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图片唯美(阴晴圆缺都休说)

中秋月圆

碧海青天、银汉无波、冰轮皎洁、桂影婆娑。

素秋千顷、飞镜谁磨、长风浩浩、把酒高歌。

明日中秋节,也称“拜月节”、“祭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仲秋即到,暑气尽褪,九霄澄澈,秋风万里,一轮明月,相思几多。

中秋源自对月亮的崇拜,更生于中国人对于团圆美满最深的“执念”。

秋思和月亮,故乡和远方,这些恒久的意象,成为中华文化中独特而又美好的部分,浸润着每个国人的内心。

目光所及,皆是故乡

那些关于家的想念和对于团圆的祈盼,在传说和故事里,于节日的仪式中,出现在每个寻常生活的角落。

如同中国人的情感表达,看似不露声色、简单质朴,却用情至笃、爱意深沉,含蓄而温暖,诗意而幽然。

它们伏藏在国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伴随着呼吸的起伏,月亮的圆缺和月色的浓淡,四季的流转和时空的变幻,描摹着生命看不见的模样。

那是属于身心的敛藏,亦是关于灵魂的生长,更是对于天地敬拜和家国的信仰。

一轮皎洁,相思几多

月到中秋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中秋,关于祭月的由来

中秋之名源自秋日划分,农历一般将四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中秋位于秋天中部,就是仲秋:“仲”通“中”,故称“中秋”。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端午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可见它的重要性。

相信大家对于它的传说等都非常熟悉,但为何中秋如此重要,它又是从何而来,其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且让无尘逐一道来。

众所周知,中秋是关于月亮的节日,在讲述中秋节的由来发展之前,我们要了解为何中华文化如此偏爱月亮。

中秋节,皓月当空

《礼记·祭义》中记载: “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

日出东方,月升西方,阴阳相续,天下至和。

所谓“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在先人的观念中,日月分别代表着阴阳两极。

阴阳相和则万物生灭制衡,即二者的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可见其重要性。

同时,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作为礼仪之邦,祭祀礼仪代表最高等级,而关于天地神灵的祭祀更是排在传统“五礼”首位,祭月仪式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

日月之慧,阴阳消长

祭月仪式如此重要,时间的选择便尤为关键,先民为何要选择农历八月十五来表达对于月亮的热爱和崇拜呢?

《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礼记》中记载:天子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祭日在早晨日升之刻,祭月则选择夜晚月上之时。

《明史·礼志三》认为:“盖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

其实最初祭日和祭月分别选在春分和秋分,但因为祭月时间需要在夜晚进行,秋分的农历时间不确定,月亮不一定为满月,所以需要重新选择。

夕月以夕,祭月于夜

中秋成为祭月的首选因为它的较为靠近秋分且兼有圆月之美。

中秋时,白昼和夜晚时间差别不大,月亮位于正东,接收到太阳直射光线最多。

此时,月亮在地球赤道上空,离地球最近,反射到地面的光线也最多,所以月光皎洁,最为明亮。

相较冬春之交的“元宵节”,夏秋之交的“中秋节”当夜被认为是一年中月相最为饱满,月光最为明亮的时候,最具仪式感,也最能代表中华文化对于月亮的崇拜和对团圆的祈盼。

故此,中秋逐渐替代秋分,成为名副其实的“祭月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的发展——从官方祭月到民间拜月,高大上到接地气的仪式感

中秋节对于月亮的祭祀最初源自于皇家,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后这种仪式又传入民间成为非常重要的民俗。

《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史记·封禅书》还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

《周礼》中有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的记载,而《礼记》中提到于高坛祭日,在坎坑中祭月,《史记》中以牛祭日,用羊猪祭月。

秦始皇时,各地均建有日月祠用于祭祀日月,汉代到明清依然沿用了祭月的礼仪,北京的月坛就是专供祭祀月神的地方。

而随着时间的演变,原先的祭月礼仪从官方流传到民间,礼仪祭祀成为民俗习惯,同时秋分祭月也变为中秋拜月。

中秋拜月

古代民间,蟾宫折桂象征着着科举中第,男子祭月是为了求取功名,女子则是祈愿颜如皓月,貌似嫦娥,所以中秋节也被作为女儿节。

明清时,中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朝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祭月果饼必圆,水果要切成错牙莲花状,还要买月光菩萨像供奉,在月初的方向摆放,向月而拜。

