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的爱情暗示语(521我爱你)
“我女儿要15岁恋爱我觉得很正常,青春期懵懵懂懂的,情窦初开,这是人本身最天然的东西,我觉得是美好的。恋爱就是恋爱,哪有什么早恋。”——黄磊
偶然看到这段黄磊对早恋的看法,我开始思考了我初高中的那段青春期,流水般的没有恋爱,没有堕胎,不像青春剧里那么耀眼或者坎坷,可平淡如水也不坏。
不过,还是有一件事让我记得很清楚,高中的某一天,班主任突然找到我,问我:“你知道xxx和谁关系好吗?她最近和xxx走得挺近的。”听到这我就知道,我那狡猾的班主任又开始想套我这个老实孩子的话了。
我想很多人都应该和我有着差不多的经历,不是自己情窦初开、开始谈恋爱,就是被别人秀恩爱或被老师“审问”。
直到后来我上大学,虽然没有了老师的约束,可身边的家人还是会劝我不要谈恋爱,仿佛在大学恋爱也是一种“早恋”行为。
而百度百科对早恋是怎么下定义的呢?
早恋指未满17周岁的学生之间发生的爱情。早恋在表面上理解为“恋爱偏早”,深入理解为“高中以下男女建立恋爱关系”。
“早恋”一词带有长辈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并且世界范围内只在中国内地广泛使用。
其实,“早恋”是中国的专有名词,在其他国家,不存在“早恋”这一说法。在欧美影视剧中,虽然会出现暴露的场景,但也有普及性教育之类的课程。
因为在欧美国家,社会尊重青少年谈恋爱的权力,也会在中学里普及性教育以及必要的保护措施,不会回避恋爱与性方面的问题。
那为什么中国的青年们就要饱受“早恋”批评教育的折磨呢?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早恋的不良后果导致的。
一方面,陷入恋情的少年大多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可中国的家长们却又很重视孩子的成绩;另一方面,若是恋情谈到最后失恋了,不会处理自己感情的少年会陷入自责、苦恼甚至是产生对另一性别的偏见等。
可早恋真的有这么不好吗?真正经历过早恋的人是压倒性的偏向不好的结局吗?
显然不是这样的,沙利文就曾提出青春期“色欲动力主义”理论,他认为:
个体需要“免于焦虑的自由”,而人的焦虑起源于儿童期开始的追求独立与个体的无力感,他发现美国社会中儿童的性生活是产生焦虑的根源。
因为当母亲发现儿童在玩弄自己的身体时,会显得很惊恐,从而把这种不愉快的感受传给了儿童,使他们对性产生了“恐惧症”,久而久之这种症状形成了青少年的“性需要间的冲突”。
并且在沙利文看来:
亲密关系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没有亲密关系将妨碍未来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展开和维持,青少年为克服性焦虑转而试图与异性建立人际关系,是了解异性与学习异性相处的重要经历。
一名青少年在青春期如果与异性能够发展出健康的“亲密关系”。那么,他就能克服青春期的性焦虑,从而平稳度过青春期。
所以,对于青春期的恋爱行为,我们不能对其“乱棍打死”,应该从正确的态度审视孩子们的恋爱行为并积极进行引导。
下面,我将就早恋的原因来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以便家长们不要过分担心孩子的早恋问题,让孩子能够平稳度过这段青春期。
性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成熟
青春期是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由儿童逐渐发育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状况的改善,青春期的年龄也在不断提前,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青春期为13-19岁 ,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
由于性别差异导致男女孩的生理构造不同,所以在生理发育的过程中也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 男孩第二性征发育主要表现为肌肉发达、肩宽体壮、喉结突出、声音雄壮、开始长胡须和体毛、出现遗精等。
- 女性则骨盆宽大、乳房发达、体态丰满、声音纤细、出现月经初潮等。
除了各自的身体外貌的变化之外,青春期的孩子们还会出现自我意识的觉醒,对物质情感的需求,甚至是对周边环境的反抗等一系列家长需要关注的问题。
其中,生理上的逐渐成熟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所以在青少年的心理上我们需要留心注意。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是出现成人感,这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他们渐渐地不愿听从父母的意见,认为自己已经成熟,希望父母能尊重理解自己,而不希望父母对自己有过多的约束与管教。
但经济上的依赖以及生活经验的不足,使他们的思考往往不理智,行动上也带着明显的孩子气。
而家长应该做的不止是正确传授性教育,还要培育孩子健康的人格。
适当进行性教育:
- 性教育是关于人类的生殖、生活、生理需要、交媾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
为了能让孩子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性器官长大不是自己的错而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家长有必要的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性教育,而不会让孩子有“我是从垃圾桶捡来的”这种啼笑皆非的误解。
而性教育也能让孩子们懂得自我保护,哪里是敏感部位,哪里不能让别人碰触等等,让孩子不被色欲熏心的大人们随意欺骗而导致不良后果。
另一方面,性教育也能让孩子理解生命教育,对生命尊重。每一个人都是母亲怀胎十月长大的,从受精到分娩,时间的漫长以及出生的不易都能让孩子对生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那么如何进行性教育呢?
