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三喝四打一动物(俩小孩起冲突)

游乐场是孩子的欢乐天堂,打闹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时,父母的反应总是最大亮点。

事情发生在江西萍乡的一所儿童乐园。两个小孩子一起玩,玩着玩着就打起来了,双方妈妈因此发生口角。

店员试图解决,但一方妈妈因孩子哭闹不止而先行离开,留下的那位妈妈打电话叫来了丈夫。孩子爸爸因店员没有第一时间报警而大力掌掴了怀孕女店员,7岁的孩子此刻就站在爸爸的旁边,目睹着这一切发生。

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磨难挫折,父母的责任是引导帮助孩子自己去纠正错误的行为,而不是一一代劳。

当掌掴的手举起来那刻,他以为自己在解决一件孩子的事。

事实上,他在引燃另一件事,那就是孩子以后面对事情,会学习爸爸今天的言行举止、说话口气,孩子会认为今天看到的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心理学上的变色龙效应。

无意识模仿的变色龙效应

变色龙效应又称“无意识模仿”,是指人们在社会交流时会相互无意识地模仿对方的一些动作、表情和行为方式。

这个模仿行为不经大脑判断,是下意识产生的,你看过了,就记下了,在未来的某一天遇到类似的事你也就这样做了。

朋友小飞的老婆傍晚会在院子的压水井旁洗衣服,一个大盆,一块搓衣板,每天就坐那搓啊搓啊,手机在身边循环播放着梁静茹的歌,神情很是愉快。

小飞的儿子嘟嘟一岁半,刚会走路,妈妈洗衣服的时候他就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一会儿蹲下来看蚂蚁,一会儿扯扯院里种的葱。

某一天,小飞老婆在洗衣服的时候被朋友叫去K歌了,小飞发现儿子嘟嘟很“自觉”的蹲在盆旁边,学着妈妈的样子在搓袜子。

谁也没教孩子怎么洗衣服,可他每天在妈妈旁边看啊看啊,就模仿下来了,也就是古话说的“耳濡目染”。所谓模仿,也就是一种学习。

为什么孩子天然会出现模仿行为

  1.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是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的,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

而人是社会性动物,所有人都要学会如何在社会里生存、交流。

尤其是孩子,孩子的交际圈窄,要解决的事不多也不算复杂,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态度都来自父母。

塔尔德还提出了三个模仿律,其中一条是: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迅速地蔓延。

可乐周岁去祖父家做客,祖父从摇椅上起来,去房间给可乐拿饼干吃,可乐也跟了去。

很快,祖孙两代从房间里出来,搞笑的是,俩人走路动作一模一样,可乐学祖父弯着腰,双手背在身后,一步一步慢慢的走。

人的大脑里存在着一种神经细胞,它促使人模仿所看见的行为,它就是“镜像神经元细胞”,孩子的大脑正在不断完善的阶段,因而镜像神经元细胞格外活跃,模仿能力较大人更强。

在现实生活里,孩子模仿的速度与程度的确一次次的刷新了我们固有的认知。

几年前,喜羊羊非常火的时候,家家户户每天电视里都要放个几遍,小孩子就更喜欢了。

动画搞笑幽默,简单易懂,里面的喜羊羊聪明勇敢,是孩子崇拜的对象。

有个小孩独自在家的时候,模仿动画片里的情节,拿着一把撑开的伞就从十几楼的阳台跳下去了。更有甚者,学习灰太狼烧火烤羊,将一起玩的小孩绑在树上烧。

2.亲子依恋关系是孩子天然的学习场

《社会心理学》说: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得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

模仿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孩子的心智又没有完全成熟到可以自己辨别一些行为的好坏,所以父母正确的引导是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驾护航。

之前,抖音上有个用易拉罐做爆米花的视频特别喜火。安安看了也想做,于是拿走了爸爸的啤酒罐,倒光了里面的啤酒,在安安准备拿打火机的时候,妈妈一把拉住她。

“你拿打火机干什么?”“做爆米花啊!特别简单的,做好给你和爸爸吃。”妈妈一脸怀疑,安安把视频给妈妈看。

妈妈摸了摸安安头,轻声说:“安安,妈妈很开心你想去尝试感兴趣的东西。

可是打火机和啤酒罐都是很危险的东西,小朋友不可以随便碰。想看爆米花,下次妈妈带你一起去看。”

没过几天,新闻里就报道了两个女孩因模仿视频自己做爆米花一死一伤的消息。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和认同是其他关系无法替代的,父母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深深的印在孩子的脑海里。

因而无数的育儿家、心理学家才会告诫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爸爸妈妈都要先冷静下来,用温柔平和的语气去和孩子沟通,千万不要以火克火,以毒攻毒,结果只会凉凉。

3.父母的教育方式决定孩子高度

研究表明,儿童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因此父母要特别重视对孩子行为的引导,越早越好,别等后面出现了问题才来纠正,孩子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三观,不会再那么乖乖听话了。

