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姓(为什么说)

前言

妈祖文化”这个概念,最早是在1987年福建省莆田市召开的妈祖千年祭学术研讨会上由上海师范大学的林文金教授首先提出的,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海洋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千年来,妈祖文化与儒释道思想有着错综复杂的交融,与诸多和平外交活动、海上交通贸易都有着密切关联。

一、妈祖的生卒时间

妈祖是历史上曾经真实存在的一位人物,死后逐渐被神化成为民众信仰崇拜的对象。关于妈祖的生卒时间众说纷纭。但是当前学术界普遍比较认同的、约定俗成的版本是妈祖诞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逝世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农历九月初九日,享年二十八岁。

有关妈祖的详细身世背景,由于宋代的妈祖文献没有交代具体的生卒时间,导致后期出现了多种说法。如果分析宋代的资料就会发现,妈祖的生卒时间实际上是没有准确记载的。至于此后出现的说法多是推测或附会而成,但是因为附会的人多了,渐而形成各家公认的统一版本。在元代,关于妈祖生卒时间的信息开始逐渐丰富。张翥的《天妃庙序》云:“是故宋平五季而神始生,去之三百有余岁”,与刘克庄所言的妈祖奋兴于建隆年间基本吻合,可初步确定妈祖诞生于五季宋初年间,时间当在宋建国初年前后。程端学在《灵济庙事迹记》中用简单数言描述了妈祖林默的一生:“神姓林氏,兴化莆田都巡君之季女。

生而神异,能力拯人患难,室居未三十而卒。”室居指女子居家未嫁,文中出现了妈祖不到三十岁而死的信息。

元代的翰林编修、藁城人倪中在《天妃庙记》中写到妈祖“生于宋元祐八年,少而灵异,能知人祸福,乡民以疾苦辄已,室处几三十年而卒。”宋元祐八年即公元1093年,与上文推断的妈祖诞生在960年前后的时间相去甚远,因此可以排除。而所谓妈祖“生于宋元祐八年”谬说的始作俑者大概就是此文。

另外,文中也提到妈祖几近三十岁而卒的信息,而宋代的文献并没有记载妈祖在世的年龄,应当看作元代出现的关于妈祖生卒时间的新内容。至明末,妈祖生卒时间才基本统一为《天妃显圣录》中记载的妈祖诞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飞升于“宋雍熙四年丁亥秋九月重九日”这个版本与目前学界认同的说法一致,或者说目前妈祖生卒日期的说法大多来源于此。被大多数民众所接受和认可,所以最终尘埃落定,逐渐统一了妈祖生卒时间的版本,达成了共识。但总体上能够得出结论:它是依据史料记载发展而来的、比较符合历史情况的、能够令大多数人满意的版本。正如学者朱天顺所言,民间信仰“精确地考证神的诞生和升化的日期,并不重要,因为对信徒起重要作用的是已经约定俗成的神诞日期和升化的年月日。

二、妈祖的诞生地

关于妈祖的诞生地,目前主要争论的焦点有两个地方:一是莆田的湄洲岛,一是湄洲岛对岸的贤良港(即今港里村)。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在文献中妈祖诞生地主要先后出现过两个地方,以致普通人不能轻易做出判断。而且这两处地点就在湄洲岛海峡的两岸,近在咫尺,历史上是否曾共用一个地名还有待考证。

再者,在港里村目前还保留着妈祖传说中“窥井得符”的井眼和妈祖的祖祠,村民间也流传着妈祖诞生在港里村的故事。这些更增加了考证妈祖诞生地的难度。但是通过梳理史料,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线索,有助于断定妈祖的诞生地。林清标在《敕封天后志序》中道出了原因,“前人叙文纪传,未经细考,故多差讹。兹就家乘而详其实,目之曰《志》”。家乘即家谱。

