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八一事变简介50字(九一八事变)
很多年后,回忆起1931年9月18日那个夜晚,赵镇藩都感叹不已,如果上级强硬一点,完全就不是后来的结果。
赵镇藩是谁?北大营第七旅的参谋长,是九一八事变的亲历者,是他带人进行抵抗,也是他带着大量七旅战士们安全撤离了北大营。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那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1、“讨厌”的上级指示
日本想要图谋我东北大地,并不是心血来潮,早在明治维新之时就已经有了此战略提法。
当时,日本有一个大牛,名字叫吉田松阴。基于日本作为岛国,资源少、风险大,吉田松阴曾提出一个战略:
收满洲逼俄国,并朝鲜窥清国,取南洲袭印度。宜择三者之中易为者而先为之。此乃天下万世、代代相承之大业矣!
对于这个战略,日本国内的支持者众多。
吉田松阴只是提出战略者,他的地位、能力远远达不到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但是,吉田松阴开了私塾,教了一帮学生,这些学生把吉田松阴的战略“种”到了日本天皇和历代高层心中。
这些学生都有谁呢?
伊藤博文、高杉晋作、久坂玄瑞、木户孝允、山县狂介(有朋)、井上馨等人。伊藤博文大多数人不陌生,后来的首相,其他几位,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查一查,无一不是日本崛起的干将。
在这些弟子的影响下,日本励精图治近三十年,让日本完成了第一次的腾飞,发动了甲午战争,揍翻了大清;发动了日俄战争,打趴下俄国。
就此,日本基本成为了亚洲第一工业强国。
因为人家发达,清末有很多中国学生去日本留学,包括蒋介石等人。所以,早期的蒋介石对日本有着骨子里的惧怕!
但是,日本人一边在发展,另一边怀有大野心,他们想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他们想要实现吉田松阴曾提出的“大战略”。
原本,日本人想要扶持一个军阀傀儡,因此他们选择了草莽出身的张作霖。但是,老疙瘩文化不高志气高,日本人的便宜可以占,但中国的土地绝不会让。
随着时间的发展,日本人感觉押宝押错了,因此在1928年6月悍然发动了“皇姑屯爆炸”,将东北王张作霖送去见了阎王。
就此,少帅张学良上位成了东北的话事人。小张比起老张,手腕软多了。当然,爱抽大烟还好色的男人,挺起脊梁并不容易。
张学良感觉自我能力有限,选择了改旗易帜加入国民党政府。如此,他的直接领导就成了蒋介石了。
1930年,发生了著名的中原大战,张学良的10万精锐被派到了中原战场。此后,蒋介石的危机解决了,但张学良在东北的精锐也减少了。
此时,日本人开始谋划大事了,大事就是完全占据东北,建立傀儡政府。傀儡政府的最高领导都找到了,那就是溥仪。
1931年6月,发生了著名的“中村事件”。事件很清楚,中村一行就是日本在华的间谍,中国屯垦军第三团团长看证据确凿,直接枪毙了。
1931年7月,又发生了著名的“万宝山事件”(日本在吉林长春制造的流血事件)。
一时间,中日关系开始紧张了起来,日本关东军开始咄咄逼人。
只要是个成熟的政客,只要不糊涂,就能看得出日本人在无理取闹,借着“中村事件”、“万宝山事件”屡屡找事,藏在背后的野心不小,想要图谋更多在东北的利益。
老蒋等人认为,日本人用意匪浅,只要不中了“日本人的诡计”,日本人最多也就是挑衅,做不了啥!毕竟,国际社会中,日本还是小弟弟。
因此,老蒋和他的智谋团有了一个重要原则:不要被日本人挑衅成功,能忍则忍!
当年8月中旬,蒋介石给张学良发来了指示:竭力退让,避免冲突,千万不要“逞一时之勇”,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张学良马上转达这个命令,东北边防军的参谋长荣臻、第七旅旅长王以哲等人都接到了张学良的命令。
就是这一个命令,害死了后面的东北军,让他们成为了“缩头乌龟”的代表!也让张学良一生披上了一个难以抹去的污点。
实话实说,蒋介石和张学良的指令很讨厌,这完全绑住了东北军的反抗意识和行动。
2、虽然也曾抗争,但在伤亡二百多人后,还是撤离了
北大营最主要的队伍就是第七旅了,旅长是年仅35岁的王以哲。
对于日本可能采取的行为,王以哲作为旅长坚定地告诉大家:如果有事情发生,还是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吧!这都是中央的命令,有什么办法?我们要绝对服从!
对于王以哲的观点,很多军官也还是不服的,朱参谋说:“命令要听,但也不能坐着等死!”还有人说:“敌人不来,我们继续呆着。敌人如果来了,我们想走也不容易走,只能对战!”
看到大家纷纷表态,对于“不抵抗”的反对声音很大,王以哲最后说道:“我们见机行事吧!”
最后得出的观点是:敌人不来,第七旅不走。敌人如果来了,炮火还很猛烈,那就根据距离,做一些象征性的抵抗,并规划好一个撤退的路线!
可以这样说,一个“见机行事”包含的内容不少。
总之,在赵镇藩等人看来,还是要抵抗一二,如果日本人势头很猛,那就边打边退!
