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高人预言未来圣人(老僧为毛主席留下两个预言)
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谁能想到一个老僧的预言,竟然看透了毛主席的结局?
毛主席一生挚友颇多,在改变中国的道路上,他也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并谱写了一段段传奇佳话。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实早在1917年的时候,湖南一位老僧,就曾预言了毛主席未来的伟大事业。
不光如此,他还预测了毛主席和同行人今后的命运走向。这位老僧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毛主席一行人又经历了怎样刻骨铭心的故事?
预言:一语中的
1917年,毛主席和好友萧子升开启了一个徒步旅游计划。他们从长沙出发,打算一路走到沅江,看看沿途的风土人情。在经过宁乡县的过程中,毛主席偶然间发现了一座古寺。两人在饥渴难耐之下,决定去寺庙里讨口水喝。
方丈在见到两人后,感觉对方气宇非凡,一定是大福之人,于是细心将他们接待。在饮完茶以后,毛主席和萧子升在寺庙里小坐片刻,便和方丈玩起了猜名游戏。
只见毛主席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姓氏,萧子升也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姓氏。然后交由方丈猜测,看看谁姓毛,谁姓萧。没想到,方丈一眼就识别出了两人的姓氏。看到这种情况后,毛主席好奇的问道:“方丈究竟是如何看出我俩姓甚名谁的?”
只见方丈缓缓说道:“这个毛字,占了整整3格,文笔彰显潇洒大气,一看就是出自一位身材高大的人之手,那绝对是阁下无疑了。至于这个萧字,只占了一小格,文笔清秀,所以老衲推测是出自旁边那位小友之手”。
毛主席在听完方丈的描述后,不由拍手称赞,表示方丈的思维真是敏锐过人。在寺庙中休息结束以后,毛主席和萧子升便打算启程继续出发了。没想到,这时候方丈追了出来,并送给了毛主席和萧子升二人两句话。
方丈对毛主席说:“国之运数,就掌握在你手中了,佛教的命运亦是如此”。说完这句话以后,方丈又转头对萧子升说道:“阁下要不今后就留在寺内,这样才能长住久安下去。否则的话,接下来恐怕难留此国”。
萧子升在听完方丈的讲述以后,自然是不可能同意的。毕竟自己年纪轻轻,一身才学,怎么能剃度出家呢?所以还没等方丈多言,萧子升便拒绝了方丈的提议,并继续跟毛主席上路了。
然而,从后面的结果来看,方丈的这两个预言似乎都实现了。中国的命运确实改变了,萧子升也客死他乡。这也不禁让人们怀疑,这位方丈是不是神人?话说在他们离开寺庙以后,又经历了哪些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呢?
开眼看世界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可以从毛主席和萧子升二人的相识开始说起。1910年,17岁的毛主席离开家乡韶山,来到湘乡县东台山下的东山小学读书。毛主席发现,这所学校除了教授四书五经以外,还会教授生物、地理、科学等科目,这让毛主席大开眼界。
毕竟在整个清末民初期间,大部分老百姓都接触不到这些科学知识。大家都被三纲五常所奴役,脑子里的思维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毛主席一接触这些知识以后,立马就觉得这个世界宽又阔。只有开眼看世界,才能领略这锦绣乾坤。
在东山小学读书的时候,毛主席还认识了一位名叫萧三的同学。据说这个萧三家里有个书房,是一位典型的富二代,而且萧三从来都不嫌弃毛主席出身农家。所以一来二去,两人便建立了亲密的道友关系。而萧三也成为了第一个给毛主席写传记的人,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离开湘乡县以后,毛主席来到省城长沙。在这里兜兜转转半年以后,毛主席入学了湖南第一师范。在这所学校,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个挚友,萧子升,也就是萧三的哥哥。
根据萧子升的回忆,青年时期的毛主席,经常穿着一件长袍,手里拿着一本书,基本上手不释卷。每次下课以后,毛主席都会邀请朋友去后山读书。大家一起天南海北的畅谈,时而讨论国际政治,时而讨论人生理想,好不快哉。
而且每次熄灯以后,毛主席依旧精力旺盛。他会在自己的凉席上,自备灯盏,然而挑灯夜读,只为汲取最新颖的知识。而且毛主席在年轻时候,就从来不讲废话,从来不跟他人闲聊,一门心思钻研自己的人生大计,这也为他今后的崛起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满腔热血的有志青年
