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人半蛇的男子上我(古代神话中)

在中国神话故事体系中,蛇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形象之一,神话体系中的伏羲、女娲等形象也都被描述为半人半蛇的形态。

在图腾崇拜时代结束之后,蛇与神灵之间不再有关系,而蛇妖则成为了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流。

褪去神性之后,蛇妖也成为了“性淫”的精怪,直到白娘子等形象的出现,才略有好转。

在古人的生活环境中,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野生动物,当时有不少人会因为毒蛇咬伤而丧命,这种不同于遭受猛兽袭击的死法,在先民们看来就像被魔法攻击一样。

吐信的毒蛇

再加上蛇的行动方式和人相去甚远,因此就有人开始将蛇作为神灵进行供奉,希望它们不要再袭击人类,并祈祷能够拥有像毒蛇一般的捕猎能力。

在一些美洲原始部落里,猎人在捕猎前还会在身上画满蛇的图案,然后在地面匍匐前行,这都是为了祈求蛇神的保佑。


中国古人的蛇神信仰主要体现在几个神话故事之中,其中最知名的莫过于伏羲和女娲。

这两位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就是被塑造成了人身蛇尾的形象。

直到秦汉时期,在部分陵墓的壁画上依然可以看到蛇身的伏羲女娲像。

伏羲女娲形象

在我国古代神话体系中,蛇除了代表神秘与力量之外,也和性以及生育有一定联系。

这一方面是因为伏羲和女娲代表着人类的诞生,本就有生命延续的意味。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古人对于性有着既渴望又害怕的矛盾心理,这和古人崇拜蛇又害怕蛇的心态十分相似,久而久之蛇便成为了性的符号之一。

对于蛇和生育之间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解释。

形似巨蛇的波涛

在远古时期古人大多逐水而居,但当时人们没有治理水患的能力,因此洪水成为了最常见也是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而洪水来临时波涛的姿态像极了巨蛇扭动的身躯,因此洪水也和蛇产生了联系。

在洪水褪去之后,蛇又最早出现在了潮湿的大地上,这让蛇具备了毁灭和新生的双重属性,这和生命的轮回何其相似,这也让蛇和性爱,紧紧联系到了一起。

蛇引诱夏娃吃下禁果

其实除了中国之外,在很多西方国家的神话体系中,蛇所扮演的角色也都大同小异。

比如教唆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就是一条大蛇,这也能说明蛇身上的特质有多么明显。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秩序的产生,我国先民们也过了图腾崇拜时期,中华民族的图腾也变成了虚构生物——龙。

虽然龙的形象杂糅了许多常见的生物,但由于其身体躯干类似于蛇,而且有着呼风唤雨的能力,因此古人往往将龙和蛇并称,这让龙继承了一部分蛇神信仰的内容。

中国龙形象

随着龙图腾信仰的盛行,蛇原本被赋予的积极意义几乎都被龙所取代。

但古人对于这种致命的生物依然心存畏惧,久而久之蛇就成为传统文化中的反面形象,大量斩蛇的英雄故事开始出现,自此蛇妖便成为了传说故事中的固定反派形象。

与其他动物精怪们多样的形象不同,从蛇妖故事出现的时候,它们就都是以女妖的模样示人,而且这些女妖大多会化身成年轻妇人,勾引年轻男子,之后再做出残害无辜之人的恶行。

这种蛇妖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谷神子《博异志》中的《李黄》一篇。

这个故事说的是当时有一名富家子李黄,住在长安,一日闲来无事到市场闲逛,看到了一位身着白衣的年轻寡妇,样貌明艳动人,这让李黄一时挪不开眼。

《博异志》书影

白衣女郎见到后,便招呼李黄到她家坐坐,李黄进入宅院见到了白衣女子的姨娘,这位身着青衣的老妇见李黄对外甥女有意,便从中撮合,李黄自然一口应承下来。

随后在女子家中住了三天,李黄与女子情投意合,感觉非常快乐。

李黄离开了宅院回到家中,但很快就觉得头晕,只能卧床休息,在他休息了一段时间之后家人们觉得李黄未免太过安静了,便进入房间查看。

一看才知,他竟早就没了气息,掀开被子后家人发现李黄的五脏六腑都已经消失了,肚子里只有水而已。

李黄的家人此时想到了他之前说过的经历,便派仆人到白衣女子家问个清楚。

但仆人到了那里才知道,这里早就是一个荒宅了,里面除了偶尔出现的巨大白蛇外,并无其他人,李黄家人这才知道,李黄是被蛇妖害死了。

影视剧中的蛇妖形象

到了民间文化发展兴盛的宋元时期,关于美女蛇妖的故事也屡见不鲜,比如在话本《西湖三塔记》中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据传南宋时杭州的男青年奚宣赞,在清明游湖的时候,遇到一位迷途的小女孩,女孩说不清自家所在,奚宣赞只好先将她带回家中照顾。

