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民风民俗(蒙古人全家睡在蒙古包)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据书籍记载,蒙古族的确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传奇民族。在中国浩瀚几千年来,蒙古族一直是以游牧作为他们生存的方式。

早期他们游牧在大兴安岭以西的部分地区,那时的蒙古族还是古老的“室韦”中的一员。而后到了公元九世纪,蒙古族人大举迁入大漠北部的大草原之中,并逐渐发展壮大。

到了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征服了大部分的游牧民族,建立了政权蒙古汗国。

(蒙古族)

于是,被成吉思汗所占领的疆域就统称成了蒙古地区,而生活在此政权之下的人民就统称为了蒙古族。他们的活动区域西至我国西部沙漠地区,东到我国大兴安岭以东,南至北京八达岭长城,北抵大漠以南。

我们都知道早期时候蒙古大草原远远望去一片鲜绿。“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敕勒歌》中是这样描述蒙古大草原的,令人心神向往。

(草原放牧)

为了更好的适应放牧的迁徙生活,与适应周围不断变换的草原环境,蒙古族人居住在了蒙古包之中。

他们四季带着蒙古包不停地迁徙,我们难免会好奇蒙古族人居住在蒙古包中,是如何洗澡和上厕所的,到底是在蒙古包内解决,还是别有他法,接下来看看蒙古族人到底是怎么做的。

(蒙古族姑娘)

一、从远古时代发展而来的蒙古包

蒙古包的形成经历了无比漫长的历史阶段。根据有关的文献记载,当还在远古时代时,未完全进化成为人类的猿人是居住在山洞之中的。

于是到了人类时代,他们才会自己制造可以抵御风寒并且兼顾采光的“洞室”,慢慢的发展成为了后来的蒙古包。

远在公元七世纪前,由于当时的族人相当多以狩猎为生蒙古族人,是居住在一种名叫“皮棚”的建筑之中的。他们多以树皮和狩猎的野兽身上剥下来的皮作为房屋的顶,然后将其覆盖在用木头做成的木架之上再居住。

(王府蒙古包群——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乌兰察布盟沙贝子王府蒙古包群)

但随着时间的迁移,狩猎渐渐就不能够满足蒙古族人生存的需要了,于是他们进入了畜牧业的时代。

进入畜牧社会后,蒙古人为了更加方便牛羊的养殖与饲喂,他们将用木头所制作而成的支架改造成了现在的“哈那”,还将帐篷的洞顶制作成了天窗,使他们的居住地拥有更加良好的采光。

牧民们居住在蒙古包里,以适应他们的游牧生活。它们会随着草原上的草场数量,地形,季节的变化,气候的变化而移动。尽可能在有水有草的地方放牧。

蒙古包后由哈那架设而成,拆卸下来便可以随时折叠带走。因为蒙古族人常年依靠追赶骆驼、牛羊来谋求生机,同时他们也可将骆驼和牛羊当作驮运蒙古包的工具,极其方便。正好适合蒙古族轮牧走场居住。

(传统蒙古包)

二、蒙古包是如何特制的

蒙古包一般都是下部面向东南。怎么会朝着这个方向?

事实上,这和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崇拜太阳、有朝夕的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过,这不仅仅是因为蒙古族人对宗教的虔诚,更是因为西西伯利亚高原上终年呼啸的西北风。建造在东南方向,以抵挡冬天内蒙古高原上的寒冷。

帐篷内部有四个主要的构造:哈那(围绕帐篷的托架),天窗,椽子,以及大门。

整个蒙古包是一个圆锥形,在圆锥形的顶部有一个天窗。天窗的周围是一层毛毯,上面是“乌耐”,下面是“布勒斯”,这样可以方便地拆装和搬运。

(蒙古包的结构图)

从外表来看,这个帐篷的直径不超过一米,高度也不超过十米。据介绍,现在最大的帐篷能同时容纳上千人,这样宽敞的帐篷里,完全可以容纳一个蒙古族家庭。

传统的蒙古包,四面墙壁都是用木条编织成的网,在正面留出一个空隙,用来装门框。外面用大面积的白棉防水帆布搭建而成,在帐篷的中央有一层绝热的保温材料,所以帐篷既能防水,又能保暖。

(蒙古包的内部装饰)

蒙古包搭建好之后,我们会发现蒙古包内部的装饰也都让人眼前一亮。他们在四壁上都贴满了密密麻麻的花纹,而这种花纹极具蒙古族人的民族特色。

中间铺上了特色的毡毛地毯,四周摆满了红木家具,看上去无比的温馨且不失特色。

三、蒙古族人到底如何解决生理需求

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兴起,到内蒙古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在那里领略当地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让他们疑惑不解。那就是毡房里没有厕所,那么他们是如何如厕、沐浴的呢?