林清标认为前人为妈祖纪传内容有误,于是他根据家谱而进行了修改。林清标所据之家谱已不得而知,但是将可自行修改、缺乏官方背景之家谱作为判断八百多年前妈祖出生地的依据,显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也不够严谨和科学。而且林清标修改妈祖诞生地的动机是否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还有待考察。

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在明代正统九年(1444)所修的《南渚林氏族谱》中是如此记载的,“妃父侨居湄洲屿,为署都巡检日也。妃生屿上,土尽渥丹。兄镇,子孙衍屿上。妃之舍基、祖庙犹存。明洪武初年,诏迁过岸,今新安里贤良港后林是其后也。”《南渚林氏族谱》证明了妈祖是生在湄洲屿上,并且进一步指出贤良港之说产生的根源是明代洪武初年诏令湄洲岛上的居民全部迁回内地,所以妈祖后人将贤良港认定为妈祖的诞生地也就不难理解了。弘治版《兴化府志》中也可以证明此事,由此证明,贤良港的妈祖林氏后裔多是从湄洲岛上迁居而来,所以在贤良港上有妈祖的祖祠也不足为奇了。

而在明代以后,对于妈祖的出生地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争论,原因就在于明代初年湄洲屿居民被诏迁过岸的这段历史被忽视了。蒋维锬认为之所以出现如此的差误,是因为“林清标等人未察及此,故难免产生差错。”所以,通过以上资料的梳理大致上可以得出结论,妈祖的出生地是湄洲岛,当前大多数学者也赞同“妈祖的真实故居应是在湄洲岛”。妈祖诞生地是妈祖文化的地理标志和文化根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学者研究妈祖文化的焦点更应当集中于对妈祖文化历史发展和思想内涵的挖掘和拓展,不应在争辩妈祖的诞生地上耗费太多精力。

所以,通过以上资料的梳理大致上可以得出结论,妈祖的出生地是湄洲岛,当前大多数学者也赞同“妈祖的真实故居应是在湄洲岛”。妈祖诞生地是妈祖文化的地理标志和文化根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学者研究妈祖文化的焦点更应当集中于对妈祖文化历史发展和思想内涵的挖掘和拓展,不应在争辩妈祖的诞生地上耗费太多精力。

三、妈祖的世系

关于妈祖的父亲和世系,同样扑朔迷离。目前学术界对妈祖父亲的姓名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元代出现的姓林名愿;二是《天妃显圣录》出现的姓林名愿,字惟悫;三是《敕封天后志》中林清标考证的姓林名惟悫。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以上三种说法都不正确,但是目前并没有充足的证据将它们推翻。在妈祖信仰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妈祖被莆田的林氏望族“九牧林”纳入谱系,主要原因是妈祖名声和地位的不断抬高有助于提升“九牧林”氏的影响力。

至于妈祖是否真实属于“九牧林”的后代已很难考证,也有学者认为妈祖所在的宋代湄洲林氏最多只是“九牧林”的庶支。但是,这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宗法等级制度下产生的宗族观念和文化心理,即希望自己的家族世系中有杰出伟大人物来光耀门楣。这种心理导致历史上出现一些人修改族谱,将与自己同姓的声名卓著之人纳入谱系中,或是把自己塞入名门望族的族谱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矛盾在于,一方面篡改族谱的行为不值得提倡,另一方面无形中又有引导子孙后人学习效仿、积极上进的态势。应当认为,妈祖被纳入“九牧林”就是这一宗族观念和文化现象的反映。

四、妈祖宫庙

妈祖宫庙是妈祖信俗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物质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妈祖文化在全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广有传承,拥有祭祀宫庙上万座、信众3亿多人”,而且数量仍在持续增长。

历史上最早的妈祖宫庙曾经存在于福建莆田市湄洲岛上,在南宋绍兴年间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有所提及,也是如今湄洲妈祖祖庙的前身。原文曰:“独为女神人壮者尤灵,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

