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历史大事件(历史钩沉)

青年毛泽东的浦口之旅

▓ 王长才

俯瞰浦口 头条图片库

毛泽东一生中数次来过南京,也不止一次经过扬子江北岸的古镇浦口。

毛泽东的首次浦口之旅发生在哪一年?据他自己回忆,是一九一九年的初春。那一年毛泽东二十六岁,上一年九月底,由他的伦理学老师、后来的岳父大人杨昌济先生介绍,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引荐,再由北大校长蔡元培批准,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月薪八个大洋。

自京旅浦再赴沪的这次旅行,与毛泽东早年的重要政治活动相关。

五四时期,赴法勤工俭学形成了波澜壮阔的热潮。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大批有志青年毅然漂洋过海远赴异邦,努力探寻振兴中华之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当时,毛泽东等也积极动员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1918年春,毛泽东和蔡和森等在湖南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经常组织会员讨论中国的出路问题。恰在这时,原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书,后来到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先生,给毛泽东写信,告知有人发起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于是,新民学会专门讨论了组织会员和湖南青年参加留法勤工俭学的问题。他们认为通过留法勤工俭学,可以直接研究西欧工人运动的经验,特别是研究十月革命的经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潮,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技术,正是“向外发展”的一个好机会。从此,毛泽东、蔡和森等便着手积极组织,进行赴法勤工俭学准备工作。(注1)

1918年8月,毛泽东率领一批湖南籍学生来到北京,在打算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中,湘籍人士最多,经杨昌济的协调,获准首先为之举办一期预备班。

1919年春,中国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从上海启程。3月14日,毛泽东为送别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第一次从北京来到上海。(此次上海之行恰好与毛泽东得知母亲病危的消息并赶回长沙护理母亲一事相衔。)

1920年5月5日,毛泽东再次抵达上海。5月8日,毛泽东与12位旅沪的新民学会会员在黄浦江畔半淞园聚会,欢送即将赴法勤工俭学的6位会员。这一次,毛泽东在上海逗留了两个月,其间曾想方设法为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筹集旅费。

毛泽东协助把同学们送到法国去,但他自己决定不去法国。 他曾说,“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一些人只是一种‘谜’。中国出过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很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明其妙’……因此,我想暂不出国去,暂时在国内研究各种学问的纲要。”(注2)

由此可见,毛泽东最后决定不去法国勤工俭学,主要原因是在于他要了解中国的国情,研究国内的问题。他认为这样对国家、对民族是更为有利的。后来的历史证明,毛泽东的确是中国共产党内最了解国情、最了解农民的一人。他说:“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国外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

但回忆中的这次旅行,对当时月薪只有八个大洋的毛泽东来说,真可谓举步维艰。毛泽东1936年10月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做过这样的自述(注3):

1919年初。我和要去法国的学生一同前往上海。我只有到天津的车票,到天津后不知道怎么再往前走……很幸运,一位同学从北京学校得到了一些钱,他借了十元给我,使我能够买一张到浦口的车票。在前往南京途中,我在曲阜停了一下,去看孔子的墓。我看到了孔子的弟子们濯足的那条小溪和孔子幼年所住的小镇。在历史性的孔庙附近的一棵有名的树,相传是孔子栽种的,我也看到了。我还在孔子的一个著名弟子颜回住过的河边停留了一下,并且看到了孟子的出生地。在这次旅行中,我还登上了山东的神岳泰山……可是我到达浦口的时候又不名一文了,我也没有车票。没有人可以借钱给我,我不知道怎样才能离开浦口。可是最糟糕的是,我仅有的一双鞋子给贼偷去了。哎哟!怎么办呢?又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又碰到了好运气。在火车站外,我遇见了从湖南来的一个老朋友,他成了我的“救命菩萨”。他借钱给我买了一双鞋,还足够买一张到上海去的车票。就这样,我完全地完成了我的旅程……

毛泽东对斯诺提到的这位“救命菩萨”,名叫李中(1897— 1951),原名李声澥,字印霞,李中是他在上海期间使用的名字。李中是湖南双峰县人。辛亥革命后,和同乡蔡和森等一道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1915年上学期,毛泽东等在一师发起驱逐校长张干的活动,李中就是参与者之一。1917年11月,毛泽东在长沙开办工人夜学,分甲、乙两班,毛泽东管理甲班,李中管理乙班。故毛泽东称其为“老朋友”。长沙一师毕业后,李中去了上海,在一家古董玩器商店打工。这期间,他常受店主委托到浦口、南京去收购古董玩器。这样才有在浦口碰上毛泽东,并慷慨解囊的故事发生。李中因在浦口助毛泽东出离窘困,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1951年毛泽东曾三次写信邀李中去北京,但他不幸于1951年7月9日病逝于赴北京途中,时年54岁。

浦口火车站 头条图片库

当时毛泽东在浦口的更多细节,如今已不得而知,但这一次他在浦口的窘困,也如同他一生中无数次的化险为夷那样,结局乐观而富有传奇性,给毛泽东留下的影响却是深刻的,以至于十七年后,他和埃德加·斯诺在延安提及此事,还感慨“天无绝人之路”。不过这次浦口之行,也给了他一个教训,“随时留神着我的鞋”——他对斯诺如是说。

随着对毛泽东生平研究的深入,大量历史资料的呈现,我对青年毛泽东浦口之旅的确切时间提出疑问。1990年2月出版的《老一辈革命家家书选》记载:1919年3月的一天,毛泽东在北京正忙于筹办欢送一批湖南青年由上海登船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有关事宜,突然得知母亲病危的消息,于是便匆忙离京,绕道上海到长沙服侍母亲。这是毛泽东的第一次离京去上海,也是毛泽东回忆中经过浦口遭遇窘境的那一次。

回到长沙后,毛泽东致信舅父母。在这封信中,他明确说3月12日由北京动身,14日到上海,其间只有3天时间。这样,就不可能如他向斯诺回忆的那样,有充裕时间游览天津、曲阜、泰山等地方。而突然得知母亲病危的消息,绕道上海回长沙服侍母亲,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不可能有心绪漫游诸多历史名胜。这可以说明,毛泽东对斯诺所说的上海(浦口)之行,不应是1919年3月这一次。

毛泽东第二次离京去上海,是1920年4月间的事情。据《毛泽东年谱》记载,毛泽东1920年4月11日离京,5月5日抵沪,计有25天之久。这么长时间,途中游览天津、山东曲阜、东岳泰山等地,时间上是没有问题的。由此可断定,毛泽东在延安向斯诺自述中所说上海之行途径浦口的经历,应发生在1920年4月。(注4)这样说来,是毛泽东对斯诺的回忆记错了时间。

尽管如此,青年毛泽东的浦口之旅,应该是确信无疑的。

【注】

(1)唐铎:《回忆五四时期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2)1920年3月14日《毛泽东给周世钊的信》

(3)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4)《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4月版

(本文2011年4月作,原刊于《南京晨报》2011年7月29日B4版;2023年8月订)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彩色港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2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