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查询(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氏)
人之有姓,与生俱来。姓氏作为社会个体或家族群体的重要标志,在日常生活、社会往来、功名事业、典籍记载中,无处不在,可谓生而有姓,终生相随,死而传世,代代相承。从古到今,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氏,现存姓氏又有多少呢?
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氏?
由于历代人口姓氏的不断发展、演变,历来说法不一。比较权威的说法则是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人员杜若甫、袁义达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及中国台湾1970年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研究,编撰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中,确定中华民族的姓氏多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个字以上姓氏2313个。目前仍在通用的汉姓3000多个。
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二〇一九年全国姓名报告》,按户籍人口数量排名:2019年位居前列的100个大姓中王、李、张、刘、陈排名前五,其后依次为杨、黄、赵、吴、周等。前100个大姓总人数占全国户籍人口的85.9%。
全国各省(区、市)的姓氏人口分布不尽相同。王姓是全国第一大姓氏,同时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海南、陕西、甘肃、新疆16个省(区、市)第一大姓。李姓为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第一大姓。张姓为上海第一大姓。刘姓为江西第一大姓。陈姓为浙江、福建、广东第一大姓。杨姓为贵州第一大姓。黄姓为广西第一大姓。马姓为青海、宁夏第一大姓。西藏自治区藏族人口所占比重约94.3%,进行户籍登记时绝大多数只登记名字,故对西藏自治区人口的姓氏未作统计分析。
泱泱大国,亿万苍生,在这数以万计的古今姓氏中,有的相沿承袭,沿用至今;有的昙花一现,自生自灭;也有的遭逢变故,改姓冒姓;还有的姓随人意,应运而生。经过历代专家学者的整理研究,姓氏学已成为专事研究人类姓氏起源、繁衍变迁、地理分布及其社会功能的专业学科。它可将繁杂众多的古今姓氏,条分缕析,归并为若干门类。
中国姓氏的起源形式
中国的姓氏分类学始于何时,难以考究。从现存文献典籍来看,最早的有关记述,是汉代应劭《风俗通·姓氏篇》和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收录了当时的数百个姓氏,并依据其得姓受氏的来源,分为九大类型。基本符合我国古代姓氏的来历,但显得较为简略。此后千余年来,有关姓氏的著述层出不穷,但对后世影响较大、分类较为明晰、较有权威的著述,是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
但总的来说,应劭之分类过于粗略,多有疏漏,而郑樵之分类则太过繁琐,且有重复。后世姓氏学著述或删繁就简,或增补新的姓源,使得姓受氏之源流分类异彩纷呈,各有优劣。今汲取各家之长,将我国姓氏之起源形式归纳为以下类型。
- 1.以图腾为氏
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少图腾演变为姓氏。如周之始祖母姜嫄因"履大人之迹"而生稷,所谓"大人之迹"是指巨大的足迹,实为熊的足迹,故周人以熊为图腾,以"姬"为姓。又如东夷部族以鸟为图腾,史称"鸟夷",有不少鸟类的图腾演化为姓氏,如鸟氏、凤氏、爽鸠氏等。
- 2.以国为氏
以国为氏,大体有4种情况。一为以古封国为氏。周初大封诸侯,各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的情况更为普遍,如齐、鲁、卫、晋、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魏、许、吕等均是以国为氏。
第二种情况是古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小国归化后,以国为氏,如汉代西羌滇国,于汉武帝时降汉,后人称为滇氏。
第三种情况是异国人来华定居,以其国名为氏。如东汉时安息国太子出家修行,游历中原,定居洛阳,遂称安氏。印度古称天竺,有国人来华留居,自称为竺氏。
第四种情况是汉代以后,受封郡国的诸侯王,以郡国爵位为氏,如汉代景丹封采阳侯,赵谦祥封周阳侯,张敖封信都侯,其子孙均以所封郡国为氏。
- 3.以封邑为氏
自周代实施分封制度之后,各受封于天子的诸侯国可在自己的封地内对公族卿大夫及有功之士赏赐大小不等的封地,俗称"封邑",作为受封的食采之地,故封邑亦称"食邑""采邑"。后人因以为氏,如温、苏、杨、甘、樊、祭、尹、贾、栾、郦、邴等。
- 4.以地为氏
以地为氏有三种类型:有以所封之地为氏,无封地者以所居之地为氏,也有以所生之地为氏的。如神农氏生于姜水,因而取姓为姜;虞舜因居于姚墟,因而取姓为姚;商代名相傳说因筑居于傅岩,故称傅氏;再如东郭、西郭、北郭、东门、西门等,均以生地或居地为氏。
