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半掩门(长文致敬望江前辈檀钟)
读檀钟:眼前景色身边事,化入情怀酿出诗
▓ 周贤望
我对望江前辈诗人檀钟先生慕名已久。
得于同辈诗人柯雪明兄的安排,得于檀钟先生之子檀电兄的联络,2020年国庆节期间,我终于得以拜见。是时,面对满头银发但个子不高的檀钟先生,我双手紧握,低头哈腰,确实是有点小激动的——尽管我也是58岁的人了,17岁离乡,闯荡江湖40多年,但先生已经85周岁高龄了,且不说他的诗词联赋,就是他吃过的盐……
甫一坐定,忽然先生对我说:“我知道你是徐远老师的学生”。
我说:“是呀!在凉泉……”
他在讲述了自己当年与徐远老师一起编写《望江县志》的交往之后,说:“我也是徐远老师的学生……”
诗人就是诗人,他这么一辗转腾挪,就把一个长者的谦逊,以诗人的方式,智慧地表达了出来。
其时张巅先生也在场,我赶忙说“我和张巅是同学”。张巅也就笑着点头认可。
我知道张巅是檀钟先生的学生。记得张巅在一篇文章中记述过,他在初三时差点就辍学了,因为檀钟老师去20里外的张巅家中做了一次家访,他才得以继续求学。
在我读中学的1970年代,此类事甚多。老师的一次家访,极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我当年也是徐远老师和汪建侯老师到我家做家访,才说服了父亲让我继续上高中的。
老师,多少年来一直是故乡人最为尊崇的职业。檀钟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六代都以“舌耕”为业,到檀钟先生本人,依然是当教师。这在望江,如果说是“名门望族”,可能有点说“大”了,但要说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家庭,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望江素有尊师重教之风,在民间,教师的名气通常比当官的还要大。我当年在凉泉中学读书时,感觉谁要是不知道凉泉中学有个徐远老师,那就像个“孬子”。
所以,聪明的张巅就说,檀钟老师当年在赛口,就像你的徐远老师在凉泉一样。
在读檀钟先生的诗之前,先交代这段小故事,于我是记上一笔,留个念想,于读懂檀钟先生的诗,则是一段背景材料。
现在,读一读檀钟先生的诗词。
檀钟先生印行了《紫云英》《紫云轩文集》和《紫云轩吟草》等三本书,三本书里都有诗词,但主要收在《紫云轩吟草》之中。他在这本诗集的《自叙》中说:“在我的诗作中,应酬诗很少。因为我不喜欢也不善于写溢美之词和逢迎之句。写的是眼前景、身边事、心中情。当然囊括风花雪月、草木虫鱼、人生悲欢、世态炎凉、时事沧桑和心灵感悟。我的要求是:缘情而发,直抒胸臆,言之有物,不事雕琢,少用典故,自然流畅。这也许是我的诗词观。”
我是很赞同檀钟先生的这种诗词观的。大约因为我也是这个路子。我不喜欢那些大而不当、空洞无物,不是献媚就是斗狠的“老干体写作”,也不待见那种莫名其妙、装神弄鬼,不是卖惨就是卖浪的所谓“私人化写作”,更不主张写那些既没有味道,也没有营养、更没有温度的“垃圾作品”,当然我也不反对。因为提倡什么永远比反对什么更重要。
闲话少说,现在静下心来,先读几首檀钟先生写“眼前景”的诗。
一、眼前景:春风总是多情种,爱与桃花点绛唇
先看《春郊即景 二首》:
其一
细雨霏霏后,郊原春色妍。
野芳随地发,溪水绕山喧。
鸟唱云边树,鱼游水底天。
翩翩蝴蝶族,处处抱花眠。
其二
袅袅池边柳,熙熙田父家。
老妪采紫笋,稚子钓龙虾。
大户耕春早,新楼纳日奢。
小姑偏得意,村外试新车。
两首即景之作,其一写物,其二写人。诗中有画,情景交融,盎然着生机,洋溢着喜悦,有情有意,还很有味。此类即景之诗,写得有情有意并不难,最重要的是要写得“有味”。就像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样,我看檀钟先生的这两首诗:有味!
