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脉(秦岭凭什么敢号称)
秦岭位于中国版图的正中央,由多座大大小小的山峰组成,号称“中华龙脉”。
狭义上的秦岭是指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广义上的秦岭西自昆仑山,横贯陕南,延及大别山,东止张八岭。
那么,秦岭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凭什么敢号称中华龙脉?
一岭分南北,南北不同天
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先秦典籍《周易》就将秦岭称作“龙脉”。秦岭山峦巍峨,长度约1600多公里,山域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它的主峰太白山为最高峰,海拔3771.2米。
地理学家将这座横亘在中国中部、标准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与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连成一线,作为中国南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同时也被赋予了多种地理意义。
秦岭不仅是地理分界线,更是气候分界线。秦岭北坡高峻陡峭,犹如一堵“大墙”,高度正好阻挡了冬季冷空气南下,同时也阻挡了暖湿气流北上。
在气候、降水和温度上南北迥异,导致南北两地在农业、饮食、生活习惯上存在强烈的差异,形成“南船北马、南米北面、南涝北旱”的地理格局。
现如今,依旧有许多关于南北方差异的对比,小到菜市场买菜方式,大到地理人文,南北两地的人们互相“调侃”,不亦乐乎!
秦岭还是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由于海拔高,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多降水,再加上丰富的植被能净化水源,被称为我国的“中央水塔”。
以北有黄河,以南有长江,北面孕育了的“八百里秦川”,也就是关中平原;南面滋养了“天府之国四川盆地”。
一脉承华夏,孕育中华文明
秦始皇统一华夏之前,秦岭被称为“昆仑”,因坐落于长安城之南,在先秦时期秦岭又被称为“南山”或者“终南山”。
直到在司马迁《史记》中发现“秦岭,天下之大阻”的描述,“秦岭”这个称谓才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
位于华夏腹地的秦岭,被历史学家赞誉“一座山脉,半部中国史”,是华夏文明龙脉。
周王朝在秦岭脚下镐京建都,也就是现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西周之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合,在秦岭脚下的咸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后来将秦始皇陵修建在秦岭骊山。
秦朝末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败项羽入主关中,建立西汉;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失败,都与秦岭有关。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都城选在了长安,秦岭在唐朝时期被称作是“圣地”,唐朝历代皇帝死后几乎都葬在了陕西一处,因此也有了历史上的“关中十八唐帝陵”,埋葬了18位皇帝,包括武则天的话,其实是19位。
“得关中者得天下”,在秦岭的庇护下,关中地区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秦岭先后见证了13个王朝的更迭和兴衰,秦岭脚下的长安,也就是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古代都城。
与此同时,秦岭拥有多座著名的山峰,诸如终南山、华山、太白山、翠华山、南五台等,孕育和积淀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例如,五岳之一华山是道教的发祥地;终南山上的楼观台,曾是老子讲授《道德经》、传播道家文化的地方;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儒学思想在秦岭脚下发扬光大,孔庙、关公庙随处可见......
更有无数文人墨客咏叹过秦岭,李白、杜甫、柳宗元、韩愈、苏轼都曾留下过脍炙人口的名篇。
秦岭,一座被历史熏陶过的山脉,更是中华文化根脉所在,它用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身躯,养育和守护了一代又一代华夏人民。
即使它从地理上天然分割了南北方,也没有疏离南北两地的人们,反而给华夏子女们增添了不少乐趣,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中华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