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愿被禁(90后布袋戏演师不甘行业落寞)

布袋人生

“做戏憨,看戏狂”是人们对古典布袋戏演出场景的精辟总结。但台湾目前最年轻的古典布袋戏操偶师郭建甫却很久没有在演出中体味过了。

尽管目前演出的地方不少,学校、商场、博物馆都有,艺术节、庙会等也时有参加,但会被布袋戏吸引驻足的人却不多,停留超过三五分钟的更是少之又少。更有甚者,“演到一半旁边却有人打架斗殴,可说是台上演得精彩、台下打得激烈”。

但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台湾地区登记在册的木偶戏剧团有500多个,每个乡镇至少有2间以上的戏院。布袋戏与歌仔戏(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分庭抗礼,一旦遇上名家演出,更是轰动乡里。当时,凡是神明诞辰、祈神还愿之时,百姓常会集资请布袋戏团演出来酬谢神祇,并以演戏联络各家感情。而百姓家中遇见喜事,如生子弥月、周岁、婚礼、生辰寿诞等,也常常请来布袋戏团助阵。

不过,布袋戏虽在台湾生根发芽已有200多年历史,却它却并非台湾本地产物,而是由漳州、泉州、潮州一带移民带来的。

布袋戏俗称“掌中戏”,是木偶戏的一种,将傀儡放在手掌上搬演。因戏偶小巧而装以小戏笼,与提线木偶大笼相对,故又名之为“小笼”。据传在明朝时,落第秀才梁炳麟(或孙巧仁)在庙中问得一卜,“功名威赫归掌上,荣华富贵在眼前”,受此启发,他借操弄布袋戏偶,编演戏剧暗讽朝廷时政,没想到布袋戏却广受喜爱,扬名各地。

等到道光、咸丰年间,布袋戏从福建传入台湾,由最初的唐山师傅带来走江湖的笼底戏,演变成热闹喧哗的北管戏,铿锵明快的节奏配上跑马、对打、跳花窗、摆阵等特技演出,精彩逗趣地走入了台湾人的日常生活。

正因如此,布袋戏偶的头至今仍以樟木雕刻而成,而除了偶头、手掌与足部外,布袋戏偶的身体躯干与四肢皆由布料制作。郭建甫师从台湾布袋戏名家陈锡煌,而陈锡煌的父亲则是“外江派布袋戏”的开山祖师李天禄。

“我当初只想跟着师傅学习戏偶制作,但因为得知我曾经学习过布袋戏演出,他便不肯再教我如何制作戏偶道具。他老人家只说‘你如果不把演出学好,做出来的东西也肯定不好用’。”

此后多年,郭建甫才领悟出师傅不肯教他制作的原由所在。

郭建甫双手操两偶,通过两个小小的戏偶,将观众带入故事之中

一出好戏

郭建甫从10岁就开始接触布袋戏,到了中学之后,又在课余时间跟着跟着职业戏班跑演出,学习基本功。后来他听说陈锡煌大师在大稻埕偶戏馆教授制作戏偶道具,便慕名前往,哪曾想,师傅却让他先学演出。

“道具的制作是为了辅助台上的演出,只有了解台上的需求才能做出更加实用的道具。”于是,郭建甫只好乖乖地在一旁学习操偶,“平时也会偷看偷学师傅的制作技法,但不能被他发现就是了”。

传统木偶的制作一般都是分工进行的,偶头、衣服、帽子、道具等都有专门的工作室或者艺师负责制作。如陈锡煌这样全方位涉及的并不太多。

偶头为木制,流程包括雕刻粗胚、磨光、糊棉纸、打土底、粉底、开眉、打花面、装发髻。布袋戏的角色与其他戏剧大致相同,分为生、旦、净三大类,并以此衍出花脸、神道、精怪与杂角等小分支。古典布袋戏的人偶面貌大多以种类区分而没有特定人物角色,等到剧团演出时,再根据需要选择戏偶扮演。

“制作戏偶的难度不在于技艺,而在于背后所蕴含的知识过于庞大。舞台上的人物、服装与道具都有形制规则,比如刺绣图案、颜色搭配、典故由来都必须了然于胸。”

1950年到1980年,台湾布袋戏一直在不断演变。最为明显的就是人偶大小的变化。最初的布袋戏人偶尺寸不到一尺(约30厘米),为了让后排的观众看得清,便加大到一尺三(约43厘米)。