可能有的人会在心下疑问:“这有什么味呢?我怎么就没品出来呢?”哈哈,如果你问我,并且在允许我“不保证一定正确”的前提下,我会说出这样的“个见”:“这有美味!就是在读过之后感觉到美。”
那么什么是美呢?美很抽象,本身也是一个抽象出来的概念。要叫我说,美的本质就是让人感到舒服。你想啊,是不是看上去感到舒服的景物叫美景,是不是看上去感到舒服的女子就叫美女,是不是吃起来感到舒服的食物叫美食,是不是喝起来感到舒服的酒叫美酒,是不是读起来感到舒服的文章叫美文?!如此等等吧!
不扯太远。再来读几首檀钟先生写“眼前景”的诗。
《新春喜雨 八首选三》
其一
一帘烟雨湿黄昏,城郭人家半掩门。
晨起推窗抬望眼,满园桃李尽怀春。
其二
溪水潺潺涨古津,青山如洗草如茵。
春风总是多情种,爱与桃花点绛唇。
其三
淡淡春寒上树梢,谁家紫燕绕芳郊。
飞飞落落缘何事,为啄香泥筑爱巢。
上面这三首重在情趣,有情味儿。再看:
《春郊记游 四首选二》
其一
绿竹林中野鸟鸣,溪边驻足用心听。
独成腔调无人解,别有悠悠物外情。
其二
野店门前柳万条,青枝袅袅逐风飘。
缘何缺少铮铮骨,一见行人便哈腰。
这两首则重在理趣,有理味儿,就是从“理”上生出的趣味儿。我知道一定有人不赞成作者说“野店门前柳”因“缺少铮铮骨”而“见人便哈腰”的观点,但是,作为诗,就是要与众不同,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你可以不同意诗作者的观点,但你得承认这是一首好诗。
在檀钟先生的诗中,比上面所引的两首诗更具理趣的还有很多,比如我从《紫云轩吟草》中找出了两首有关杨贵妃的诗来,虽然还是即景之诗,却有着更深刻的理趣。请看:
《华清池》
白玉雕成一小池,贵妃舞罢洗凝脂。
美人已去流泉在,犹说当年出浴时。
《马嵬坡》
胡儿挥戟入潼关,不罪三郎怨玉环。
国色无端成祸首,马嵬坡下月光寒。
二、身边事:任凭纱帽落,卖薯也风流
檀钟先生写诗,基本上写的都是身边事。他善于从身边事中发现意义,他看得准,不怕,写得好,这就是功夫。练就这个功夫,一需要骨气,二需要眼光,当然也需要才情,身边的事那么多,要想写出诗来,胆、识、才,缺一不可。
我很喜欢这首《赠檀青先生夫妇》,此诗在题目下面有个说明,说的是:檀青先生与林庆娟女士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婚前檀青是新坝区民政干部;林庆娟是小学教师,出生于地主家庭。檀青曾三次向领导申请结婚,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未获批准。檀青毅然辞去公职回乡务农,终得成全。诗曰:
风雨结鸾俦,依依到白头。
任凭纱帽落,卖薯也风流。
虽然这首诗只是写的身边之事,是褒扬,但不是唱赞歌,它具有“史诗”一般的价值。再看他的《小城杂咏 七首选四》——
其一
无场无馆亦无园,街道车飞人擦肩。
夏日悠悠春烂熳,问君何处可消闲。
其三
谁家小子放飙车,街上狂奔日欲斜。
放学儿童如见虎,纷纷呐喊入邻家。
其四
弯弯曲曲一条河,纳垢藏污野草多。
水阁风来翻浊浪,从无鱼戏尖尖荷。
其五
日出千家户半开,手提垃圾出门来。
墙根屋角随心扔,正给苍蝇作舞台。
这种题材,也许是小城之内别的诗作者“看不见、不敢写、写不好”的题材,但檀钟先生写了很多此类题材的诗,这里不多列举。我要说的是:这种题材的诗,虽然不是檀钟先生最好的一部分,但却是檀钟先生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他对檀青、林庆娟“风雨结鸾俦”的呈现与褒扬一样,他对这些“身边(不好的)事”的呈现与贬责,同样具有“史诗”一般的价值。
我想起了杜甫。
杜甫为中国诗人树立了一个叫做“诗史”的传统,在杜甫的诗中,他对其一生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反映,既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也有《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诗,如“三吏”、“三别”、《三绝句》、《悲陈陶》、《悲青坂》、《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等等,可以补史料的不足,还可以证史,所以古书中常常有“有诗为证”这样的话,所以杜甫不仅被后人尊为“诗圣”,也被称为“诗史”。