可以说中秋节虽来自官方,却在民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壮大,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人们重要的情感依托,所以它可以成为四大节日之一也是众望所归。

中秋圆满

在仪式感和习俗之外,月亮象征的“团圆”、“美满”等也使其成为中华文化之中非常重要的意象,其地位不言而喻。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永远的乡愁和思念

相比于阳光的热烈和直接,月色则更为柔和和温暖,这种含蓄和低调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气质。

如同我们推崇的那种由内而外散发着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气质。

中秋月象征着团圆,是属于故乡的羁绊,正如千年前诗圣杜甫笔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月是童年,是来自千里之外的召唤,是来自时光逝去的怀念,是关于乡愁的遥远和缱绻,延伸为国人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怀,即使远隔山海,依然如在眼前。

中秋,永远的乡愁

那样的思念和清愁由来已久,如同那颗漂泊的心,任凭岁月风干,布满纵横交错的皲裂纹路,只要浸润了故乡的月色,就能瞬间饱满和生动起来,变得熨帖而温暖。

打开陈旧的背囊,取出一壶烈酒,就着仲秋的月亮,饮下一碗故乡。

那是父亲住满老茧的双手,为你摘下秋天枝头第一颗红熟的柿子,那是母亲藏着老泪的双眼,为你卸下归来路上的风尘仆仆。

皓白清亮的月光,经过岁月的无常,染过秋暮的苍苍,在父母的鬓发间留下一团团的清霜。

思念的月光,遥远的家乡

日升月落,时间如潮水般退涨,那些逝去的、那些归来的,秋雨里诉说的是谁的离愁,秋风里游荡的是谁的思念。

中秋的安然是在家中,而游子的脚步就是圆的半径,再远也走不出故乡的圆心。

细细数来,人生短短几十载,有多少个中秋可以和家人团聚月下,并肩共看那一轮圆满!

月是故乡明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月光华满,中秋同看,诗词里的中秋

中秋的唯美让人们为之纪念,也让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古往今来,关于中秋有太多吟诵之辞,其中文字优美、感情饱满、立意高远的名篇更是不胜枚举。

它们中最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必然绕不开东坡先生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41岁的苏轼酩酊大醉、欢饮达旦、于月下,饱蘸笔墨与思念写出了传颂后世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世匆匆,聚散无常,词中未写思念,却无一字不是思念。

对于生之短暂的伤感和旷达等复杂的感情,引发了近千年以来一个民族对于“中秋”的情感共鸣和美好祈愿,被不断地吟诵和传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这里的白玉盘本意是未实现理想和遭遇现实的痛楚,却联想到初识不解中秋月,再见已是异乡人。

原来儿时看似寻常的日子却如此珍贵,家人团聚仲秋赏月如此难得,正如“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离开故乡的日子,月亮的圆满也无法弥补离别的缺憾。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关于故乡的思念和记忆,藏在心底最深的地方,一想起,嘴角都会不由自主地扬起。

“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何处飞来大明镜”。“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秋色如洗,凉风有信,月照山河,光满人间,此时的世界最为干净清凉。

云雾遮断,秋雨绵绵,中秋云雾雨绵,不见月亮,忆起去年丹桂丛、中秋夜,“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不免感慨。

但最终想到“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中秋无月,亦可从容,人生难免失望,中秋不免离别,何不珍惜眼前。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银汉光转,清辉玉盘,中秋有月,此夜之幸。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中秋不仅是每个家庭的团圆日,还是万千海外华人共看明月、同赏佳节的时刻,其背后是对团圆的向往,更是对故土的深情,是无尽的眷恋和思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寄托着一个民族最深的传承和无言的感叹,也是我们永不忘记的根系和归属。

浩荡爽洁的秋风中,有穿越古今的月光,千里同看的美好:遥祭同一轮明月,吟诵着这样的诗篇,品尝着香甜的月饼,口齿噙香,不知今夕是何年。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中秋食,最甜美

中秋从最初的祭祀发展而来,又有了宴饮、观潮、燃灯、玩灯、猜谜、舞火龙、烧塔、拜兔儿爷等的项目。

少数民族还有追月、行月、跳月、寻月、串月、望月等的习俗。可谓五花八门,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

当然,除了团圆赏月和各种有趣的活动外,还有什么比美食更能慰藉人心呢?