另外,也有以当地名山大川为氏者。如鲜卑人居贺兰山之阳,后人称"贺兰氏";越王无疆次子居欧余山之阳,后人称为"欧阳氏"或"欧氏"。
- 5.以族为氏
以族为氏者,可分两大类别。一是以宗族、公族(主要是卿大夫、王公、贵族)分支为氏。二是古代少数民族,以部落、部族为氏。如汉代鲜卑族有慕容部,后人称慕容氏;古匈奴有呼衍部,内附中原后,称为呼衍氏,也称呼延氏;古辽东有宇文部、完颜部,后人称宇文氏、完颜氏。
- 6.以官为氏
以官为氏者,多以其所任官职之职能、性质为氏。帝尧时,皋陶担任执掌刑狱的大理职务(司法官),子孙世袭此职,称"理氏"。商纣王时,理征因直言进谏,获罪被诛,其子理利贞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生"遂改"理"为"李"。周代宫廷中专管藏冰的官员叫"凌人",后代称为"凌氏"。再如司马、司徒、司空、司寇、司工、司城、司土、司功等姓,皆系以官为氏。
- 7.以技艺为氏
古代百工技艺多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相沿既久,遂以为氏。如以陶冶为业者为陶氏,以屠宰为业者称屠氏,以卜巫为业者称巫氏。此外,如工氏、农氏、药氏皆为此类。
- 8.以德行为氏
以德行为氏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吉德"即优良品德为氏,如赵大夫赵衰对人热诚温厚,有如冬天的太阳般可亲,故称为"冬日氏"。二是以"凶德"即劣行、罪恶为氏。此类姓氏多为历代统治者惩罚敌对势力或有罪之臣而强加于人的。如汉代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兵败被杀。因其早年曾受黥刑(脸上刺字),其族人被贬为"黥氏"。
- 9.以事为氏
以事为氏者多含有纪念意义性质。如夏代少康帝的母亲为避追杀,怀着身孕从后墙一洞穴中逃出,回娘家生下少康。少康中兴恢复帝位后,为纪念此事,便命小儿子改姓"窦"氏,"窦"即洞穴之意。
- 10.以物为氏
古人常以祥瑞之物作为姓氏。如前秦符洪家,池生菖蒲,长五丈,其形五节如竹,当时的人称之为"蒲家",后人便为"蒲氏"。
- 11.以任所为氏
以担任某地职守而为氏者,在春秋战国时较为盛行,是以封邑为氏的一种变相衍生。如楚国兰氏、权氏、沈氏、鄢氏,鲁国之匡氏等,均因其祖上曾分别担任兰县、权县、沈县、鄢县及匡县县尹而得姓。
- 12.赐姓、冒姓、改姓
此处的赐姓,是狭义的专指赐姓,不同于三代以前的"因生赐姓",而是秦汉以后封建大一统的专制国家形成后,最高统治者为褒赏笼络臣属的一种政治手段。
赐姓多为历代帝王赏赐有功之臣为皇室姓氏,统称"国姓"。赐姓之制始于汉代。汉高祖刘邦为表彰娄敬、项伯的功绩,赐娄、项二人为刘姓。唐代赐予有功之臣和归附的番邦异族为"李姓"者多达16族。南明隆武帝赐郑成功为"朱姓",人称"国姓爷",以示荣宠。皇帝赐姓于臣属,并不都是褒奖、恩宠;对于政敌、叛臣,也赐凶险姓氏以示惩罚。如武则天称帝后,强令唐室皇后王氏改姓"蟒",将起兵反对她的李姓诸王赐姓虺(音毁)氏。
冒姓之现象多发生于魏晋、隋唐,由于"九品中正制"及其以郡望门第品评人物,选官任职,出身寒门者往往有冒姓、攀附之现象。
改姓多为避仇、避难或避讳时,改称他姓。如东汉时有个聂台,和人结下怨仇,为逃避仇人追杀,改为张姓,隐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他的后人张辽,是三国时名将。
- 13.诸种复姓
中国复姓由来已久,尤其是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复姓更为普遍。
宋代郑樵在其所著《通志·氏族略》中,将复姓列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代北三字姓"四个门类,实际上复姓多至四字、五字以至七八字的也还不少,随着历史的进化和民族的融合,大部分已简化、汉化,只有一小部分仍保留着复姓的原貌。如清朝的"爱新觉罗氏"等,一直沿用到现在。
- 14.其他姓源
除此之外,还有以序为氏、以爵为氏、以名、号为氏,以谥为氏等起源,甚至还有以古都名为氏者,如少昊建都芬桑,后人有芬桑氏;黄帝建都于有熊,后人有有熊氏;周故都在岐,子孙留居者,称为岐氏。也有以古朝代名为氏者,如夏、商、周、秦、汉等。还有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姓为氏,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姓,简化改姓等多种姓源,纷繁复杂,难以一一列述。
中国姓氏虽然源远流长,但历代由于受到地域、交通、通信等多方面的限制,人们很难全面了解和调查各个姓氏的情况,也难以做出全国性的统计。因此虽然历代都有专人、专著整理这方面的资料,但大都停留在姓氏的多少及部分姓氏的起源方面。姓氏文化在文字学、历史学、民俗学、心理学、教育学、民族学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学科中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功能,尚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整理和系统研究。
-END-
文:李吉
图:网络图片(侵删)
延伸阅读
姓氏:表征中国人家族血缘关系的符号,见证中国人生命的生生不息。
姓氏文化知识国民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