也许是檀钟先生曾有编写《望江县志》的经历,强化了他在看待时事之时的历史眼光。不管这种历史眼光因何而来,我要说的是:对于一个人的人格成长而言,“历史眼光”是很重要的;对于一个写诗的人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就更重要。历史眼光不只是用于看历史,重要的是看现实,更重要的是看未来。
我不主张(当然也不敢反对)当代诗人年年都写24节气歌,总是风花雪月,漫步平平仄仄;但我很赞成当代诗人写“墨子号”上天、“蛟龙号”下海,写抗击新冠病毒,写美国总统大选,甚至写屠呦呦、钟南山、张富清……哪怕就是写张扣扣、杨改兰、吴花燕,也比写“四季歌”强。当然,对当代时事的写作,也要确认好事实,别一腔热情被骗子和谎言给骗了,还要能看到某种本质性、规律性的存在。
三、心中情:只今未觉情怀改,花亦柔来石亦柔
常言道“诗言志”,也说“诗言情”。说“诗言志”,是不是志大于情、先于情?说“诗言情”,是不是情大于志、情先于志?前段日子有些写诗的人为此争来吵去,还来问我怎么看,我懒得说,我一说,可能双方都要朝我吐口水。这本来是个常识,但是在常识面前,依然还有不少人非得争个输赢不可,观点不同就当敌人,就吐口水,呵呵!
今天写到檀钟先生的“心中情”这部分时,我得说出来。我看,“诗言志”与“诗言情”,这就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而已。以“诗言志”的“牌子”出现时,志里包含全部的情;以“诗言情”这块牌子出现时,情里包含全部的志。至于说志在先还是情在先?那你说是先有蛋呢还是先有鸡?!
我的意思是说,檀钟先生所说的“我写的是眼前景、身边事、心中情”这句话里的“心中情”,包含了全部的志。不过我还是要扛着“诗言情”这块牌子来读檀钟先生的“心中情”。
读完《紫云轩吟草》,我发现檀钟先生为很多人写过“言情的诗”,不下百人。其中,写得最多的一个男人是诗人沈天鸿老师,写得最多的一个女人是檀钟先生之妻童文媛。
先读先生写给爱妻“文媛同学”的几首诗:
《一枚书签 三首》
题记:这枚书签是1952 年读望江师范时爱妻文媛同学赠给我的。书签呈同心结形,周边用丝线编织,中间镶嵌着她的照片,背面写着:“影中人赠给唯一的人。”这是爱情的信物,伴着我走过六十六年风雨人生。今日重温,百感交集,老泪纵横,特赋诗以志。
其一
龙宫六十四年前,有情人赠一书签。
笺中有个颜如玉,今日重温梦也甜。
其二
小小书签亲手织,丝丝红线寄深情。
尽将无限相思意,织与心中唯一人。
其三
时光如水吾将老,重睹书签百感生。
当日赠签人已去,岁寒愁煞未亡人。
这三首写于2019年元月的诗,是檀钟先生在怀念亡妻时的悲吟,用字朴素,如诉如泣。因为今天正逢冬至,按照望江风俗,应该给亡人烧纸钱的,因此,我也就这组诗多讲几句,而在不至于产生“伤口上撒盐”之嫌的前提下,更确切地理解先生的深情。
这组诗在写法上,有两点需要读者明白。
一是就事取典。如“唯一人”,取于文媛同学在书签上写的一句话,刻骨铭心,此时此刻又历历在目,檀钟先生便信手拈来,用得十分贴切。诗中有故事,不知故事情节者是体会不到的,知情节而不知“写法”者,也是体会不能到位的。
二是借典陈情。如“未亡人”这个典故,要挖这个典故的根源,应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殉葬制度(这个不敢多说),后来“未亡人”是古代的妻妾在丈夫亡故之后的自称,古代男尊女卑,“未亡人”只能用于妇人,而檀钟先生故意用在此处,把作为男人的自己也称作“未亡人”,表达的是一个丈夫对亡妻的尊敬、看重(甚至爱戴)和痛不欲生的悲伤。
唉!老吾老及人之老,在此劝先生一句:
老吾老及人之老,情到深时不欲生。
生死本由天注定,莫将旧物再伤人。
先生仅在《心香一炷》这个专辑中,就辑入了怀念已故爱妻的诗、词、联33个,情浓意苦,遗恨深长,不忍读之。我感到欣慰的是读到了下面这半阙《临江仙》:
岂有死生能预约,白头偕老难求,
只今谁与话风流?