乔治·M·卡帕卡说过:教育孩子的目标就是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并为孩子以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父母日常的言行对孩子以后成长的健康有莫大的关系。

我的大学同学张婷是单亲家庭,她从小跟着妈妈生活。妈妈为了帮张婷攒学费,什么苦活累活都做过。经常半夜十二点还在灯下做手工,那种批发的常见的手链,3分钱一串。

尽管生活艰辛,但张婷从没在妈妈脸上看到过放弃,反而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母亲的这种人生态度,让张婷养成了遇事不慌乱不放弃的性格,靠着自己一路走到了策划部总监的位置,如今已经将母亲接过去一起生活了。

从生下来开始,孩子就在模仿着父母说话、走路,这是孩子学习和探索世界的工具,孩子模仿大人并没有错,有问题的是父母的行为,给了孩子好亦或坏的引导。张婷的妈妈并没有教她什么大道理,但是她对生活的认真、对磨难的乐观才是最好的教科书。

怎样引导孩子树立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最大特点就是模仿,但是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模仿,也不知道他在模仿什么,会模仿谁。你更不可能一天24小时守着孩子,其实守也守不住。

那怎样才能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呢?父母可用下面这几种方法:

1、言传身教法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言传身教是最普遍也最具价值的方法。

你想孩子在桌上吃饭,那父母就要先安静的坐下来吃饭;你想孩子爱上阅读,父母就要在家多阅读;你想孩子少看手机多锻炼,父母就要少看手机多锻炼。

你想孩子变成什么样,父母先要自己做到。

小兵的爸爸爱打牌,总是在家吆三喝四的打牌,边打牌边抽烟,吵得小兵没法写作业。爸爸还时不时让小兵出去买烟买瓜子,小兵不去,爸爸就说:“作业有什么好写的,读书有什么用,还不如做生意。”

久而久之,小兵对学习也就没那么上心了,经常和同学在学校偷偷打牌,输赢细目全记在本子上。偶尔还逃课去商店那里玩赌博性质的老虎机。

如果赢了钱,爸爸还会表扬他有天赋。这样的小兵直升初中后依然不专心学习,没考起高中后跟家里的表哥去学汽修了。

古语言: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意思是用语言和行动来教导孩子,行动的力量更大,更能起到模范作用。

小兵的爸爸在语言和行为上都没起到模范作用,在懵懂需要指引的年纪,小兵不懂得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等到他经受了生活的磨难和洗礼,幡然醒悟之时,他对爸爸的心肯定不是感激之心。

2、艺术陶冶法

许多人认为绘画、乐器这样的才算艺术,其实现在艺术的范围很广了,刺绣、围棋、京剧、陶艺、剪纸也算是艺术的门类。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都太费钱费时间,看电影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了电影是光、影、色彩、声音多方面的结合,对孩子的鉴赏力、感知力、想象力也会有一个锻炼,这里推荐一些不错的电影:《狮子王》、《小鹿斑比》、《千与千寻》、《忠犬八公的故事》、《小男孩》、《大圣归来》、《神笔马良》。

艺术熏陶教育,在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

亮亮是个爱打人爱发脾气的小男生,不管在家还是学校,别人拿了他东西或是没有得到想要的玩具,他就会动手打人,不然就是摔东西。

妈妈就让亮亮参加了学校的足球队,每天放学后在学校训练一个小时。起初,亮亮总抱怨累和苦,直到足球队在学校友谊赛里拿到了第二名,他回家脸上写的却是自信、阳光和快乐。

孩子在艺术里学习社会需要的一切优秀品质:意志力、拼搏力、创造力、谦虚、真诚和务实。高尔基说:艺术的精神就是力求用词句、色彩和声音把你的心灵中所自豪的、优美的东西,都体现出来。

没有比孩子在喜欢的东西里学到如何做人更令人开心的了。

3、榜样法

“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一个好的榜样带给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乐对诚信的理解就来自我给他讲的宋庆龄的故事。

宋庆龄有一次与一所学校约好几天后去该校看看学生,可是到那一天,却下起了瓢泼大雨,所有人都以为她不会来了,但宋庆龄依然冒雨前去。

可乐听后问我,“她淋到雨了吗”?我说淋到了,他又问“她既然会淋湿为什么还要去,为什么不改一天?”我说:“因为她已经和别人约定好了,答应了的就要认真做到。”

他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后来有一次我们要去我一个朋友家做客,去的时候遇上下班高峰期,在路上堵了两个小时,我正打算跟朋友打电话说不去了,可乐一把抓过我的手机,“答应别人的就要做到,就算下雨也要去!”

如何给孩子选择榜样,渠道有很多。

身边亲戚邻居的经历,名人的故事,新闻报道的真人真事,电影里的某个人物,其中讲述名人事迹的效果最好,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来自他们崇拜的人的故事。



孩子是块璞玉,他的价值在于父母怎么去打磨去塑造。我们不仅要做孩子避风的港湾,更要做他们成长的领路人。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夜阑听风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5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