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树芳(酒为什么好喝)

分享一本有趣的冷门书——《酒颠》。

看这本书,缘起于有位同事闲聊时感叹:“不知酒有什么好喝的?”

回家路上,想起家里有本旧书,当晚便翻读了。想来书海亦同人海,任何深入的相会相知都需要一度“缘起”。

《酒颠》原是明代文人夏树芳编著的,后来陈继儒又有补正,附《酒颠补》,他将中国古代关于酒文化的诗文典故收录汇总,形成了一本专论酒事的书。

我看的是中国书店出版的译注版,有原文,有释义,即使不熟悉文言文,读起来也毫不吃力。虽说冷门,但读这本书至少有三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对我国古代逐渐构筑起来的酒文化有更多了解。

品酒不等于滥酒,有的人一提到酒,就片面地想到奢靡一面。然而再奢靡的物质生活,也无法填满无知空洞的精神世界,反而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能无畏外在物质好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是以普及审美情趣与精神追求为前提的。

至于酒的乐趣,绝不仅仅是一醉方休,它可以是儒雅端方,也可以是恣意豪放,这一切,自然都可以从古代的诗文典故中去寻找。

比如,为什么要喝酒呢?

《酒赞》曾记载:“醇醪之兴,与理不乖。古人既陶,至乐乃开。”酒的兴起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随着生产力发展,人民开始意识到要享受生活了,就创造了令人愉悦的美酒。

《汉书》中曾写道:“百礼之会,非酒不行。”在古代,所有的礼仪和仪式都需要酒。

种放隐居终南山时说:“空山清寂,聊以养和。”他是用酒来涵养平顺之气。

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劝人喝酒说:“古之圣贤,无不能饮,吾子何辞焉?”在他看来,尧舜能喝一千钟酒,孔子能喝一百觚酒,这些杰出人物都有相当的酒量,喝酒自然是向圣人看齐。

如今,大多人喝酒的原因,还是更为符合《天中记》里所言:“酒为欢伯,除忧来乐。”无论高低贵贱、贤愚美丑,都能以酒为乐。

不过,不同的人对待喝酒一事也各有不同。

有人极其讲究,认为“凡醉各有所宜”,于是白天在花间小酌,晚上在雪地畅饮,夏天在高楼饮酒,秋天在湖中泛舟饮酒。

也有人极其随意,酒快喝完了,就把醋也混入酒中一起喝,两人对饮,通宵达旦。

有人喝酒闹笑话,喝醉了和狗儿、猴儿一起跳舞;更有甚者,因喝酒丢了性命,一代墨仙潘古,便是如此令人惋惜,苏东坡曾写诗悼念他:“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

再说第二个好处,是增加脑中小故事的储存量。

爱讲故事的人,总是受欢迎的,小孩子喜欢听,大人也可以听,这些故事,吃饭时当个小笑话讲讲,睡前当个典故说说,总有它的用武之地。

有人说,看一本书,看完就忘了。这本不会,总有那么几个印象深刻的人和故事,会住进你心里。

比如,俊美绝伦的嵇康,醉倒傀俄,如玉山之将倾,其临风英姿恍如就在眼前;任性不羁的阮籍,为了三百石酒,请任步兵校尉,其纵酒佯狂之姿,如《酒狂》一曲盈盈在耳。

醉酒旷工的皇甫亮,向皇帝解释了最美的理由:“一日雨,一日醉,一日病酒。”

还有一个叫王昕的人,曾这样解释酒后姿态:黍子成熟时果实下坠,麦子成熟时麦穗挺直,而酒是黍子和麦子酿的,所以喝酒后容易摇摇晃晃。

这些有趣的小故事,将古人清雅灵动的生活片段,清晰地展示在我们眼前,“悠悠迷所留,酒中有真味”的快乐,即可而至。

这本书还有第三个好处,便是获知古代诗词的来源出处。

古代文人在写诗词文赋时,一般不肯直言自己的观点看法,而是找一个典故进行引用,倘若有“饱学之士”知道辞藻来源,便可探究诗中之意,此时只需会心一笑,无需一语道破,作者也如同觅得知音。

回忆读书时,课本中的诗词大意总是背诵即可,哪里还去探究作者背景、典故深意。现在想来,这样的学习方法是要不得的。最近读苏东坡,感触更深,他的词措辞精炼,用典颇多,若不去了解典故,便觉得深涩难懂,或是望文生义,一知半解。

我们都知道,古代诗人无不爱酒。白居易二千八百首,关于酒的就有九百来首;李白号称“醉圣”,他的粉头杜甫直接把他写进《饮中八仙歌》里。

不难想到,这些名士的诗歌里,绝不会少了饮酒的典故。

比如:李白在《月下独酌》第二首里写道“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则是用了《三国志》里“谓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的典故,而书中用此典故的还不止一人。

又比如:《月下独酌》第三首里写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则是用了《晋书·毕卓传》里“一手持鳌蟹,一手举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的典故,而书中收录的第一个小故事便是“持鳌拍浮”。

其实,无论是否爱酒,这本书都值得闲暇一读,了解古代文化故事,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文化情怀。毕竟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从来不缺少多彩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语陌读书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2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