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花的寓意和象征(有情芍药含春泪)
芍药古已有之,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郑风.溱洧》中就有这样的诗句: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旧时的道学先生常摇头说:“郑风淫”,这首诗也不例外,那个迂腐腾腾的朱熹就斥之为“淫奔者自叙之词”。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抄下余冠英先生所译的文字:溱水长,洧水长,溱水洧水哗哗淌。小伙子,大姑娘,人人手里兰花香。妹说:“去瞧热闹怎么样?”哥说:“已经去一趟。”“再去一趟也不妨。洧水边上,地方宽敞人儿喜洋洋。”女伴男来男伴女,你说我笑心花放,送你一把芍药最芬芳。
原来这首诗描写的是三月上巳之辰,郑国溱洧两河之畔,男女杂集,春游欢会的情景,有人说古人用芍药中的“药”(此字我们这里方言还念“约” )字代表相约,所以芍药也成为男女间定情的象征,诗中的男子将一朵鲜媚的芍药送到女子手中,爱情之花也在彼此心中绽放。
这情景,这诗句,打动着千古以来的痴男怨女。《红楼梦》中的林妹妹,第四十回行牙牌令时表现很有点“失态”,一会说《牡丹亭》里的“良辰美景奈何天”,一会说《西厢记》中的“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最后又来了句“仙杖香挑芍药花”,这芍药花,正象征着蓬蓬勃勃的爱情。
所以宋人张镃在诗中赞道:“自古风流芍药花。”
扬州帘卷东风里
姜夔有一首词《侧犯.咏芍药》,说的是扬州的芍药:
恨春易去。甚春却向扬州住。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
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
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
后日西园,绿阴无数。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北宋时扬州芍药就极为繁盛,苏轼有诗:“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当时扬州每年举办芍药万花会,官吏搜聚绝品十余万株观赏欢宴,一时热闹非凡,扬州芍药自此名闻天下。后来苏轼见太过扰民,曾一度废止了这种行为,但只禁得一时,扬州芍药还是“佳种年深亦多变”,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
然而到了南宋,金兵南下洗劫扬州(一一六一年)后,城破人亡,芍药也无复往日之景。姜夔重过扬州时就写下了我们熟知的“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著名词句。
然而写芍药时,还是不得不提起扬州,正像写牡丹离不开洛阳一样,南宋大奸臣贾似道有诗:
又是扬州芍药时,花应笑我赋归迟。
满堂留得春如画,对酒何妨鬓似丝。
玉立黄尘那可到,锦围红蜡最相宜。
买山若就当移种,此际谁能杖履随。
贾似道人坏诗不坏,这首写芍药的诗倒也不错。要说古时做皇帝也不容易,奸臣也不是个个都在大白脸上写着“奸臣”二字,单看这诗,怎么能想到他是奸臣庸臣?
另外,元末诗人杨允孚《咏芍药》里这样写道:
时雨初肥芍药苗,脆肥香压酒肠消。
扬州帘卷东风里,曾惜名花第一娇。
清代塞尔赫有七绝《白芍药》一诗:
珠帘入夜卷琼钩,谢女怀香倚玉楼。
风暖月明娇欲堕,依稀残梦在扬州。
到了明清,扬州芍药规模虽不如宋代,但却培育出极为罕见的黑芍药,此品种花朵色深紫近黑。明末清初的扬州,园林极盛,各园中也都广泛种植芍药。
《鹿鼎记》中写韦小宝因当年受过扬州禅智寺里和尚的气,找借口要将扬州的芍药花尽数掘掉,后来有个叫慕天颜的人讲了个“四相簪花”的故事(来历见后文),韦小宝欣喜之下,对芍药也起了爱惜之心,不再有意为难。
韦小宝当时要掘毁芍药,找的理由是“战马吃了芍药,奔跑起来便快上一倍”,这当然是信口胡言,但芍药确有药用价值不假,芍药有养血敛阴、柔肝缓中、止痛收汗等功用,对于一些女性特有的疾病更是有显著功效,故有“女科之花”的称谓。
好为花王作花相
芍药,和牡丹的形貌非常相近,但牡丹是木本,花大枝粗,有雍容华贵的气象,而芍药是草本,显得娇小柔弱,所以古人评花时以牡丹为第一,芍药第二。如宋朝陆佃就在《崥雅》一书中写道:“今群芳中牡丹品评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常觉得,牡丹像是那种朱门甲第中的贵族少妇,而芍药则是像红娘一般的大丫头。
宋代邵雍有诗:“要与牡丹为近侍,铅华不待学梅妆”,方回也说:“可止中郎虎贲似,正堪花相相花王”。所谓“中郎虎贲”,是这样一个典故,说东汉时的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曾做左中郎将,有一个勇士与蔡中郎长相特别相似。所以后来形容两人面貌相似,就用“中郎虎贲”。这里是说芍药和牡丹的“容貌”相似。
杨万里有诗:
红红白白定谁先?袅袅婷婷各自妍。
最是依栏娇分外,却缘经雨意醒然。
晚春早夏浑无伴,暖艳暗香正可怜。
好为花王作花相,不应只遣侍甘泉。
关于芍药为“花相”一说,还有以下的来历: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记载了“四相簪花”的故事:
韩琦于庆历五年(一○五四年)上任扬州太守时,其府署后园中芍药一干分四歧,歧各一花。每朵花瓣上下红色,中间围一圈金黄色花蕊,是一种叫“金带围”的新品种,韩琦十分高兴,又邀了三人,同来观赏。这三人为大理寺评事通判王珪、大理寺评事佥判王安石、大理寺丞陈升之,酒至中筵,剪四花,四人各簪一朵。过了三十年,四人都先后当了宰相。因芍药中“金带围”品种与宰相的金色腰带相似,从此,芍药便成了“相”的代表。
