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博饼规则图(有竞无争的非遗项目)

在闽南地区的朋友们,这个中秋你们博饼了吗?都赢得了什么样的奖品呢?

可能外地的人对“博饼”这个词会感到陌生,因为这是福建闽南地区特有的民俗活动。别看有个“博”字,这可不是赌博,而是一种传统文化。05年的时候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08年,厦门博饼民俗活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所以这是正正经经的文化活动。

中秋博饼民俗在厦门和泉州地区尤其流行和火爆,每年农历八月份,不说家家户户,基本家里亲戚多的聚在一起,总要玩个博饼游戏。且不仅是家庭之间,博饼更是走进了公司、商家之间,或许这几天你就能看见福建朋友们在朋友圈晒他们在公司博饼中得到的奖品了。

起源

博饼的由来说中,郑成功起源说最具故事性。郑成功是明清之际的民族英雄,福建泉州人,是清时收复台湾的关键人物。

17世纪初期,荷兰东印度公司部队占领台湾,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率兵将乘战船从金门出发,越过台湾海峡,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知在惊恐之余,负隅顽抗。

郑成功曾写了一封信给荷兰殖民头目,要他投降,信中这样说:“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予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再怎么不服输最后荷军也被打得主动投降,当年十二月,荷兰殖民头目及数百残敌狼狈退出台湾。沦陷了三十八年的台湾,终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

从三月到十二月,这场收复之战打得辛苦,战士们都是跨越汪汪海洋而来,到了八月中秋时,游子在外,望着天上那一轮明月,思乡之情分外迫切。

为了缓解忧愁,让士兵们在之后的战斗中重起士气,郑成功和部下经过研究,设计出了中秋会饼,让全体士兵得以度过一个欢快的中秋。

尽管郑成功起源说被学术界所否定,但依旧不妨碍其在闽南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有学者认为,博饼风俗最早应见于康熙年间,最初是在文士间流行的,康熙二十五年,官员蒋毓英在《台湾府志》中有记载:“是夜,士子递为燕饮、赏月,制大面饼一块,中以红朱涂一‘元’字,用骰子掷以夺之,有秋闱夺元之想。”

这是才人学子间乞求才运的游戏,随后逐渐走进民间普通百姓家里,游戏规则也逐渐演变。

规则设置

在进行博饼的时候,需要准备一个大碗和六粒骰子,根据投掷的点数组合取得相应的奖励。玩博饼是很热闹的,它有拼好运气的寓意,重点也在氛围的欢乐,所以参与的人数一定不能太少,这样玩起来才热闹。

博饼按照各级科举制度的头衔,共设63个。其中一秀(秀才)32个,当骰子投出1个四点,就是一秀,可以领取相应的奖品,而它的奖品是最小的。

二举(举人)16个,投有2个四点可得,比一秀高一级;四进(进士)8个,需投有4个相同点数的骰子(除红四外);

三红(探花)4个,投有3个四点可得;对堂(榜眼)2个,骰子点数需要为1至6的顺序排列才行;

状元1个,这个最高级的,不过高级中也还分有等级,分别是:投4个四点,为状元;投有相同的5个点数,为“五子登科”;投有5个红四,为“五王”;投有6个相同点数,为“六杯黑”;投有6个四点,为“六杯红”;假如投有4个四点还有2个一点,则为“状元插金花”,就是状元中的状元了,全场最高!

文化内涵

博饼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许多变化,比如奖品变得更加丰富多样,除去亲朋好友之间,商家也会搞博饼活动,摆出一些商品,类似于抽奖活动,用来吸引顾客。

博饼是能给人带来欢愉的活动,每临近中秋,闽台地区的人们总会盼着博饼,一是有奖品可以收,二是渴望在之后的日子里博得好彩头,三是能通过这样的形式将大家聚集在一起,欢乐游戏,有助于增添感情。

博饼的文化内涵,最基本的也包含了中秋节文化和科举文化两种。中秋节的历史由来悠久,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是一个万民同庆的节日。发展至今日,已成为了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

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玩花灯烧塔等都是佳节特色,闽南地区的中秋博饼也是一种中秋特色活动,同样有家庭团聚的意义。

而博饼中的科举头衔的设定,则是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制度。科举始于隋朝,千百年来一直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一直延续1905年才被废除。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离那个年代很远了,这种方式也不可能再现,不过通过博饼规则的设置,可以让人轻而易举地联想到古代的科举文化,这也是这种文化的一种现代见证。

时值金秋,恰逢国庆和中秋合二为一,想必各地的节日氛围都相当浓厚,虽然节日的主基调是一样的,但不同地域的庆祝方式可能略有不同,就如福建的传统文化民俗博饼,说到底重点也是希望大家能过一个热闹有趣的节日。所以啊,今年你的节日是怎样的?有博饼到了什么好奖品吗?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话笔闲谈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3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