文中提及在湄洲屿所立之庙为最初的妈祖庙,当时仅为“落落数椽”的小庙,但是却成为湄洲妈祖祖庙的最初形态,可称之为世界上所有妈祖宫庙的祖庙,标志妈祖信仰的正式诞生,其重要性和特殊地位不言自明。

此外,在福建省外也有大量分灵的妈祖宫庙,以此可考察出妈祖信俗的传播历史。随着妈祖信仰继续发展,妈祖宫庙沿着海岸线逐渐向北延伸到达浙江,“神之庙始莆,遍闽浙。”浙江比较著名的妈祖宫庙有杭州孩儿巷天妃宫、宁波安庆会馆天后宫、象山东门天后宫等。随后,江苏、上海、山东、天津、北京、辽宁等地在历史上也兴造起大量的妈祖宫庙,在海外,妈祖宫庙分布的国家和地区也有很多,俗话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而有妈祖的地方自然就会有妈祖宫庙的存在。

妈祖宫庙是妈祖信仰传播的载体,有学者用统计学的方法考察妈祖宫庙的地理分布,证明“妈祖信仰的分布与海岸线有密切的关系,并且与易泊船和建港的地区有密切关联。”通过对海内外妈祖宫庙的地理分布分析,不难发现妈祖宫庙作为妈祖信俗的重要建筑载体,它的分布与妈祖信俗的传播几乎是同步发展的,妈祖宫庙的数量反映了妈祖信俗在当地的兴盛程度,而妈祖宫庙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妈祖信俗在历史上的起伏。

五、祭祀仪式

妈祖祭祀仪式是为纪念妈祖而举行的各种祭祀活动和仪式。妈祖祭祀仪式包括庙祭、家祭、舟祭、海祭等形式,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妈祖祭典,“妈祖祭典是指妈祖信仰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不断传承的,从官方角度举办的祭祀妈祖的一种盛大典礼仪式。”2006年,妈祖祭典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伴随着妈祖信仰的不断发展,祭祀妈祖的仪式、规模、内容、等级也在不断地变化。《礼记》规定:“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从妈祖文献可以看出,古代民众视妈祖为神,并且妈祖文献中遍布御灾捍患的事迹,符合官方祭祀的标准和要求。所以自宋代起,妈祖信仰就被纳入国家祭祀体系之中,此后受到历代朝廷的推崇,妈祖祭祀仪式的等级随之逐渐升高。民国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妈祖祭祀仪式受到极大冲击,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几乎消失殆尽。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妈祖祭祀仪式才逐渐恢复。1994年以来创作设计的湄洲祖庙祭典,使妈祖祭典回归到当代的妈祖信俗活动当中。

总结

大陆对妈祖文化的研究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发展。通过对妈祖研究成果的统计可以发现研究成果数量呈递增趋势,这说明研究妈祖的学者越来越多,对妈祖文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妈祖文化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代表,更是当代社会生活亟需的文化道德精神滋养。所以,妈祖文化不仅在历史上经过宋、元、明、清四朝而千年不衰,在新时代也具有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不竭动力。本文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针对妈祖文化的历史背景概念、妈祖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关系、妈祖文化思想来源中的儒释道思想进行研究,最终尝试性地提出了妈祖文化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孝慈观、常变观和人神观,并进行了粗浅地讨论。

在人神观中,本文从宗教学、人类学角度探讨妈祖文化中人与神互动的哲学思想和范式。首先,妈祖文化之所以流传千年,原因包含妈祖信仰符合“神道设教”思想的标准和要求,从而受到历代朝廷极力倡导,其决定力量是妈祖的神德,最终落脚点是人德。其次,妈祖文化中“神德配天”思想是妈祖神德的集中体现,其来源是妈祖之神通和神德,并且最终作用于人德。妈祖的神通众多,而且不断扩大,妈祖的神德随之提升,最终形成“神德配天”思想。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自在观史录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2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