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庆节(在)
前言
在2014年国庆节上映的电影《心花路放》大获成功,导演宁浩用自己特有的电影风格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宁浩的电影特点就是善用黑色幽默和非线性叙事方法。
这篇文章讨论了电影《心花路放》的故事和讲故事的方式,分析了宁浩电影中的黑色幽默元素。
超越单纯喜剧的独特表达方式
电影《心花路放》是在2014年的国庆假期上映的一部电影,算是一部公路喜剧片。里面的主角黄渤和徐峥,在之前的电影《人在囿途之泰囵》之后,再次走上了搞笑疯狂的寻欢之旅。
这部电影不仅成功进入了“亿元俱乐部”,还在2014年国内电影市场的票房中获得了第一名。
影片讲述了二手唱片店老板耿浩因为离婚而陷入低谷,他的好朋友郝义为了帮助他走出困境,两人开始了一场有趣的寻欢之旅。
在这段旅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美女,有90后的杀马特女孩,还有阳光靓丽的白领,甚至有夜店女郎。两人一路向南,最终耿浩在大理的“梧桐客栈”与前妻的故事中释放了纠葛,而郝义在“阿凡达”的婚礼上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影片中强调了情感,如耿浩对前妻的情感、他和郝义之间的兄弟情谊,以及阿凡达女孩对郝义的感情等,贯穿了整个故事。
虽然电影名字叫《心花路放》,听起来像是个逗乐的喜剧片,内容似乎充满阳光、美女和小清新的元素。
但实际上,故事并不仅仅只是搞笑,它在欢乐之下还有一些悲伤,比如耿浩在客栈墙上划掉他和前妻名字的场景,会触动观众的情感。
好的电影是导演智慧和努力的结晶。不论是导演还是作家,他们创作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内心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
共鸣就是观众在电影中的角色身上看到自己。我们喜欢电影的原因是因为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感动了我们,他们说出了我们心里的话,做了我们想做的事情。
电影《心花路放》中的耿浩角色,代表着遭受情感危机的人,这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观众可以从中找到共鸣。
喜剧就是用笑声来超越现实社会的矛盾,通过幽默来表达人类的自由与自信。喜剧可以超越一些禁忌,通过讽刺来戏弄这些禁忌。
这部电影正是要处理社会和个人内心的许多恐惧。通过耿浩的经历,他解决婚姻问题的方式以及最终的释怀,对观众传达了一些关于面对婚姻和现实困境的思考。
不仅如此,宁浩的电影总是看起来充满着欢笑和荒诞,但实际上在这些荒诞的背后,反映出了许多现实中的问题。
在电影《心花路放》中,宁浩关注、反思和批判了许多社会现实。郝义提到的“一夜情”,90后的杀马特女孩轻易地追求自己的欲望,阿凡达女郎和郝义一见钟情就车震等等,这些都是耿浩和郝义在旅途中所见所闻。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猎艳”只有在双方情愿的情况下才能成功。这种过度的性消费和性自由已经在不仅仅是大城市,甚至连小镇、乡村都普遍存在,夜店老板的玩笑,大声要求的年轻女孩,随处可见的接吻。
这表明现在过度的性消费和性自由已经成为普遍的问题,不再是个别现象。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追求速食式的爱情,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轻浮。
从电影中可以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喧嚣和浮躁。这种过度的放纵暴露出年轻人价值观的崩溃和信仰的迷失。我们倡导的爱情自由和婚姻自由绝不是对性的放纵。
虽然郝义宣扬“一夜情”无罪,但耿浩则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无论是什么诱惑,他都没有被腰间。耿浩可以看作是传统道德和真爱捍卫者,在充斥物质欲望的社会中仍然坚守自己的底线,不被外界的潮流所左右。这让我们在对现实社会的失望中看到了一丝希望和光明。
从揭示现实的角度来看,宁浩的电影和苏联导演梁赞诺夫的电影有些相似之处。两人的电影都关注一些普通人物,讲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笑声背后往往蕴含着更深的思考和情感,不仅仅是为了逗笑。他们的电影在戏谑的外表下,包含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引人入胜的独特叙事方式
《心花路放》:与“疯狂”系列的异同之处
电影《心花路放》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疯狂”系列电影的一些特点,但也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巧妙的创新。
首先,这部电影的背景呈现出与之前“疯狂”系列截然不同的风景,如张家界、大理等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与“疯狂”系列中封闭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之前的电影更多地设定在相对逼仄的环境中。
与此同时,在情节、方言、幽默以及荒诞的元素等方面,《心花路放》与“疯狂”系列也有不同之处。以前的电影常常以巧合连环发生的情节为特点,还融合了大量滑稽有趣的地方方言、黑色幽默和中国式喜剧元素。然而,在《心花路放》中,这些元素的使用相对较少,电影更加专注于其他方面的表现。