戏偶小巧,也就意味着戏台不大。布袋戏发展之初,戏台较为简陋,多是“上有木雕小台阁,下垂蓝布’。后来诞生了四角棚,宽约1至1.5米,上为顶蓬,下是下蓬,有四根龙柱支撑。戏台中间为大厅,是戏偶活动的舞台,大厅中有一层交关屏,用来遮掩艺人之用。19世纪,布袋戏发展出六角棚,又称作“彩楼”。它在舞台左右前方各加一个斜面,用以吸引左右两侧的观众。“彩楼”的结构与雕花参照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有些甚至以金箔装饰,精美无比的同时也造价不菲。有些剧团负担不起“彩楼”的费用,便突发奇想地制作出一种看板式的彩绘戏棚,将装饰图案以平面彩绘的方式制作。至今,该戏棚仍为布袋戏团体演出的主要戏台选择。

布袋戏的操偶师都是以单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以左手操偶为例,只要将食指部分套入偶头,拇指放入布袋戏戏偶右手,另外三指手指放入戏偶左边(左手)之后,即可利用手掌与五指的摇摆或晃动,来控制戏偶做点头、摇头、行走等动作。

看上去入门不难,但由于戏偶没有表情变化,人物的情感抒发只能藉由动作展现,故而操偶师也需要大量地练习。“戏偶看似慢或者小的动作,反而是越难操作的,比如老人走路、旦角婀娜多姿的神态等,都需要慢慢揣摩,至于在台上追、赶、跑、跳、碰等夸张的动作,看似酷炫实则容易学习”。

技艺高超的操偶师,能用戏偶做出诸如写书法等动作。当戏偶增加到一尺三之后,虽仍是单手操作,但细腻度却不够了,只能在剧本编剧上下功夫。

戏偶虽小,道具服装却不马虎

即使在布袋戏的黄金时期,一个剧团能够票房大卖,也与其剧本创作离不开关系。当时,各剧团会高价聘请编剧师傅,俗称排戏先生,又名“排戏仙”帮助创作。而“排戏仙”的故事都是用说的,得有专人把他说的词记下来。早期布袋戏剧本大多是演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历史剧,后又时兴演清宫秘史三百年、火烧红莲寺、少林寺等。渐渐地又从古册戏到仙侠戏,剧情越发光怪陆离、天马行空。

“其实古典布袋戏的演出并没有定本,是以幕表戏的方式呈现,只有大纲内容,细节对白等都要临场发挥。”

演员、舞台、剧本齐备,一出热热闹闹的布袋戏就要开场了。

布袋戏的演出分为前场与后场。前场表演撑技,即由头手、二手(主演、助演)2人操纵戏偶;后场4人,分担文武场。唱腔一般采用漳州调。乐器有月琴、单皮、堂鼓、小锣等。在布袋戏表演中最特殊的是,整场戏的所有的唱白(闽南语)均有主演(也有口白师傅)一人包揽,他要通过戏腔和声线的转换,为舞台上来来去去的所有戏偶配音,不论男女老少,无谓喜怒哀乐。

如今,郭建甫还在坚持古典布袋戏的演出,并以传统剧目为主。“其实大多数现代人‘水土不服’的地方是演出模式和节奏,并非故事本身。以前的演出节奏慢道白多,人们以听戏听故事为主。而现在的人习惯用眼睛看,所以我们增加身段动作的同时,乐器、编排等也要适时做出调整。”

2012年,郭建甫建立了自己的不贰偶剧团,但因为谋生不易,整个剧团常驻员工就他一人,他笑称自己“校长兼撞钟”。只有等到有演出时,他才会召集固定合作的演员、乐师等,并根据不同演出规模安排人员编制。

然而,即使是一场规模不小的古典布袋戏演出,参与人员也不超过10人。而在台湾云林,已经霸占布袋戏江湖“霸主”地位长达30多年的黄氏家族,一出霹雳布袋戏的拍摄就需250人进行配合。

霹雳帝国

云林虎尾,霹雳国际传媒总部所在地。31年前,一个布袋戏江湖在此崛起,31年后,它已经成为一个传奇。

时间拉回到1969年,当时台湾第一个电视公司正式成立,布袋戏也从街头戏院走进了电视屏幕。布袋戏世家黄家的第三代传承人黄俊雄在电视上连载《云州大儒侠史艳文》,万人空巷,在台湾创造了97%的最高收视率,至今无人能破。

后来,因太过火热,布袋戏一度禁播。黄家人转而发行DVD版的布袋戏,但“当时租片市场被代理商垄断“,无利可图的黄家人又一次破釜沉舟。1998年,黄俊雄的儿子黄强华与黄文择自立门户,抛除布袋戏只演传统经典的旧俗,以全新的人物、戏码,加上更酷炫的动画制作霹雳布袋戏,并重新与代理商谈条件。而这,拉开了霹雳帝国对布袋戏江湖长达30年统治的序幕。