几天后,女孩的家人找到了奚宣赞,女孩的母亲对奚宣赞千恩万谢,说自己没有什么能够报答他的,只好以身相许,奚宣赞见这名妇人身穿白衣,面貌俏丽便答应了下来,随后两人如夫妻一般生活了半个多月。

不料,这名女子乃是白蛇所化的妖女,在半个月后他已经厌倦了奚宣赞,就想吃掉他的心,还好其女儿提前告知了奚宣赞,奚宣赞才得以脱身。

之后奚宣赞找来了自己的道士叔父,成功捉住了女妖,并将其镇压在西湖塔下。

西湖塔美景

其实这个故事已经有了后来白娘子传说的雏形了,但由于此时的文化氛围中,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不但没有地位,还被视为“祸水”,因此在蛇妖的形象十分负面。

但随着明清时期,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个人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这让我国女性的地位得到了一定提升,《白蛇传》的故事,也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了

白娘子的故事,最早见于冯梦龙整理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之后到了清代的时候,文人方成培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和戏曲作品,对白娘子的故事进行了整理和改编,最终写成了剧本《白蛇传》,该故事版本也成为民间接受度最高的一版。

在此版故事中,讲述了白娘子在清明节游西湖巧遇许仙,两人一见钟情并结为夫妇,之后到镇江开办了“保和堂”药店。

但在某年端午节时白娘子不慎饮下雄黄酒现出了原形,许仙看到后竟直接被吓死。

白娘子与许仙

为了救活许仙,白娘子随后到昆仑山采到了灵芝救活了爱人,但金山寺的和尚法海见保和堂药方灵验,这让他感到十分嫉妒。

于是他趁许仙上香的时候,将其扣押在寺庙之中,想要威胁白娘子。

救夫心切的白娘子,随后动用法术水漫金山寺,但法海依靠宝物袈裟抵御住了洪水,白娘子无奈之下只得返回杭州。

雷峰塔

此时许仙从寺中逃了出来,两人团圆一年之后白娘子产下一子,但就在这时法海赶到,用金钵收服了白娘子并将其压在雷峰塔之下。

从白娘子的故事中,我们能够明显看到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的影子,无论是被收服压在塔下,还是游湖得奇缘,二者都是如出一辙。

但相较于之前的故事,《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形象,显然具有了更多的人性。

影视剧中的法海形象

首先其对于许仙的爱是此前蛇妖故事中不曾出现的,而且从始至终白娘子都没有伤害无辜之人的想法,相反在平日里还开药方治病救人,这令白娘子成为了难得一见的善良之妖。

白娘子形象的这一转变,其实是当时社会婚姻观念转变的体现,蛇妖的形象象征了妻子在婚姻关系中的自然欲求与社会欲求。

宋代之前的话本中,古人对于社会欲求(即外界评判)非常在意,而蛇妖妖怪的身份显然不能达到他们的标准,因此其形象便是负面的,结局也是悲惨的。

而到了明清时期,社会欲求逐渐被夫妻对于婚姻感情的期望所代替,这也让蛇妖等妖精有了成为正面形象的机会。

而且相比于普通女性,这些妖女不但有着更加真挚纯粹的感情,还有为了维护感情与外界作对的勇气,这和当时男子心目中贤妻的形象高度吻合,因此白娘子才被塑造成这副模样。

白娘子塑像

在《白蛇传》流行开来之后,蛇妖在传统文化中的形象也基本被确定下来,而百姓们对于打破封建桎梏的呼声,在清代中后期越来越强烈,白娘子的故事也就愈发受欢迎,这也成为了最终促成其位列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从蛇妖到蛇仙 ——“美女蛇”故事解析》,刊登于《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篇)》2000年06期;

《蛇神与蛇精——中国神话传说形象演变一瞥》,刊登于《文史知识》1987年04期。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钧儒说史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2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