每个朝代的审美标准不大一样,在盛唐,人们喜欢体态丰腴的美人,所以富贵雍容的花王牡丹更为得宠,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就这样写道:“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里就贬芍药而重牡丹。
但是渐渐地到了唐代后期,人们对于芍药也越来越喜欢了,晚唐诗人王贞白有诗道:“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而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柳宗元这两位唐代人物都不约而同地喜欢芍药,柳宗元有诗《戏题阶前芍药》:
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
欹红醉浓露,窈窕留余春。
孤赏白日暮,暄风动摇频。
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
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
柳宗元这首诗遵循了古体诗含蓄、典雅的特点,比较内敛。而一向板着脸做正统模样的韩愈,在芍药诗中不知为什么非常狂放,甚至激动得有些失态:
芍药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
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七古.芍药歌
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
翠茎红蕊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
温馨熟美鲜香起,似笑无言习君子。
霜刀翦汝天女劳,何事低头学桃李。
娇痴婢子无灵性,竞挽春衫来此并。
欲将双颊一睎红,绿窗磨遍青铜镜。
一尊春酒甘若饴,丈人此乐无人知。
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
在我们的印象中,李白花下高歌,自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时候不少,也不足为奇,但韩愈却是儒教的忠实信徒,常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但不知为什么面对芍药花,居然花前醉倒,自命为楚狂接舆,可能是对芍药太过喜欢了吧?
宋明清之时,人们更喜欢体态轻盈的芍药,常作为美人之喻,钱谦益写了《有美》这样一首长诗来称赞他的少妻柳如是,其中就说“芍药翻风舞,芙蓉出水鲜”。
尚留芍药殿春风
芍药虽然不及牡丹,但花容绰约,也自有可观之处。而且芍药的花期比较晚,俗话说:“谷雨三朝看牡丹,立夏三朝看芍药。”芍药盛开之时,正是“人间四月芳菲尽”,花事冷清的时节。所以芍药就更值得人们珍惜了。宋人陈棣有诗:“谁为东君得意忙,尚留红药殿群芳”,洪炎也说:“山丹丽质冠年华,复有余容殿百花”,赵葵的《芍药》诗说:“芍药殿春春几许,帘幕风轻飞絮舞”。
邵雍有诗:“一声鸪鴃画楼东,魏紫姚黄扫地空。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当“魏紫姚黄”这些名贵品种的牡丹凋零殆尽时,芍药却像百花群中殿后的主力军一样,及时地盛开,给春残寂寞时节增添了几许色彩,正是“天怜独得殿残春”(陈师道《谢赵生惠芍药》)。
元代散曲家刘敏中的这首《清平乐》词更是表达了百花净尽后,突然又见芍药怒放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牡丹花落。梦里东风恶。见说君家红芍药。尽把春愁忘却。
隔墙百步香来,数丛为我全开。拼向彩云堆里,醉时同卧苍苔。
芍药虽然不如牡丹更有花王风范,但她更娇媚可人,风姿绰约。《本草纲目》中这样说:“芍药犹绰约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芍药的名字是不是真是由此而来,大可商榷,但芍药姿态柔美,却是一点也不假。
宋人张嵲这首诗把芍药的娇媚之态写得很是动人:
青春爱谢日迟迟,正是群芳扫迹时。
浓露有情融睡脸,暄风无力困丰肌。
苦将蕊气相牵引,若对华灯不自持。
应似西江明夜火,馆娃宫里醉西施。
当然,把芍药写得更妩媚娇懒的,还当数秦观这首诗: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金人元好问曾嘲笑过此诗:“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他认为和韩愈苍劲古拙的“山石”类的诗句比起来,秦观这诗就太娘了。但这不能证明秦观这首诗不好,世上有万种风情,芍药一般的娇柔之姿、女儿之态,也是大自然赐予人间众美中的一种。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首宋人曹勋的《代花心动.芍药》:
密幄阴阴,正嘉花嘉木,尽成新翠。蕙圃过雨,牡丹初歇,怎见浅深相倚。
好称花王侍。秀层台、重楼明丽。九重晓,狂香浩态,暖风轻细。
堪想诗人赠意。喜芳艳卿云,嫩苞金蕊。要看秀色,收拾韶华,自做殿春天气。
与持青梅酒,趁凝伫、晚妆相对。且频醉,芳菲向阑可惜。
这首词写得婉转细腻,里面也包括了我们上面提到的众多典故。芍药虽比不上花王牡丹那样冠绝群芳,引人注目,但她却像普天下千千万万的寻常女儿家一样,朴实、纯洁,又不失娇艳明媚,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喜爱她呢?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小书蠹,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