- 故事暗示:家长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故事中主角的性别角色行为模式向孩子进行暗示。
比较出名的绘本有《小威向前冲》、《我的弟弟出生了》、《我是女孩,我弟弟是男孩》等,家长也可自己寻找一些其他适合的绘本。
- 案例剖析:可以利用报刊杂志上介绍的有关性方面的案例或周围发生的实例进行讲解。
- 咨询他人:可以带孩子去正规的心理咨询室等,向专家老师们解答孩子对性方面的疑惑。
- 和孩子一起洗澡:这也是最直接,也是最明了的办法,能够让孩子正确理解自己身体,以及性别隐私问题。
培育孩子健康的人格:
青春期是青少年意识觉醒的时期,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时期。
相同的是要多参加一些活动或者自己开展家庭聚会,在与人的交往中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
让孩子在面对异性时,不觉得他是那个唯一可以倾诉或者排斥的对象,只是把异性当作和自己朋友一样的存在。
- 对于男孩,根据男孩子的力量与体格,我们在平常的培育性格之外,还应培育男孩的责任意识,不能对同龄的女孩滥用自己的力气,在一些场合,作为男生也应该保护与自己相比起来较为柔弱的女生。
- 甚至有意识地去强化男孩正面的阳刚形象,增强其男子气概。
- 对于女孩,则重视其气质的培养,在力量方面除非练习过,大部分女孩是斗不过男生的,但是女生比男生更多的是细腻和温柔。而有的女生很腼腆,自己来月经了觉得是件很羞耻的事,自己发生了什么事也不敢告诉父母。
- 这时,父母就应该开导女孩,不要自己一个人担着,事情其实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关键在于注意女孩的敏感复杂的心思,既不能过分关心导致孩子的厌烦,也不能放手不管让孩子对不合适的人倾诉。
早恋的背后,是亲密情感的缺失
根据罗伊·鲍迈斯特和马克·利里的研究:
如果我们想正常生活的话,我们就需要经常地、愉快地与亲密的伙伴在长期的和充满爱心的关系中进行互动。
因为亲密关系中有种人类的基本的归属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话,可能就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早恋这一行为的出现,其实是满足了青少年对亲密关系的需要。由于同龄人之间没有代际的沟通障碍,少年们很容易在异性身上找到一种信任感以及归属感。
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罗兰·米勒在《亲密关系》
又
有的时候和朋友一段时间相处的很亲密就会产生一种对方只对我这样的错觉,然后一旦发现对方对别人也一样,就会很气疏远对方,其实对方很无辜,就像一直自作多情的你一样好无辜。
在青少年之间的感情也许就是这样在友情与爱情之间飘忽不定。
有的男生很绅士,很招女孩子喜欢,也有的女孩很漂亮,惹得男生热烈追求。但对于他们本人来说,也许是分不清这其中的追求、喜欢到底是因为什么,也许更多的只是对异性的好奇与探索而导致这样的想法。
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一方面是少年们本身的心理探求,另一方面则是家长们营造的家庭联系还不够。
若是少年的情感没有地方可以倾诉,那么同龄人便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一回生二来熟,双方所构成的羁绊将会越来越深。
可是将情感寄托在同龄人身上是有很多问题的。
- 一是孩子缺少生活经验,对一些问题不知如何解决,甚至会把一件平常的事情搞得越来越大。
- 二是孩子很少会考虑后果,对自己行为付不起责任,若是一时冲动,甚至会造成身体、名誉上的伤害。
所以家长才要更加注重孩子的心理情感方面的缺失。
尊重孩子情感,理解每一次反抗
在交往理念中,吉登斯提出了“情感民主”的概念
认为情感方面的民主与公众民主对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有着同样的作用。情感民主化是现代人建立一种新的亲密关系的需要。
我们都能理解孩子们成长的时间是需要时间的,而对于已长大成人踏入社会的家长来说,在孩子的成长中暴露的问题往往被看作是一种麻烦,虽然都是从小孩长大过来的,但是要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还是会很伤神。
而最好的解决方式当然是尊重,可什么又是尊重呢?
尊重,简而言之就是平等相待。不把自己抬高,也不把自己放低,理解对方的思考模式,不强加自己的习惯观念。
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年龄的差异,家长不仅没时间理解孩子,孩子也不好意思告诉家长,而尊重就是要打通竖立在亲子之间的这堵墙。
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反抗。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反抗行为是孩子必须经过的阶段,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
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反抗行为要有一个正确认识,不要急躁也不要生气。
而早恋这一行为的产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反抗的结果。
在中国,几乎每一所中学都会强调不要早恋,有的学校甚至会做出严厉的惩罚。这不能代表学校错了,毕竟家长将孩子送去学校大多是希望孩子的成绩能提高,而恋爱则多多少少会影响学习。
但对于情窦初开的青少年来说,面对聊得来的异性,难免会产生一种类似于恋爱的友情。可学校以及家长们的约束很容易让少年希望突破他人对自己的束缚,获得自己的权力,有时则会把这种异性依赖理解为恋情。
而父母应该做的就是理解孩子这种反抗心理,在放宽自己对孩子恋情的限制的同时,多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将情感倾诉给适合的人(比如父母、老师、医生),不去选择过多地告诉同龄人。
这样既能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也能让孩子正确对待男女间的感情,不把友情和爱情搞混,即使真的谈恋爱了,也不会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对方上,形成过度的依赖,如果过度依赖加上结果又是失恋,那情况将不容乐观。
以及,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如果孩子心思敏感,又加上大人的粗枝大叶,那很容易使孩子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回答,造成心理的迷惑甚至是行为的偏差。
与孩子说话时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这表明自己的尊重孩子,在与孩子交流时,也要多倾听孩子自己的意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不能随意打断孩子。尽管亲子意见不一致,也要尊重孩子的不同意见,耐心地与孩子沟通。
结语:
早恋不是错,没有正确地看待早恋才是真正的错。孩子在青春期处于懵懂的状态,这时才更需要大人的参与,不应该把他视为幼稚的孩子应付,也不应该将他视为大人严厉要求其迅速成长或者放任不管让其“独立”。
尊重孩子的想法,不逃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努力地和孩子建立起坚固的情感支撑。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才能让少年在青春期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体,处理与异性的关系,让心理与生理健康的发展直至成熟。
关注@八月凉秋
特殊视角看世界,用心品味影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