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蒙古族风土人情)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古代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和手工业。至现代,建立并发展了加工业和工业。畜产品为其主要衣食之源,内蒙古大草原是他们活跃的主要历史舞台。
中国有蒙古族人口600万左右,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河北等省、自治区。
蒙古族的日常生活,具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
蒙古族的特别爱好
- 很多蒙古族牧民酷爱钻花烟锅(烟斗),曾有“一个烟锅换一只羊”之说。用五种金属原料钻成花﹑鸟﹑鱼﹑兽等花纹图案的烟锅,再配上红玛瑙烟嘴和檀香木烟杆,不仅实用,还是十分精美的工艺品。
- 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最喜爱的民族乐器,因琴杆上端雕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最早的马头琴称为“奚琴”或“胡琴”,起源于东胡的“库莫奚”,清末称作“潮尔”。演奏形式多半是独奏,或自拉自唱。
马头琴拉出来的声音辽阔低沉,悠扬动听,仿佛把人们带进茫茫无边的草原。
蒙古族的婚姻
古代时期,蒙古族地区曾有过贵族一夫多妻﹑包办婚姻﹑结婚前要由人问卦﹑重聘礼﹑抢婚、收继婚习俗等风俗。
现在,他们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都是自由恋爱,自主择偶,绝大多数家长接受孩子的选择,父母前往女方家“征得同意”只是一种必要的程序。
由于劳动力不足,也有些家庭招婿入赘。在古代,西部阿拉善旗把招婿叫“夫尔根阿卜那”,一旦被招入赘就算家属。经过一定时间后,岳父认为可以另过时,拨给一部分财产。
东部蒙古族把招婿叫“夫沁夫尔根”。
现代社会,那些男方家中兄弟较多,女方家中没有男孩的家庭也会选择从妻居的生活方式。
蒙古族的丧葬文化
古代和近代时期,蒙古族的丧葬形式比较多,有野葬(天葬)、火葬、土葬、深葬、石葬、和树葬(风葬)。深葬和石葬可以归为土葬。
现代社会,蒙古族的野葬和树葬形式基本消失,完全改用土葬和火葬,其丧葬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自己家族的习惯。
蒙古族服饰
- 草原游牧群体
受蒙古草原生活环境的影响。长袍是蒙古族的传统服饰,袍子肥大,不开叉。过去牧区的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以绸缎﹑棉布做衣面的;
夏季一般穿布类;颜色一般采用红﹑黄﹑深蓝色。冬季牧人放牧时可以暖身御寒,夏季可以防止蚊虫叮咬。
他们还喜欢用红绿色绸缎作腰带,并佩挂吃肉用的刀子,刀鞘装饰十分漂亮。有的还挂着火镰﹑鼻烟盒等。
喜欢穿软统牛皮靴子,长到膝盖。
- 农区农民群体
多穿布衣,有长袍(开叉)﹑棉衣﹑棉袄﹑衬衣﹑衬衫等,冬天多穿毡靴﹑靰鞡,穿高筒靴的少,也扎腰带。
男子喜戴蓝﹑黑﹑褐色的帽子,也有用绸子把头缠上的。
女子都用红﹑蓝色的布把头缠上,冬季和男人一样戴上圆锥形的帽子。
未婚女子喜欢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梢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起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服饰也有了极大变化。很多蒙古族人,冬季无论男女都穿新潮的皮衣﹑羽绒服;夏季的穿着更是多种多样,从服装款式﹑用料和汉族基本一致。男子西装革履,女子也多为西服和裙装。
只有在祭敖包或召开那达慕大会时,其主持者﹑参加歌舞表演的人和少数与会者才会穿传统服装。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他们特有的风土人情仍然被视作历史悠久的蒙古族标志。#历史##文化##民族##头条创作挑战赛#
此作者其他精彩作品:
独具特色的蒙古族风土人情(下)
什么是第一岛链?台湾处于岛链的什么地位?
台湾海峡是属于公海或国际水域吗?
两个 3 美元的儿童玩具,竟成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神助攻”
志愿军有重火力,有多雷人?4小时打趴英国“苏格兰皇家边防团”
民国时期,拥有博士学位的女杀手!文武双全的女中豪杰
弹丸小国-立陶宛为何成为反华急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