其实,在日本沈阳的关东军里,也有赵镇藩认识的军官,比如33联队长村田。
9月18日上午,村田来了,要求见王以哲。此时的王以哲去开省里的“水灾会议”,暂时未归,只好有赵参谋长全权接待。
村田当天对赵镇藩说道:最近我们双方的不友好、不信任的事情挺多,但是,我两个相处很好,一旦发生事故,希望不要扩大。
这话说的,让赵镇藩心头一紧,村田要干什么?
赵镇藩义正辞严地说道:“你的意见很好,但是,最好不要发生任何事故!
村田走了,赵镇藩看着村田远去的背影,突然感觉要有大事发生了。
9月18日晚十点二十分左右,突然发生一声巨大爆炸声响。事后得知,原来是柳条湖的铁路被炸,并栽赃到了东北军身上。日本人如此疯狂,为了达到目的,丝毫不顾吃相。
爆炸五分钟后,日军的炮弹就往北大营招呼过来了,而步兵随着坦克的掩护也开始向北大营进攻过来。
赵镇藩等人非常着急,怎么办?请示高一级领导王以哲。
王以哲当日不在军中,接到电话后去找东北军的参谋长荣臻商量。赵镇藩开始安排士兵进入阵地,另一边主动打电话给荣臻参谋长。
荣臻接到电话后,发来了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这样的人受张学良委托主持大局,怎会有好结果?
一年多后,荣臻加入了伪满洲政府,成了中国人最为 讨厌的汉奸。
赵镇藩感觉这和他们曾经计划的完全不一样啊,之前,和王以哲等人商量的是:如果敌人来了,可以“见机行动”,敌人火力过大,也可以开枪阻击,可以有序撤退啊!
赵镇藩挂了电话,和各团商议,是不是听从荣臻参谋长的命令,把枪都收起来?大家认为:都在火线上,已经做不到了。
不久后,赵镇藩再次电话给荣臻,表达无法做到刀枪入库。荣臻坚持说道:“这是命令,出了问题,有你负责!”
赵镇藩问他:“王旅长在不在?”荣臻不耐烦地回答:“已经回去了!”
枪声越来越密集,赵镇藩让人阻击的同时,再次打电话给荣臻,希望能调20旅给予支援。荣臻表示,来不及了,实在不行部队可以向东移动移动。
深夜两点开始,赵镇藩带人开始和日军面对面激战,到深夜三点,赵镇藩率领的战士,当夜伤亡已经达到了二百九十多人。(到后来完全撤离,伤亡达到了三百多人)
赵镇藩命令突围撤出,向“东山嘴子”撤离而去。
一些盲目执行“不抵抗命令”的军官,赵镇藩命令士兵架了出去,免去被俘虏。
在撤离过程中,赵镇藩遇到了第七旅军械官方贵,方贵说道:“旅长让我通知你,将枪搜集都一起后,放到东山嘴子库房内!
赵镇藩直接打断道:“那怎么成呢?敌人还在后方追着呢!”
对于当夜没出现在现场的王以哲,赵镇藩这次完全没有听从命令。
后来,王以哲真诚道歉,认为参谋长赵镇藩当时的举动是对的。
3、不抵抗命令到底是谁下的?东北军为何伤亡好几百人?
不抵抗的总命令到底是谁下的?
通过前面我们知道,因为中日之间气氛比较紧张,蒋介石早早下达了“不抵抗的大原则”,而张学良一样认同这个原则,三令五申告诉大家要耐得住挑衅,荣臻作为东北军的参谋长自然要听领导的。
而军中很大一部分军官,也是服从张学良等人制定的策略的。
9月19日凌晨一点时,张学良再一次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给荣臻等人。
至于9月18日到19日,蒋介石倒是没有下过任何一个“不抵抗”的命令,因为蒋介石当时在去江西的“永绥号”军舰上,在睡觉,他当时没有给予任何指示。
对于东北军为何伤亡三百多人,赵镇藩回忆道,因为上面三令五申传达不抵抗的原则,导致第七旅暮气沉沉,军官都比较消极。当日,王以哲旅长不在军中,三个团长中,赵镇藩兼任一个团长,另一个团长张士贤也不在军中,王铁汉也回了家临时赶回军中。这就导致了指挥不灵,最后狼狈撤退,损失不小。
是的,上面传达了不抵抗的大原则,中层只好放松警惕,想回家回家,想出门出门。整个北大营,因为没有强势人物存在,没有形成统一指挥,这就导致一部分军官继续坚持以前的“不抵抗”原则,一部分军人跟随着赵镇藩和敌人激战了一段时间。
但是,我们要牢记的是,那一夜有人也曾经努力奋斗过,在日本的枪炮下,有340位东北军伤亡。
赵镇藩后来参加了1933年的长城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又参加了武汉会战、长沙会战、中国远征军印缅抗战,官至53军副军长。
在国共内战发生后,赵镇藩于1948年11月在东北投诚起义,解放后,长期担任山西省交通厅厅长。
1967年9月2日,赵镇藩病逝,年65岁。
一个军队,面对侵略者,上级一遍遍告诉下面不要抵抗,甚至让大家“挺着死”,这是何其错误?
事情过去很多年后,赵镇藩对9月18日晚上荣臻的那几句话,依然很是介怀,他表示“无法理喻”!
值此九一八事变91周年纪念日,致敬那些和日军战争过的东北军将士!他们值得被铭记!#九一八事变91周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华真实影像#
参考资料:《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亲历纪》:赵镇藩:日军进攻北大营和我军的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