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鬼节由来(七月中元)

#秋日生活打卡季#

中元节,又称黄历七月十五日,是道教和佛教的重要节日。道教称之为中元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也称之为“鬼节”。这些节日都与幽冥界的传说有关,但是它们所体现的核心精神和一般想象的“鬼节”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佛教的盂兰盆节

"盂兰盆"供养神灵与祖先的做法在南北朝末期已经是一种普遍的宗教和民俗仪式。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七月十五日在同泰寺(即现在的南京鸡鸣寺)首次设立了盂兰盆会,这是中国最早的盂兰盆会。(根据南宋《佛祖统纪》)之后,每年都会在其他寺院进行普施。

根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黄历七月十五日,僧尼和道士都会进行"营盆供诸仙"的仪式。"盂兰盆"是梵语Ullambana的音译,意为"救倒悬",即拯救人脱离地狱和饿鬼道的痛苦

佛教的盂兰盆会使用丰盛的花果和物品来供养诸佛并报答父母恩德的仪式源自印度。在印度的佛教中,七月十五日被称为佛欢喜日佛自恣日。这一天也是盂兰盆节,源于目犍连救母的故事。(《佛说盂兰盆经》,西晋时期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目犍连释迦牟尼门下具有第一神通的弟子,他在修炼神通后想要报答母亲的生育之恩。他利用天眼通看到了已故母亲坠入饿鬼道中,因为生前的罪业而遭受折磨,无法进食,只剩下皮连骨。

目犍连看到母亲受苦,便使用神通化出一钵食物送到母亲面前。目犍连的母亲得到食物,深怕其他恶鬼抢食,便用皮搭骨的左手护住钵、右手急急要拨食,却发现食物到了嘴边就化成红火炭,无法食用。而当火炭落到地面时却又变回食物。

目犍连的神通无法拯救母亲,让他感到非常悲伤。于是,他前去请求佛陀开示如何救母。

佛陀对他说:你的母亲生前不信因果报应,不仅诽谤佛法,也中伤僧人,且她贪婪无度,待人刻薄,不修口,不修为,因此承受了这份苦果。你母子情深,所以你的神通受到牵挂而有所遮蔽,难以看到母亲的罪业。

目犍连跪地请问佛陀,如何才能拯救母亲脱离苦海?释迦佛说:你母亲的罪根深结,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救得了的。你的心虽然感天动地,但还需要仰仗十方僧众的神力才能救你母亲。

佛陀指示他,七月十五日是出家僧尼完成夏安居修行(从春季到夏季的修行)之日。僧尼以忏悔自己的罪业来结束夏安居,这一天善能量最强大,此时是救出他亡母出饿鬼道的时机。于是目犍连遵从佛祖的教导,在这一天准备五果、百味美馔和衣物和各种生活用具装入盆中,在佛前供养十方众僧。众僧凝聚善念共发善愿,救出目犍连的亡母脱离饿鬼道,脱离苦海。

人们听说目犍连救母后,都纷纷效仿在七月十五这天供养僧人,为七世父母祈福,以报答父母恩德。随着佛教传播到中国,"盂兰盆"的精神——解救先人在地狱倒悬之苦、报答七世父母生养恩德,与中国的孝道思想相结合,并普遍融入了中国社会。北齐名士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就有记载"七月半盂兰盆"斋供报父母亲恩的礼制。后来在黄历七月半祭祀,寄愿解救先人亡灵,成了民间的习俗。

道教中元节地官赦罪

七月十五日被称为“中元”或“中元节”,是地官的生日。中元节通过建醮普度进行庆祝的民俗源自道教。玉帝任命天官、地官和水官,负责考察三界善恶,每年向玉帝汇报。自北魏时期开始,就有传说三官在生日这一天赐福于人间(明‧徐道编撰《历代神仙通鉴》)。地官掌管人间和地府,决断善恶和补过赦罪。

传说地官降世为舜帝,以孝顺著名;他的生日,即中元节也被称为“孝子节”。因此,家家户户在中元节祭拜祖先,祈求地官赦免先人罪业。后来祭祀的对象从先人扩展到一切孤魂野鬼的普渡。

周密《武林旧事‧中元节》

“七月十五日,道家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于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例用新米、新酱、冥衣、时果、彩段、面棋,而茹素者几十八九,屠门为之罢市焉。”

鲍廷博《梦梁录》

“七月十五日,……其日又值中元地官赦罪之辰,诸宫观设普度醮,与士庶祭拔。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拔孤魂。”

宋代以后,盂兰盆会和道观的中元节都是重要的年度活动,也是一般人家祭祀祖先的日子。在这一天,宗教和民间文化习俗汇聚在一起:道教进行醮仪,佛教提供盂兰盆供奉佛像,一般人则祭祖并请祖先“尝新”。在宋朝,艺人在七夕过后开始表演“目连经救母”杂剧以劝化世人,直到七月十五日为止。

盂兰盆节和中元节的祭祀以及民间习俗都与阴间的生命有关,形成了“鬼节”的概念。尽管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些节日仍然保留着其习俗,但是今天的人们可能不清楚,盂兰盆节的“救倒悬”和中元普渡,对于亲人亡魂乃至普度孤魂的悲悯情怀才是“鬼节”的真谛所在。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老洲侃大山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4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