月残花影散,岁晚故人疏。
这似乎可以感觉到先生已经开启了“释怀”之旅,于此,我想起前不久,微信群中突闻张路先生(他是我的老师和领导)逝世,群中多个师友因其过早亡故(时年才61岁)而发出“老天不公”的“抗议”,并@我“为什么?”我在群中“泼泪”之后,又回了一首不合时宜的小诗,也贴在这吧!如下:
惊闻张路逝,顿觉遍身寒。
生死由天定,人难天也难。
逝者已矣,良药苦口,或许此诗可疗伤,我深信檀钟先生知我之意,但愿读者也懂。
放下悲伤,再读两首檀钟先生在他的爱妻生前所写的爱情诗:
《花 径》
题记:1957 年,爱妻童文媛随剧团到庐山演出,曾在花径石上留影。今日与她重游,倍感亲切。
五十年前把影留,花前石上展风流。
只今未觉情怀改,花亦柔来石亦柔。
《惜 花》
老来犹有惜花心,常对花枝作短吟。
世事如云何足问,花开花落独关情。
好了。现在再通过先生与沈天鸿老师的“诗交”之诗,来看看他写的“心中情”。
檀钟先生和沈天鸿老师,个人以为是目前望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两人都是新诗旧体皆擅,只是沈天鸿老师更主新诗,而檀钟先生则长于旧体。沈天鸿老师作为诗人,在1980年代即已全国著名,如今他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双轨并行,且学贯中西,自成一家,蔚然大家气象,因此,他的旧体诗虽然也很好,却所知者不多,今借此引用一首七律如下:
《回 乡》
雷池自古水云多,春雨连朝涨碧波。
鸥鸟闲窥湖畔柳,锦鱼静听浪心荷。
廿年霜月多成梦,百劫风尘可是歌。
身影曾兼云影湿,归来莫问意如何。
诗中的“廿年霜月多成梦,百劫风尘可是歌”之句,指诗人因上大学离开故乡前的20 余年,其中有10 年是做渔民,经常露宿于水上,回乡之际,不免对风雪霜月感受尤深。
对此诗,檀钟先生步韵和了四首:
其一
廿载依稀归梦多,乡情如水汇成波。
曾登快艇追明月,又向春风种小荷。
绕舍青青看树色,沿湖阵阵听渔歌。
一声长啸鱼龙跃,敢问先生意若何。
其二
盛世回乡意气多,轻舟一叶荡清波。
和风摇绿池边柳,细雨催红水上荷。
几处婴莺鸣古树,谁家老妇唱春歌。
武昌湖里鱼儿美,今日归来味若何。
其三
一曲乡音感慨多,雷池无水也扬波。
十分高洁天心月,无限温馨湖面荷。
检点诗囊缝旧梦,徜徉故里觅新歌。
云烟满纸书生气,不慕荣华奈尔何。
其四
雷水泱泱灵气多,文章生色韵生波。
高山流水翻新调,玉律金声醉小荷。
指点河山挥巨笔,纵横艺苑放高歌。
楚天多少行吟客,独步青莲徒奈何。
因为本文是读檀钟先生的诗,此节是看檀钟先生与沈天鸿老师的“诗交”而体会檀钟先生的“心中情”,所以沈天鸿老师的旧体诗以下不引。总之两人相关的诗很多,檀钟先生诗集中就收入了不下30首,再引几首如下:
《岁末咏梅寄沈君天鸿 三首》
其一
积雪盈阶月色明,西窗独坐倍思君。
湖心路畔梅花发,应在花前作短吟。
其二
一枝冷艳傲寒开,几缕清香入小斋。
脉脉含情犹有信,年年为我报春来。
其三
江城寂寂吐芬芳,城内花开城外香。
不向春风争宠幸,独留傲骨伴行藏。
《新春寄沈君 四首》
其一
梅花为我报春还,遥望云天独倚栏。