但最引人瞩目的差异在于故事的叙事线索。在“疯狂”系列电影中,宁浩采用了多线索叙事的方式,将各个故事线索相互交织、环环相扣,最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世界。
然而在《心花路放》中,导演摒弃了这种多线索的叙事方式,巧妙地选择了两条不同时间线的叙述,分别呈现了耿浩和郝义的猎艳之旅以及康小雨的寻爱经历。
这两条线索看似没有直接关联,但实际上它们是在同时讲述两个独立却有联系的故事。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增强了电影的深度,更好地探讨了爱情和释怀的主题。
电影《心花路放》中,导演运用了巧妙的叙事方式,实际上是在呈现两个不同的故事,一个故事的结束即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多年前,康小雨来到大理,意外遇到过气歌手耿浩,两人一见钟情。然而,几年后,康小雨劈腿高富帅,而耿浩则陷入婚姻困境。从这里开始,电影的重点转向耿浩的“释怀”之旅,这个构思非常独特。
影片通过一个签名墙将这两段有时间差的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导演之所以采用这种剪辑方式,是为了表达“大理”不仅是耿浩爱情开始的地方,也是结束的地方。耿浩在大理获得了爱情和婚姻,也在这里放下了对康小雨的爱,释怀了对前妻的离开。
影片中,耿浩的释怀没有明确表示,只有一个短暂的回放,他将签名墙上的签字划去,改成了“耿浩祝福康小雨”。
镜头上移,观众看到了签名墙上众多人的心愿,这些心愿见证了爱情。虽然爱情随时都在发生,但当不再爱了,我们是否能够放下过去,重新出发呢?
电影的艺术技巧还体现在音乐的运用和处理方面。影片中的音乐与画面完美地融合,体现了导演整体构思,同时也符合美学欣赏原则。耿浩的歌曲“去大理”多次出现在影片中,曲调里透露出淡淡的忧伤,歌词与人物的心境相契合,为整部影片定下了基调。
影片的高潮部分发生在夜色酒吧,耿浩被老板等人殴打。这时,导演通过音乐来引导剧情向前发展。
选择的音乐不是悲伤的,而是非常欢快、略带异国情调的曲子,音乐旋律迅猛急促。同时,导演运用慢镜头将人物动作减慢,让耿浩的被打不会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挨打场面也变得颇具“文艺范”。
黑色幽默在宁式电影的独特表现
国内现在有许多喜剧电影上映在各大影院,但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电影为了博笑、赚票房,过于迎合观众,依赖喧闹、恶搞、低俗等方式,缺乏创新。
以前冯导的贺岁片在商业电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近年来也有好坏不一的评价。在喜剧电影发展中,有些片子只顾逗人笑,而忽略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讽刺,导致失去了真正的艺术内涵。
这里要谈谈“宁式电影”的一种独特风格:黑色幽默。黑色幽默就是在荒诞的笑料中,揭示了人们在荒谬社会环境下的无奈和不协调感。
宁浩的电影常常用这种方式,将人们生活中的荒诞现实嵌入笑话中,通过喜剧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他用喜剧来展现社会中不合理、丑陋的一面,让观众在笑声背后深思。
这种“黑色”不仅指人们面对社会不公时的沉重情感,也揭示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这正是宁浩电影的特点:以喜剧来批判,以调侃来反映社会的困境和荒谬。
《心花路放》成功地采用了黑色幽默手法,不仅带来笑料,更深入而复杂。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为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而奋斗,却频频碰壁,陷入一次次的失败。
宁浩善于从荒诞的现实情境中提炼出黑色幽默元素。黑色幽默的重要功能在于反讽现实,嘲笑自己。电影中的各种元素,如属丝文化、杀马特形象、广场舞、凤凰传奇等,在宁浩的处理下变成了爆笑桥段。他的嘲讽锋芒虽然锐利,却不刻薄,他从小人物身上提炼出荒诞,同时也呈现他们的伤感和痛苦。
这也体现了宁浩导演独特的人文关怀。他不仅在寻求商业成功,更在影片中展现时代特征,描绘时代变迁中的人物、人生和人性状态。虽然以看似调侃、滑稽的方式呈现,但其中蕴含着对生存状态的反思,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电影中透露着一种道德焦虑感,与时代背景相呼应。
导演尝试以黑色幽默的手法,引发观众对生存与理想、爱情与婚姻等问题的深入思考。这种不同寻常的喜剧风格,将笑声背后的人生困惑和情感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结语
总的来说,《心花路放》展现了与宁浩以往不同的一面。经过了“疯狂”系列电影的一炮走红,宁浩的电影呈现出更多的沉淀。
他不再仅仅依赖独特的剪辑和技巧来吸引观众,而是从故事的内涵等方面取得胜利。这一次,他不仅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他讲述了一个优秀的故事。影片不仅仅是在技术上的成功,更是在故事层面的胜利,这标志着宁浩作为导演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
参考文献
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梁颐.《心花路放》两位作者电影风格的双重奏[J].电影 文学,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