集上购置自己家中需要的过年的物品,烟花爆竹自不用说,大人孩子的新衣服、春联、红包、鸡鸭鱼肉等,买卖虽然是集市存在的意义,但年集并不只是买卖,这是忙了一年农村人的娱乐方式,也是年轻人去集上看小哥哥、小姐姐们最快乐的日子,于是人挤人就成了一道风景,或者并不是人多,而就是为了挤一下,然后哈哈笑着走开。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年集虽是依然热闹,但这种故意人挤人的人热闹再也找不到了。

农历的腊月23我们那里俗称小年(各地对小年定义的日子和说法不同),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汇报的日子,要在厨房贴上新的灶王爷的画像,然后焚香祷告并摆上一些肉之类的贡品,当然各家也得打扫一下里里外外,把家里收拾一新。在老人们的眼里,年从这一天就是真的开始了。

从这一天起家家户户叮叮当当的锅碗瓢盆声就响了起来,这是准备过年用的熟食以及面食类的,等到了正月,一般不再有蒸馒头和油炸的食品之类的了,都得在这几天准备好。而在可以放爆竹的时代,开始每天都会有爆竹声不时地响起。

02 三十(除夕)

腊月三十(如果遇到小月则是29)也就是除夕这一天,是最为清闲也是最为忙碌的一天,所谓清闲是忙年基本忙完了,男人们农活和家务是什么也不干了,只是准备过年。下午最早的就是女人们包饺子,忙不过来时男人也会帮忙,同时还要在一个饺子里包上一枚硬币,初一早上来吃的。一家人其乐融融,这一次要准备晚上和大年初一两天的量。

等包完饺子男人和孩子们就开始贴春联挂灯笼了。这些还没完,还有一个最大的礼仪在等着。圣贤之乡尊老爱幼,活着的老人要孝顺,但是对于逝去的先人依然不忘,祭祖则是最为严肃和郑重的,曾经的重男轻女的传统也一直得以延续,祭祖是只能男人去的。祭祖的方式是以血缘关系所谓的一支集体进行,准备好纸钱、鞭炮,到祖坟和祠堂对每一个可以看到的逝去的先人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此时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在村庄的周围响个不停了。


祭祖归来一般就可以吃年夜饭了,年夜饭当然主要是吃饺子。不过下饺子之前必须先放鞭炮,三十的鞭炮要在自家大门外面放,而且要在家门口同时点上灯草,这样才能越来越旺越来越响。物质匮乏的时代是以饺子为主的,现在除了饺子还有一大桌子菜,煮好饺子是不能先吃的,这个时候女主人会先端上一碗饺子放到庭院中的某一处,这是贡品,让老天爷和先人们先吃,嘴里还得念念有词,祈求护佑全家平安。这个完了,大家才能开始吃年夜饭。

年夜饭之后则是看春晚了,而男人这个时候就开始了一年的狂欢,从三十开始除了早上几乎顿顿相约亲朋好友组团喝酒聚会了。但是这个相约也是有讲头的,一般三十晚上都是从小的玩伴相聚,曾经的聚会一般还会每人从家里带去一两盘菜,现在则是只有带瓶好酒或者好烟了。酒桌上的做法也有规矩,虽然都是同龄人,但是因为同宗同族,得按照辈分坐,即使遇到年龄小的,该称呼爷爷也得称爷爷。

03 初一

等过了午夜十二点,一年最重要的一天就来了,过年新买的衣服是初一才能开始穿的。

年三十无论你熬到多困多累,最晚的也得三四点钟起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自己的父母爷爷拜年,这是要磕头的,然后小孩子会收到大人的红包。然后又是开始煮饺子了,等烧开锅不能放饺子,得先放鞭炮,此时的鞭炮是在自己家院里放的,不能到院外放,放完鞭炮才能把饺子放到锅里煮。饺子盛出来依然是不能吃,还是得先给老天爷和先祖吃(土话叫yuanyou),吃完饺子才能打开家里的大门,当然吃到有硬币的饺子预示着新的一年有好运,会得到全家的祝福。而这之前是不开大门的。

这时正月初一的拜年就开始了,一般依然是以一支为单位,有一个年龄稍大的俗称liaoliangren(土话,也就是能人)的带领,去年龄大和辈分长的人家挨家挨户去拜年,男人一伙,女人一伙,这时要行叩头礼,一跪就是呼啦啦的一大片,然后主人会给小孩子抓一把零食分分,也会偶尔给孩子们红包(数额非常少,只是象征意义)。这一拜就是半天,等天慢慢亮起来的时候,集中拜年活动也就逐渐结束了,有些困了累了的会回家小睡一会,大多数会聚集到街头三三两两的拉起家常,继续着拜年的拜年话。

初一的中午饭是非常正式的,这个时候的饭桌都是准备得最好吃的,而初一中午一家人才会认认真真的一起吃顿好饭。

初一还有一个规矩,那是不能违背的,这一天除了做饭、吃饭、拜年,其它活动都要禁止,包括扫地,不然就把福气扫走了,更不能剪指甲、掏耳朵等,就是说这一天除了吃饭和拜年啥都不干!

04 正月初二至十五

初一的拜年只是在村内,而初二开始的拜年就是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种亲戚了。当然亲戚也不能随便走,哪天走也有说法。初二一般是回娘家,有些已成家的也会去看舅舅;而初三、初四就是稍稍再隔一代血缘关系的亲戚了,比如姑姑家、姨家等。初五是破五,是不能走亲戚的,初六开始就要走那些俗称的老亲了——爷爷的姥姥家啊、奶奶的娘家啊,虽然平时很少联络,但是礼节要到!


走亲戚虽然带的礼品不多,但依然要对长辈行磕头之礼仪,如果遇到在家里挂着近几年逝去老人遗像的还得先给逝去的人行磕头之礼。当然如果带着孩子的依然可以收到红包。这样的走亲串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只要是辈分高,都是要磕头的,亲戚多的望族膝盖都得肿了。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磕头的少了不少。

另外可以燃放爆竹的时候,从初一到初五每天都要放爆竹,每天燃放的名堂是各有说法。过了初五放鞭炮的就很少了。

俗话说“三六九向外走”,一般家里有在外面上班或者打工的,出行的日子会选择这样的日子返程,出门之前还要放鞭炮送行。预示着一年的奔波又开始了。而真正的年味消散,则是在正月十六了。

农村人没那么多事忙,元宵节当成了春节的结尾。看似规矩或者礼仪很多,只是习惯了就成了日常,小时候在家也没觉得怎么着,不过或许是传承,这一方人却多了忠孝之名,也不亏为孝文化发源地了。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老靳行色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7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