新岁驾临无所赠,谨呈俚句祝平安。
其二
文苑诗坛一担挑,天南海北骋风骚。
一枝唤雨呼风笔,写得江山分外娇。
其三
天赋一身才子气,书山学海任逍遥。
独来独往无关隘,文自天成人自豪。
檀钟先生这明显是借梅花以喻沈天鸿老师,如索其隐,必有故事,两大诗人,高手过招,这一节,我也就只看不吱声了……
我可以说的是,这两人是忘年交,诗交已经30多年,檀钟先生的《紫云轩吟草》诗集,便是沈天鸿老师作的序。
四、互成吟:千丈瀑从崖上落,万重山入袖中来
写了前面三个部分,如果没有这一部分,那前面的就不仅片面,而且有错误。因为,眼前景、身边事、心中情,是不能割裂开来的,我分开来读,只是为了读的方便。再因为,檀钟先生如此表述,之中用了一个修辞手法叫做“互文”,上下分置,前后交错,互相补充。说概念定义很累,打个比方吧!
王昌龄的《出塞 其一》有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互文见义,“秦时明月”四个字,不只是秦时的明月,也包括汉时的明月,“汉时关”也一样,指的是秦朝和汉朝时的边关。
檀钟先生的“眼前景、身边事、心中情”这句话,也是互文修辞,说的是眼前的景、事、情,身边的事、情、景,心中的情、景、事。
这种修辞手法,古代汉语中很平常,写旧体诗、读旧体诗,都要用。但现代汉语比古代汉语的语法更严谨,用得少。当然也有用的,在写诗时能增加诗歌的张力和表现力。
其实,上面三个部分选读的诗,全部是“互成吟”的诗,不可能写眼前的景中没有事、情。我再选引一些檀钟先生的代表作,请诸君一阅。
(一)诗九首:
秋兴
莲蓬青如碧,亭亭波上浮。
采莲人不见,雁唱一湖秋。
题赠刘绍生先生影像集
风雨结鸳盟,相爱七十春。
一编影像集,张张都是情。
坑儒谷
烈火焚书忧未除,又从峡谷事坑儒。
后生若使逢秦世,宁作农夫莫读书。
鼎湖山·包公亭
天降斯人天有情,严惩贪腐显峥嵘。
亭前肃立思千绪,耳畔犹闻开铡声。
广州·黄埔军校
校门高敞树婆娑,育出风云大将多。
倭寇东来齐御侮,奈何同室又操戈。
忆亡友徐国秋
暮岁银霜满鬓侵,社情国事尚关心。
常将教学坛三尺,慷慨陈辞半敞襟。
雷池文化论坛
千古雷池空有迹,悠悠往事费评猜。
当年际会风云日,多少英雄去又来。
《雷音续集》编后述怀
当年好友半登仙,捧读遗篇百感牵。
曾共灯前寻好句,几从酒后递吟笺。
一腔浩气填丘壑,满纸牢骚托杜鹃。
掩卷徘徊心绪乱,斜阳无语望云天。
题麴信陵墓
生亦留来死亦留,大唐一令誉千秋。
爱民罪己施仁政,铁板丹书解众忧。
碑立秦中吟落月,龙屠潭底气吞牛。
斯人已去坟犹在,一束鲜花献古丘。
周贤望注:“生亦留来死亦留”,此句看似平常,实乃高度概括之佳句。麹信陵,唐贞元元年(公元785 年)进士,曾任望江县令。因任内爱民,任满之后,望江人民不让他走,于是接着再任,最后死在望江。死后要归葬,望江人民又拦住灵车不让走,最后留葬在望江县城北隅的一高阜之上。唐代的这个县长麹信陵,在望江留下了很多故事与传说,檀钟先生此诗的中间两联即“举例说明”,当年白居易也曾作《秦中吟·立碑》赞之哀之。
溪口行
车入剡溪一镜开,名山秀水足徘徊。
碧潭岸畔生桃李,雪窦峰前筑妙台。
千丈瀑从崖上落,万重山入袖中来。
为何两代为明主,老死他乡不得回。