(草原人家)

上文提到蒙古包其实类似于一顶很大的帐篷,为了满足当地人可以随时随地跟着季节变换、草地资源、以及河流水源迁徙的生存条件,蒙古包可以拆卸,携带方便。所以在毡房里装厕所是很消耗安装和拆卸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会上厕所了,实际上蒙古人上的是“旱厕”。什么是“旱厕”呢?

(图文无关)

内蒙古草原辽阔既然不能在室内如厕,他们解决的上的生理问题。当地人认为,排泄在草场上能滋养土壤,使草场长得更肥美,从而保证牛羊牧草资源充足。

但与此同时,蒙古人在选择排泄地时却十分谨慎,会选择离水源较远的草场排泄地。

由于人类的排泄物中含有细菌,他们每天引用的水都是从毡房附近的提取的,而这些细菌流入水源不仅会导致牛羊生病,对蒙古人的健康也会造成危害。

二是认为在水源旁边排泄是对大自然的亵渎和不尊重,必须避开水源。

(自然与科技共存)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是怎样洗澡的呢?传说在古代,蒙古人认为水源是非常神圣的,人的身体是污浊的,会污染水源。所以他们从来都不洗澡,并以身上的体味作为每个蒙古人引以为傲的特征。

但事实上,蒙古族人民是因为当地水资源的匮乏才不断减少洗澡次数的。在历史发展史上,蒙古人只在每逢重大节日、出生、结婚和死亡时洗澡,所以实际上他们洗澡的次数是少之又少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内蒙古已经不再是那个曾经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有南水北调的作用加持。现在有很多的蒙古人都习惯洗澡了,那么他们是如何洗澡的?

(草原上的一角)

据当地姑娘描述,洗澡时,他们会找一小块蒙古包外的空地,用布把四面围起来,把洗澡的人挡在外面。冬天天冷的时候,会烧一壶热水,用事先准备好的浴盆、毛巾洗澡。

然而,随着如今旅游业的发展,内蒙古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当然也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为了方便外来游客解决生理需求,草场上修了厕所,厕所密度不是很大。这是为了能在不影响蒙古人放牧的前提下,把蒙古人放牧的土地建起来。

(草原上的厕所)

四、蒙古人与蒙古包现在发展的怎么样了呢?

蒙古分为外蒙古和内蒙古,外蒙古就是蒙古国。内蒙古即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生计行政区。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第一产业畜牧业不占主要部分,蒙古人可以不靠放牧生活,蒙古人可以从事工业、商业、旅游业等行业。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蒙古包对于重工业的发展没有那么重要,可以说基本起不了作用。但是蒙古包在旅游业发挥起了重要作用。

(内蒙古大草原上安装了风力发电器)

蒙古包是蒙古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民族性,利用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差异吸引旅游者,这就是内蒙古民族旅游开发的切入点。

21世纪,蒙古族生活水平在不断上升,全国GDP位居前列。

我们对蒙古族人的认识仍然保留在上世纪,并不是所有的内蒙人都住,很多牧民都在市区买了楼房,不是出了家门就是草原,也不是骑马上学,高考也不考骑马射箭摔跤。

内蒙古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72%左右,只有牧民才会常年住蒙古包。

(蒙古族牧民拉胡琴)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带着刻板影响去看待各民族文化,只有相互了解,彼此尊重,互帮互助,才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在对待民族文化时,我们应该做到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理解差异。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必定有其存在的道理和意义。

我们应该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具体表现为做到入乡随俗,展示出一种对待民族的尊重与包容。

参考资料

想要体验蒙古草原风情,怎能少的了蒙古包呢?快来了解一下当地人的习俗[OL].济南新闻网,2023-02-07

蒙古族的由来简介[OL].古宫历史网,2022-03-17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清尧乱拂月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2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