霹雳布袋戏采用长篇单元剧的方式进行演出,每集前面皆冠以“霹雳”两字。经过30年的发展,已播出超过2 300余集,塑造了约4 000个角色。多线布局的智谋铺陈、扑朔迷离的剧情发展、一人撑起4 000角色口白的“八音才子”,以及惊天动地的视觉特效,让无数霹雳戏迷为之疯狂痴迷、欲罢不能。

霹雳布袋戏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是整体节目所呈现的电影感。无论是剧本制作、视频剪辑、镜头运用、特效等方面,其制作水平甚至高于一般电视剧。在云林虎尾占地5 000多坪的三个摄影棚中,霹雳严格按照电影分镜头的方式拍摄,还有完整缜密的流程分工——木偶造型、道具制作、美术设计,全都有专人负责。

而核心人物戏偶,就如同一个真实的电影明星,不单拥有独立的造型师与化妆师,甚至拥有专属“武替”,与传统戏偶被装入一只口袋就能闯天下的待遇不可同日而语。

从造型上看,霹雳戏偶的面貌更趋向动漫且加入烤漆工艺,俊美非常。戏偶高度则达到70厘米,操偶方式也变得更加复杂,由早期单人操偶变为两到三个人共同完成。操偶师除了手仍旧放入戏偶内,以食指控制人偶头外,还可用绳子拉动控制眼睛睁眨、用中指扳动嘴唇控制、用内藏机关弯曲手脚等。此外,操偶师的左右手都需要配合相当多的操偶技巧,才可让布袋木偶做转身、沉思、奔跑、跳跃、甚至云手卧鱼等身段的自由操作。而霹雳的操偶师,如严宗裕已经操作男主角素还真超过20年,几乎已经“人偶合一”。

2000年,霹雳投资3亿新台币制作的布袋戏电影《圣石传说》上映,票房超过了同期的《玩具总动员》。虽未盈利,但一流电影拍摄技术与后期特效的引入,将霹雳再次拉升到一个高度。

或许是因缘注定,或许是刻意为之。霹雳集团的两个当家——黄强华与黄文择所身怀之绝技,决定了霹雳帝国不可撼动的江湖地位。

黄强华外号“十车书”,直至今日,在片场与编剧小组开会讨论剧本仍是黄强华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相比较民间野台演出临场发挥的率性,黄强华对于剧本分外谨慎。他所缔造的霹雳江湖,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有传统戏文的内涵,还有诸子百家思想的精华。而在他一力主导之下,霹雳所采用了集体编剧,使得其多线布局与复杂的剧情成为可能,这也正是长达几千集的霹雳剧能够不断吸引观众的秘密所在,而“永远猜不到结局”的故事则让“追坑”20多年的粉丝仍对霹雳保持着浓郁的好奇心。

被外人奉为“八音才子”的黄文择,则靠孤身一身撑起了整个江湖。在古典布袋戏中,使用传统闽南语 ,一人“口白演出”是其独有的文化。黄文泽身为霹雳国际多媒体的副董事长,也是霹雳布袋戏唯一的配音演员。举凡戏中演出的男女老幼,飞禽走兽之角色口白,皆出于黄文择之口,并且千人千音,各有不同。如果说黄强华引导着霹雳江湖中的风起云涌,那么黄文择则靠声音演绎着每一个江湖人士的鲜活人生。

剧集之外,霹雳在市场上的表现也同样气势如虹。

相较难以形成产业化的古典布袋戏,霹雳布袋戏早已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了规模化影剧制作、周边产品持续开发及售卖市场不断拓展的良性发展模式,其经营触角陆续扩及电影、平面出版、游戏、卫星电视、博物馆、主题乐园、主题餐厅、剧场展演等。

2014年,霹雳国际在台湾柜台市场挂牌,总市值约为24亿新台币。而2015年大霹雳(上海)多媒体公司的成立,则彰显了其更大的抱负。近两年,霹雳陆续与斗鱼、bilibili、优酷网等视频网站合作,推出霹雳剧集双语版(闽南语+普通话)付费观影模式,

“我们将不遗余力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现它的渊博厚重。”尽管霹雳已将单纯的布袋戏发展为“偶动漫”,但在黄强华看来,布袋戏将是他一生的事业。

文|墨团子 图|游本冠 郭建甫 大霹雳(上海)多媒体科技有限公司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中华手工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