(二)词一首:
天净沙·孤独
独居独坐独行。孤眠孤枕孤灯。
寂寂清清冷冷。
夜深人静,谁能暖我寒衾。
(三)楹联六对:
这篇文章,我写到这,您读到这,不觉已7000多字了,辛苦您了。不过,我意犹未尽,再简介一下先生的对联,这也是檀钟先生成就甚高且实用价值最大的一部分。
挽爱妻联
半世不怀半意
一生只爱一人
挽青林寺释妙华法师联
怀有出世心,却作入世事,克俭克勤,古寺重修功不朽
胸无名所累,亦非利所求,爱禅爱国,大师归去德常馨
挽望江黄梅戏之星宣秀玲联
噩耗传来,雨骤风凄心欲碎
音容顿逝,花残月冷涙频倾
青林寺观音殿联
笑天下苍生,斩不断名缰利锁
叹观音大士,空费尽苦口婆心
青林寺大王殿联
佛殿本为清净地,休前来求利求名图富贵
人生常有苦愁时,可到此养心养性悟禅机
青林寺三圣殿联
处闹市中,虽无山色湖光,四道殿墙锁得一方净土
在经堂内,常有钟鸣鼓韵,十年面壁悟出万类天机
在对联的创作中,挽联是最难的。
一难是时间紧,短时间内要了解死者的一生,给出中肯略高的评介,肯定死者的德能勤绩,这是需要真功夫的,短时间内很难“化悲痛为力量”,很难从感性到理性,总不能只是哭着恨着骂“老天不公”之类吧?!
二难是需要“量身定制”,要有“个性”,其实每一个挽联都是死者的专用联,是不能通用的。我看到过诸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的通用挽联,很是不解,人都已经“走”了,还“寿比南山不老松”,有点滑稽。
三难是可能有很多禁忌。比如某些字要避讳;某些事,不写对死者不公,写了则让活人不爽……如此等等吧!
但是,檀钟先生“克难而上”,所作的挽联数量很大,收入《紫云轩吟草》中的对联,多半是挽联。对联这种文体是一种实用文体,通常越是实用,就越不容易出精品,但我上面所引的这几个对联,不仅饱含深情,而且客观理性,属于精品。特别是有关青林寺(望江第一佛寺)的这几副对联,足以流传后世。
(四)序文三题
由于檀钟先生在望江的名望,在那些著书立说的本土诗人文士中,有不少人请他写序。这些序文,体现了檀钟先生的文学理论造诣,这里我只选引几个序的标题,如下:
草根诗人 布衣卿相
——序柯雪明先生《雪明吟草》
写有故事的诗 抒有温度的情
——序汤铭先生《养心集》
盛世出诗人 诗人歌盛世
——序余小元先生《屐痕吟》
从上述几个标题中就能看出檀钟先生的诗文主张,尽管他只是对所序作品的概括提炼。还有为陈华光、何大海、孙皖樵、王盛林、檀焰炉、国珍、达全等人的诗文集所作的序文,无不提纲挈领、指秀点睛,并借机“浇”了自己的“心中块垒”。
文章太长,破费您的时间了!谢谢您的阅读!
附注:
檀钟,笔名警钟,1935年10月生,安徽省望江县高士镇石龙山人。曾任高士小学丶赛口中学丶老年大学教师丶县志编委会总编。先后主编《望江县志》、《雷池之子》、《雷音续集》、《风采集》、《琴声悠悠》、《雷池吟》。县政协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著作有《紫云英》、《紫云轩文集》、《紫云轩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