中秋的主角除了众多时令果品、桂花酒和各种菜品,当然不得不提的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月饼。

中秋食月饼

据传月饼最初始于唐代,它的名字来自唐玄宗和杨贵妃。

《洛中见闻》记载,在中秋节曲江宴时,唐僖宗将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而到了明朝时,月饼已经成了祭月必备祭品,而且发展成为全民中秋食品。

美食家东坡曾评价“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

作为中秋美食的主角,月饼的制作不但遵从传统且与时俱进,衍生出诸多派别和口味。

月饼从产地分为京式、晋式、广式、滇式、潮式、苏式、台式、港式、徽式等,且各有特色。

如广式月饼皮薄松软、图案精致,苏式月饼皮层酥松,色泽美观,京式月饼口味清甜,口感脆松。

现代月饼,丰富多样

就口味而言,酸甜苦咸辣丰富多样,馅料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超出了固有思维,颠覆了传统,让人眼花缭乱。

传统的有软滑绵密、甜糯柔和的豆沙月饼,果仁丰富、味道浓郁的五仁月饼,醇香适口、幼滑清甜的蛋黄莲蓉月饼,饼皮酥脆、肉质丰腴的鲜肉月饼等。

现代人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诸多的新品,如流沙奶黄、冰皮、巧克力、冰激凌、榴莲月饼等等。

月饼热量高,糖分高,记得幼时的最常见的月饼馅料是五仁和红绿丝,甜的不讨喜,所以总是偷偷啃月饼皮,经常惹来大人的不悦与责骂。

中秋食蟹

除了月饼外,此时在江南地区桂子飘香,人们还会以此制作各种食物,如桂花酒、桂花糖藕、桂花芋头、桂花圆子等,白嫩的藕节、清香的糯米,辅以桂子清甜的蜜浆,让人向往。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作为时令性很强的食物,螃蟹此时已经非常肥美,口感最佳。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膏似白璧、玉脂珀屑,蟹肉的鲜甜,蟹膏的浓香。让人垂涎三尺。

观月赏花,一家团聚,共享美食,这样的画面成为中秋在人们心中真正的圆满。

中秋快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美的中秋,最暖的守护,来自平凡的感动

中秋时,家人团聚、围坐月下、品茗把盏、欢笑畅谈,可是一些庭院却冷清寂寥。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思念无声,被秋风吹起,月光带去最远的问候。

跨越千山,为了中秋的一轮圆满,背后有太多聚散悲欢。

因种种原因无法和家人团聚不免让人感到惋惜,为了他人的团聚而坚守在一线的人们,更让人心生敬意。

茫茫人海、浩浩世间,那些渺小而平凡的人们,何尝不是那千万盏明亮的灯火,在没有月亮的时候,点亮美好和希望,守护着家庭,奉献着社会!

最美的中秋,最暖的守护

从遥远的漠河到无垠的南海,从茂密的森林到苍茫的戈壁,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依然伫立着那孤独而坚定的哨卡。

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我们可爱的边境战士们依然守护着祖国的安全而无法与家人团聚。

那些在一线岗位的普通人们,依然认真地工作着,为了众人最为普通的日常,他们付出了诸多的努力。

正如林公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古往今来,有太多有名无名的人们,为了这个民族默默付出,他们也是历史的长夜里照亮我们的那一轮明月,他们的光组成了我们民族前行的希望和真正的圆满!

西安城墙观中秋

每每中秋,总会忆起儿时姥爷家的小院,中秋葡萄成熟,菊花金黄,一家人在香气和幸福中品尝月饼和各色果品,拜月赏月。

二老都已故去,回忆温情而又让人伤感,工作后,离家更远,陪同父母的时间更是有限。

儿时不懂中秋为何要千里奔赴,相聚团圆,后来才理解这样的仪式感,正是小时不识月,再读已中年。

如今每年中秋不能归去,父母依然会如每个中秋拜月,将水果月饼静心装饰拜盘,焚香祝祷,也会拍照发给远方的我留作纪念。

感念家人的用心,这是中秋的仪式感,更是无法归去时心内的温暖。

中秋拜月

无论是否能与家人团聚,只要共看这一轮明月,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传递彼此的思念。

正如阳明先生所言:“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心有光明,千古无缺,是大自在,也是大光明。

希望我们心中永远存有一轮光明之月,中秋佳节即到,提前祝愿大家心间圆满、喜乐安康!

#中秋##中秋节##月饼##中秋庆团圆#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西风无尘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4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