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是农历几月(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农历的新年又叫“春节”,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对于现代的中国人来说,一年到头所有的节假日都可以不过,但是除了春节。

每一年到了春节的前后,即使身在万里之遥,也必须风尘仆仆地往老家赶,务必争取在除夕之夜与亲人团圆。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如今所说的“春节”,其实原来并不叫这个名字。相对于一个拥有四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立春”来说,“春节”二字,只是一个“新名词”。

古代中国的“春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叫“立春”。但是,“立春”一开始和“过年”并没有关系。

直到1912年民国创立之后,西历的1月1日抢走了传统“春节”的大名“元旦”。1914年,袁世凯才把农历正月初一改名叫“春节”。然而这个“春节”的名字,又是从“立春”那儿“抢”走的。

尽管“立春”自唐朝以后受到了一些冷落,但是人家毕竟是正经的“春节”。结果经此一改,它就彻底沦为无人问津的小“节气”了。

一、唐代以前“春节”和“过年”是两个概念

中国的春节起源于古代腊月的祭祀活动,更早的时候或许和巫术占卜的事情相关。在夏朝的时候,人们把每一年“立春”这天当成一个节日来庆祝,它就是“春节”。

后来夏朝被商朝取代,商朝又被周朝取代,一直到了汉朝,别的朝代在多数时间内,中国人都在“立春”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因此“春节”就是“立春的节”。仅有南北朝时期,用“春节”来代指整个春天。

这种情况直到唐朝,才起了变化,因为“春节”和“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的日子相近,于是它们被“捆绑”到了一起,进行庆祝。再加上“冬至”、“元宵”等节日的影响,“春节”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

说完了“春节”,我们再来说一下古时候的“过年”。这里说的“过年”是狭义上的“过年”,特指每年“岁首”的庆祝活动。而这个“岁首”的具体时间,在汉武帝之前是一直随着王朝列迭,不断变化着的。

夏朝的“岁首”是每年的正月初一,所以他们是在农历正月初一“过年”的。但是商朝的“岁首”是农历十二月初一,而周朝的“岁首”又变成了农历十一月初一。到了秦朝,则变成了农历的十月初一。每一个朝代的“过年”,都比上一个朝代提前了一个月。

说到秦朝“过年”是在“十月初一”,就让我想起了一个小八卦。从前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古代人去馆子里吃面条,时常会提到一种叫“阳春面”的东西。

以前网上经常有人讨论,这个“阳春面”到底是什么面。后来有人考证出来,其实就是一碗最普通的素面。因为在古代的某一个时期,这个素面卖十文钱一碗,而十月在那个时代又叫“小阳春”。于是,就用“阳春”代“十”,就叫价值“十文钱的面”为“阳春面”。

现在看起来,这个“古代”指的就是秦朝。因为秦人在十月“过年”,年一过,下一个节就是“春节”,所以又叫“十月”为“小阳春”。

“过年”和“春节”就这么平行着,来到了汉代。在汉武帝时期,弄了一个《太初历》,又把每年的“岁首”改回了农历的正月初一。这样来,“立春”距离“过年”就更近了。

所以到了唐朝时期,或者是更早一点的时间,人们就把这两个节,甚至连同前面的冬至,后面的元宵给一起过了。

二、现代的“春节”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由于“岁首”和“立春”变得更近,所以“过年”和“春节”差不多就弄到一起庆祝了,而这件事大概发生在唐朝。

唐朝的时候,农历正月初一是叫“元正”唐玄宗颁布了《假宁令》,规定怎么放假。上面说“元正”、“冬至”,都要放假七天。

宋朝的时候,农历正月初一就叫“元旦”了,按规定从正月初一放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不过事实上宋代地方官放假是从上一年的腊月二十就开始放,一直放到第二年二月二十。只要能在二月二十以前回去,就不算“旷工”。只有京城里的官比较惨,有时候正月初一还得上班。

因为宋朝是从腊月二十开始放假,所以一般就把“春节”(立春)包含进去了。再加上又有元宵花灯会,“过年”就越来越热闹,大家慢慢就不提过“春节”了。但是,“春节”的名字还是归“立春”所有的。

明清时期的情况,和宋朝差不多。只是明清时期的官员没宋朝时期的官员那么幸福,但是“元旦”也差不多能放一个月左右的假。

一直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了表明与封建时代决裂,民国政府开始采用西历,就是现在用的公历,并把公历的1月1号定为“元旦

而这个“元旦”的名字,是从“农历正月初一”那儿拿走的。于是在当时就有了两个“元旦”,一个是公历的,一个是农历的。

1913年,袁世凯时期有一个内务总长叫朱启钤。他向袁世凯提议,设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日,以便安排好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全国人民的作息时间。同时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端午定为“夏节”、中秋定为“秋节”,冬至就定为“冬节”。

最后,袁世凯只同意了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于是从第二年,也就是1914年开始,农历的正月初一就固定为“春节”了。

结语

“春节”本来是“立春”的专属节日,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立春”慢慢就受到了冷落。和它遭遇相同的还有“寒食”,也是自唐朝开始,就被“清明”吸收合并了。

这些古老的节日中原本的节俗,有一些被迁移到了别的节日里,保留了下来;而另一些也彻底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比如宋代苏东坡的《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中,提到了一个“春节”习俗叫“打春牛”。这个习俗至少从东汉时期开始就十分盛行。

“打春牛”又叫“鞭春”,是指过年时用泥塑的牛来打,具体过程不清楚。只知道打碎后,各家分得泥牛的碎片,放到自家的牛槽里。然后又要怎么样呢?由于年代太久远,现代人就不知道了。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执笔读春秋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6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