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圈(天文小知识)
我们已知的边界,被称为伟大边疆的地方,总是使我们着迷。而那些未解之谜,对于探索的可能性,那些恐惧、不确定性;刚好都存在于边界之外的那片空间里。曾经的地球对于探险者、流浪者和征服者来说,也是如此。但可惜的是,我们的家园已少有地方值得将“这里有龙”的标签张贴于斯。现在,人类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星空来寻找这样的地方。那些各星体所在的耀眼区域之见的广阔空间,即是我们所说的星际空间。星体之间,和星系之间的区域都可被称为星际空间。
图解:旅行者1号是第一个到达星际物质的人造物体。
总体来说,这片空间是空旷的。就我们所知,这片空间里没有恒星或者行星体。但这也并不意味着那里什么也没有。事实上,星际空间中确实包含着大量的气体、粉尘和放射性物质。其中的气体和粉尘充满了星际空间,并且与周围的星系际空间完美融合,被称为星际介质(即“ISM”)。而那些以电磁能辐射的形式存在于星际空间中的能量,被称为星际辐射场。总的来说,由于以地面标准来看,星际介质的温度很高,所以它被认为主要由等离子体构成(又名:电离氢气)。
图解:蟹状星云。这个图片混合了来自哈伯的光学数据(红色)以及来自钱卓的X光图片(蓝色)
几个世纪以来,星际介质的性质受到了天文学家和科学家的强烈关注。这个词第一次出现于17世纪 Sir Francis和Robert Boyle的研究中,二人都提到了星体之间的空间。在电磁学理论发展之前,早期的物理学家认为星际空间中一定充满了某种不可见的“乙醚”才能使光穿行其中。
图解:发现号在1991年5月的STS-39航次中观察到的极光,当时的轨道高度为260公里。
直到20世纪,科学家才借助深度摄影成像和光谱学推断出这些区域中存在着物质和气体。1912年发现了宇宙波,从而得出星际间空间弥漫着宇宙波的结论,对前述理论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伴随着紫外线、X射线、微波和γ射线探测器的出现,科学家已经能够观测到星际空间中那些能量的运作并确认它们的存在。
图解:太阳圈电流片:太阳系内最大的结构,是太阳的自转影响到太阳磁场内的行星际物质(太阳风),带动等离子体运动的结果。
人类也发送了许多人造卫星以将星际空间的信息传送回来。其中包括了旅行者1号和2号空间探测器,它们已经突破了太阳系的已知边界并进入了太阳风层顶。它们预计还能继续工作25至30年,并送回有关磁场和星际颗粒的数据。
相关天文知识
用威斯康星Hα成像仪观测到的从地球北半球可见的银河系星际介质部分中电离氢(天文学家从旧的光谱术语中称为H II)的分布。在天文学中,星际介质(ISM)是存在于一个星系的恒星系统之间的空间中的物质和辐射。这些物质包括以离子,原子和分子形式存在的气体,以及尘埃和宇宙射线。它充满了星际空间,并完美地融入了周围的星系际空间。星际辐射场则是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占据相同体积的能量。
图解:矮星系大麦哲伦星系中的恒星,距离地球160,000光年,是离银河第三近的星系。
星际介质,根据其中的物质是离子、原子或是分子,以及物质的温度和密度,区分为多个位相。星际介质主要由氢和氦组成,以及与氢含量相比微量的碳、氧和氮[1] 。这些位相的热压力彼此之间大致平衡。磁场和湍流运动也在星际介质中提供压力,并且它们的压力通常比热压力更为动态重要。
参考资料
1.WJ百科全书
2.天文学名词
3. X-inG- universetoday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