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一凡(2年前)

【编者按:本文为头条原创独家首发,请勿抄袭转载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表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在2020年达到24.6%,其中严重抑郁症占7.4%

也就是说,到2020年,平均每5名青少年里就有一个人得了抑郁症。诱发抑郁症的原因很多,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甚至感情问题,但其实家庭原因占比居然是最大的。

很多人都说,世界上愿意无条件爱你的只有你的父母。的确,有太多的父母选择为子女奉献一生;选择无条件爱自己的孩子;给他最大的依靠,让家变成他最温暖的港湾。

但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如此。

如果梅一凡遇到的是对爱她的父母;如果梅一凡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如果梅一凡的父母哪怕有一人真的爱她;她也不会选择走向极端……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终于解脱的绝笔信

2021年2月16日,25岁的梅一凡选择在日本她所居住的宿舍里自杀。

25岁的最美年华,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最好的时候。肆意潇洒的青春、为梦想奋斗的活力和无限可能的人生。

但是,25岁对于个梅一凡来说,却已是迟暮。千疮百孔的心、长久的压抑、层层的阴霾变成压死骆驼的一根根稻草,直到再也承受不住,只得绝望的离开,以求解脱。

而这,并不是一凡第一次自杀,早在2020年,她就已经计划自杀,但是因为疫情的突然发生,她怕父母不方便料理她的后事,怕别人说她是因疫情原因自杀,所以往后延了一段时间。

等到11月份,她自杀了一次,但是又被人救了回来。

都说,劫后余生最能令人改变心境。但是从被死亡边缘拉回,到三个月后再一次决然赴死,她的决定竟没有一丝改变。相反,在这三个月内,只要心情稍显烦闷,她就归结为是上次没有自杀成功的原因。

那梅一凡到底遭受了什么,让她如此厌世呢?是贫困、霸凌、身体残疾、还是虐待

梅一凡其实是个在网络上小有名气的游戏玩家,在网络平台上粉丝众多,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不仅自己收入颇丰,从小也家境优渥。

这本该是很多人羡慕的人生,可是,当她将近4000字的遗书展示在众人面前,我们才知道,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女生,在二十几年的人生中几乎从来没有真正的快乐过一天。

她在遗书中写道:我的人生啊,一直都属于一个非常扭曲的状态,就是别人看着顺风顺水,仿佛我生活中得到的所有都轻而易举,但实际上我经历的每一件好事都是用另一件事去交换的。

从她的遗书中我们看到,她从到大小几乎都没有快乐过。她认为老天格外喜欢捉弄她,为此,她曾反抗、逃离、治疗,但是都没有效果。

在她25年的人生里,她唯一觉得稍微有点放松的日子是在日本度过的那段日子。而她喜欢的、感到稍微放松的环境,竟然是别人眼里日本人的冷漠、日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太远、日本没有人情味、日本让人觉得压抑。

仿佛是为了防止别人胡乱臆测她自杀的原因。

梅一凡在遗书的开头就否认了她是因为疫情、毕业、在日本压力大等原因自杀。她认为她的人生就像游戏,是虚无的、假设的、不存在的。等到没意思了,就Gameover就行了。

或许有人会选择游戏人生,但是,没有谁会偶尔感到厌烦了就选择像结束游戏一样结束生命。毕竟,游戏可以重启,生命只有一回。所以,一凡早已经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有生命的肉体了。

梅一凡很早就被确诊为抑郁症,而且是重度抑郁症。后来又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

很多人对抑郁症有一定的了解,而双相情感障碍又是什么呢?

