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妍彤(小暑)

小武说:人只有顺从自然时,才会一切皆顺遂

今天是农历五月十六,也是小暑到来的日子。而小暑的登场,就标志了“三伏天”正式开启。

因为一年的气候多变,古代人民就通过长年的观察和经验积累,创造出了“二十四节气”,来顺应自然,指导人们按照时节进行农事劳动。

小暑,为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暑既炎热,小暑为小热。虽然小暑对于农作物来说,潮湿多雨的天气有利于它们成长。

但是这也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即将来临,需要我们为此提前做好迎接酷热到来的准备。

民间有俗语说“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说的正是三伏天,就是从小暑到大暑之间这一段天气,因为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时候,高温加上湿热,让人的身体感觉闷热难受。

所以为了消暑,缓解酷热带来的不适,古代人民也需要顺应时节,去改变自己的饮食和劳动作息时间。

人只有顺从自然时,才会一切皆顺遂。

1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即使“二十四节气”是用来指导古代人民进行农事劳动的,但也免不了那些节气的吃食。

有民谚称“小暑大暑,有米也懒煮”,炎炎夏日,大家的食欲都不是很好。所以在小暑这一天,古代北方人会选择吃饺子,因为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而南方人就会“食新”,“食新”的意思就是说他们会把新打的米磨成粉,然后用来制作各种美食,和村里人分享,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愿。还有一些地方会把蜜汁藕当凉菜来吃,用以消夏。

小暑恰恰就是吃藕的好时节,清朝诗人乔远炳也在《夏日》里,称“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

由此可见,古代人即使在没有空调和冰箱的时候,也有自己消暑的方法。

我们从古至今,一步步走来,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高科技产品,用来对抗自然,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能够在不同时节里吃到一样的蔬菜水果,改造出了反季节植物。

这一切看似是我们人类战胜了大自然的规律,不用再顺应时节就能吃到反季节的食物,但这会是最终的结果吗?

黑格尔说: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

的确,曾经的我们为了获取更多的禽畜和燃料,无视自然无视时节的规律,过度放牧,不停的向山林索取我们所需要的物品等等,最终导致以往的青山绿林变成黄土沙漠,以致风沙到处肆虐。

2

人类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只有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才能迎来和谐美好的生活。

古代人民之所以会创造出二十四节气,正是因为他们对自然带着敬畏。

四季自然的变更都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作息,特别是农作业,有了二十四节气的指导,他们才能够由此遵循节气的变化来安排劳动作息。

可能有人说:“那是在古代,现代还有多少人进行农事劳动了?”

的确,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二十四节气似乎没有什么必要遵循了,该把它丢掉了。

然而,并不是的,人本身就应该让身体顺应自然的节奏,顺应时节的变化。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就是说我们在平常的饮食当中,需要顺应自然去吃用每个时节的蔬菜水果,这才是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里也有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

意思就是我们要顺应时节自然,应该早起,多多走动散步,锻炼活动自己的身体,才会有精气神。

现在我们经常说要学会养生,然而养生不是保温杯里泡枸杞这么简单,养生是一门学问,要想真正学会养生,就必须遵循时节的变化,顺应自然。

3

人类对自然万物,都应该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还是古代人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观念,天人合一的一种智慧结晶。

李白说“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天不会说话,但是四季变换交替,地不会说话,但是百物生长。

而古代人民,正是在这样的世界里,学会顺从自然规律,利用时节的变化,去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想着战胜自然规律。

我们人类处于世界当中,与世界万物都是共同体,我们会说话,有智慧,但也只能顺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因为我们和世界万物休戚与共。


小武家宴”创始人

有“小神仙”之称的中国玄学高人武妍彤

从玄学角度给你最有深度的思维角度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玄武们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3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