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沙漠(中国第一个将消失的沙漠)
文|整点科普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沙漠环境除了漫天的黄土,便是终日炎炎的烈日,气候极度恶劣。
然而,作为中国的四大沙漠之一,毛乌素沙漠80%的面积却是生机盎然、绿草如茵。
那么,毛乌素沙漠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变成一个“绿洲”的呢?
毛乌素沙漠的形成
毛乌素沙漠地处在陕西榆林和内蒙古鄂尔多斯之间,海拔约为1100米——1300米。在蒙语中,“毛乌素”即为寸草不生之地。
作为中国的四大沙漠之一,它的面积约为4.22万平方公里,比海南岛面积还大。然而,毛乌素并不是天然沙漠,而是在人为的推动下逐步形成的。
根据相关记载,公元五世纪时,这里是游牧民族的天堂,被称为“塞外明珠”,具备充足的水源和丰厚的草料,匈奴人在此安居乐业。
然而,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人们不知节制地开垦草地,战火纷飞的日常加剧了生态的恶化,水土流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地表植被也越来越少,流沙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气候变迁造成降水量减少,风沙现象越来越严重。
人为因素加上气候变化,导致这里植被覆盖率越来越低,人们为了生存已经很不容易,无暇顾及环境变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逐渐发展成一个被时间和历史淡忘的地方。
到唐代时,开始出现积沙的情况,《新唐书》 记载道:
“ 长庆二年十月, 夏州大风, 飞沙为堆, 高及城堞”。
两宋时期,毛乌素沙漠向无定河南侧扩散,沙漠化越来越严重,元、明时期逐渐向东南扩散,并发展到延绥长城一线;
至清朝时,这里就变成了一片广袤无垠的沙漠,并有越过长城南侵的趋势。
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榆林的植被覆盖率仅剩0.9%被流沙吞没的农田和牧场多达120万亩,大约有412个村庄遭受风沙的掩埋,黄河泥沙每年向榆林的输出量多达5.3亿吨。
就这样,毛乌素从一个水草肥美、群羊塞道的绿洲,变成了茫茫沙漠,每当狂风大作之时,便是黄沙滚滚、遮天蔽日。
周边地区更是“民不聊生”——土地盐碱化、牧场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等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很多人为了活命,不得不远走他乡。
从沙漠变成绿洲,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
随着毛乌素沙漠范围越来越大,荒漠治理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1959年,新中国决定正式启动改造沙漠工程。
毛乌素沙漠的改造相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来说,要容易许多。
首先,面积比较小,虽然毛乌素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但它的面积比较小,仅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1/8,治理难度上会小一些;
其次,毛乌素沙漠在沙化前是畜牧场,具有天然的气候和降水优势,在地理位置的加持下,植物更容易存活,治理难度小的同时,成效相对来说也会比较明显。
为了能够尽早恢复生态,国家出台很多相关的政策及要求,积极统筹、调控物资,开始群策群力,大力兴修防风林带,积极引进水源以排出沙地的淤泥。
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加入改造沙漠工程的行列中,踏实肯干,不惧艰苦!
54名平均年龄仅为18岁的年轻女孩自愿加入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到风沙侵蚀最严重的补浪河黑风口开启植树造林活动,四十多年来,共有380多位女性将热血和辛勤贡献给了这片沙漠。
一位名叫“殷玉珍”的普通农家女曾经立下“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沙欺负死”的誓言,为了种树,她将能够投入的东西都投进去了,如果树苗被风沙掩埋,就继续栽种。
30多年来,她和丈夫一起种下200多万棵树,在茫茫沙漠中开辟出3条简易公路,成功构筑防沙屏障5万多亩,靠着一腔热血和30的坚持,硬生生将7万亩的沙漠种成了一篇绿洲,令人钦佩!
同样地,还有坚持种了40多年树的石光银,为了种树,他债台高筑,最多时高达1000多万。
石光银同周边的农户一起承包了30万亩沙漠,40年来共种植树木近3000万株,筑起了一道100公里长的绿色屏障;以石光银为原型的《大漠雄心》更是在第50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中获得白金雷米奖!
除了他们,还有无数默默付出的植树英雄,这些人从始至终只有一个目标:让沙漠变成绿洲,还人类一片生存净土,因为他们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自己的生存家园。
经过不懈努力,榆林以每年1.62%的荒漠逆转率,将沙漠面积逐渐缩小,如果将所栽种的树木按照一米的间隔,连起来能够绕赤道54圈;
21世纪初时,有600多万亩沙地变成绿洲,占据整个毛乌素沙漠的80%;黄河每年的输沙量较此前相比减少了4亿吨;沙尘天气从原来每年的20多天减少到10天以内!
至此,毛乌素沙漠或将成为中国第一个消失的沙漠!
联合国治理荒漠化组织总干事表示肯定:
在治理毛乌素沙漠问题上,中国值得全世界的致敬!
这样高度赞扬的背后,是无数植树英雄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他们值得!
鉴于过去的经验,我们应当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为了一己私欲增加环境压力,否则可能会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