双相情感障碍也是一种很严重的心理疾病。临床表现为躁狂发作,或者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交替。

她曾经也想过努力活下去,为此她选择了逃离,她从中国逃到马来西亚,最后又逃往日本。

可是,她的病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也不是一件事或者两件事造成的。她的病已经二十多年。可以说除了儿时懵懂无知那些年,她一直都在一个病态的环境中长大,造成了她病态的一生。

为此,她曾经吃了大把的药,看了很多的心理医生,但是,她依然没有人生目标,没有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而她从小到大,包括拥有众多粉丝的时候,竟然没有遇到一个真正了解她的人。

直到后来,在日本留学期间,她遇到了一个心理医生,在听了她的讲述后,告诉她,吃药对她意义不大,那是二十多年一点一滴造成的。

不管是医身还是医心,医生都不是神仙。

总有些疾病,医生对此束手无策;总有些人,医生也帮她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这是她第一次觉得被理解,但是却已经无法拯救,梅一凡从医生哪句话中品出的意思也变成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活着。

扭曲的原生家庭,扭曲的父母之爱

梅一凡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父母都是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从小梅一凡算是锦衣玉食,相对于很多贫穷的家庭,这样的家境的确很令人羡慕。

但是,每个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或许梅一凡的父母是因为自己的成功,而觉得自己的任何决定都是正确的;也或许他们就是这样专制的性格。他们从小对梅一凡的教育就很专制,不允许有她自己的想法,只能按照他们的命令去做

从小时候的衣食住行,到上学时与同学的交往,每一天,每一件事,稍微出格,没有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就会遭到精神虐待。

但是,梅一凡是个人,不是机器人,只会听命令做事。她会思考,她有感情,她有自己的喜好。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当一个人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就渴望关爱、渴望尊重。而带来这种爱与尊重的第一人,就是父母亲人。

我们并不了解,梅一凡父母对她这种专制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是爱还是单纯的控制欲。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梅一凡的父母没有把她当做一个平等的个体去对待。

梅一凡更像是他们打磨的一个工具人,只能按照他们的预想去走每一步,而不能背离他们的想法。

如果是这样的爱,相信很多人宁愿不要这锦衣玉食,也会选择逃离,太压抑,太自私,太令人恐惧。

梅一凡形容自己父母对待自己就像戏耍狗一样,“它扔给我一百块钱,让我去拿,趴着去捡。但是钱用线拴着,我捡一下它就往后拉一下,让我像条狗一样趴在地上被它刷。”

等到梅一凡慢慢长大,她想改变,她想逃离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日子。所以,她请求父母让她出国留学。她想去日本,可是父母觉得马来西亚更好,就不顾她的反对把她送去了马来西亚。

后来,一凡被诊断为抑郁症,而且是重度抑郁症。他的父母也带她去看医生,可是一到需要决定的事情上,他们还是一意孤行。

在马来西亚的日子里,梅一凡没有一天是开心。她不喜欢这里,她觉得这里太广,交通也不方便。为此,她每天和妈妈打电话哭诉。

但是,直到一年多以后,她的父母才同意她去日本。

我们很难想象,在重度心里疾病的困扰下,在一个不喜欢的国度,这一年多她的日子到底是怎么过的,她每一天所受的煎熬与无助。

但是一凡的父母却认为是出国让她感到寂寞受到了委屈才会“抑郁”。真是可笑,直到自己的女儿死亡,作为父母,他们竟是从未了解自己的孩子。

可能很多人会说,那就逃离啊,和父母断绝关系,自己又不是不能挣钱养活自己。

如果一个人从来都是在父母的控制下长大,从来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过事,他能突然生出勇气逃离才是奇怪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契机,或者身边出现重大变故,是不会一下子有大的改变的。

梅一凡长到25岁,一直受父母的支配,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梦想。她从来没有内心深处的欲望,那种对生命的欲望;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事业、买几套房和挣多少钱等等。

因为没有欲望,没有目标,所以不想活着;因为不想活了,所以更加没有欲望,这就是一个死循环,解不开,也跳不出。

就像她曾经医生对她说,吃药已经意义不大,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拯救她;就像她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个医生对一个长期治疗的患者所说,可能有时候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活着

梅一凡离开了,但是她也给很多父母上了一课,到底什么才是爱孩子。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爱,学会倾听孩子的话语;尊重孩子的个性,给孩子适当的自主权,提供积极的引导和支持。

以案释法

针对这种不乐观的情况,医生主动告知患者犯法吗?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一十九条: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具体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明确同意不能或者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明确同意。

都说抑郁症是不疼不痒,但因为它折磨的是精神,并且梅一凡的情况已经到了重症阶段,所以医生也算好心,并未构成违法行为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冷法有情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3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