1917年的夏天,毛主席和萧子升二人,计划开展一个穷游活动。他们打算走遍整个湖南,看看各个阶级的人民群众都生活的怎么样。一路上他们都在考察和记录着,如果没钱了,那就靠给别人写对联谋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路途上,有一位70岁的刘翰林,看到他们是一对才华横溢的有志青年,于是便主动资助了40枚铜币,以此来缓解他们的饥饿之苦。可以说,毛主席和萧子升二人,就是靠着这路途上的“百家饭”,来度过一场场难关的。
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他俩一共走了将近一个月,途径宁乡、益阳、安华、沅江等县,前前后后一共走了900里路。开头写到的那座寺庙,就是在这路途中碰到的。
走完整个穷游之旅以后,毛主席了解了湖南老百姓的生存现状,以及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这也应证了那句老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同年冬天,杨昌济的三个名徒,毛主席、萧子升和蔡和森,在湘江边搞了一个小团队,名曰“湘江三友”。他们只谈国事政事,不谈儿女情长,把一言一行都规范到圣人境界。
第二年,他们在学校里组织了新民学会。萧子升作为话事人,带领同学们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的辩论赛。可以说,那时候的他们,怀着满腔的热血和激情,立志要让中国变成一个富足而强盛的国家。只不过,这个组织还没持续多久,他们就毕业了。
分道扬镳,殊途同归
几人分道扬镳以后,毛主席跟随杨昌济老师去了北京。在这里,他才意识到什么叫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北京城里的名人大佬,给了毛主席带来了无数的启发。尤其是李大钊先生,更是将马克思主义介绍给了毛主席。
靠着这些精粹的理论,毛主席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再一次得到了刷新。也正是在这时候,毛主席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拥护者。并依据此理论,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治国韬略。
和毛主席不同的是,萧子升在毕业以后,去往了西方国家进修。在法国留学期间,萧子升首次接触到无政府主义的概念,并为之深深折服。自那以后,他便一直把这套理论挂在嘴边,希望用一种另类方式来拯救中国。
然而,在1924年萧子升回国的时候,他却站在了和毛主席对立的阵营。萧子升受到国民党部分元老的邀请,进入国府任职,在里面当了几十年的高官。
在萧子升看来,虽然他和毛主席的道路不一样,但最终目的却是一样的,那就是给中国换一番新天地。正所谓殊途同归,说的大概就是萧子升了。
当然了,虽然萧子升一直在国府任职,但在此期间他也做了一些帮助毛主席的事情。比如杨开慧当年被抓的时候,萧子升就展开过营救行动。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他也算是为之努力过。可以说,在情感牵绊这方面,萧子升始终没有忘记过当年的湘江回忆。
只不过,时光荏苒,物是人非,如今二人已经形同陌路。到了1949年国民党战败的时候,萧子升只能随着国府迁往台湾。随后萧子升又被派到了乌拉圭,在那里过起了养老的生活。直到1976年萧子升在乌拉圭去世,他都没有再回到祖国一次。
这倒也应证了当年方丈的那句预言:“如果不留寺庙,那就只能漂泊海外,连个叶落归根的机会都没有”。而萧子升的死,也成为了毛主席一生的遗憾。
遥想当年,“湘江三友”在江边意气风发,诉说自己对未来的展望。如今却只剩下毛主席一人,在为新中国的未来而奋斗。这里面的辛酸苦楚,我想只有毛主席一人才懂得。
总之,当年方丈的那些预言基本上都应验了。萧子升确实客死他乡,中国的命运也确实在毛主席手里得到了改变。当然了,佛教的命运,也相应得到了改变。
比如当时就有人提议取消宗教这类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毛主席表示反对。在毛主席看来,宗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比如寺庙里面的建筑、书法和经文等,都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瑰宝。所以像这些东西,就应该好好保护,尽可能的还原其最真实的价值。
为此,毛主席还特意授权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世界宗教研究所,并实施了宗教自由的政策。可以说,在宗教这块领域,如果没有毛主席的保护,这些历史瑰宝估计也很难延续下去吧。
写在最后:
在此也不得不感叹毛主席的深谋远虑,以及当年那位方丈的妙口金言。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当真有划时代奇遇的话,当年的那场寺庙之旅,绝对榜上有名!
通过毛主席和萧子升的事迹不难发现,纵使某些际遇已经注定,但最终的结果还是要靠自己的坚持和立场去完善它,毛主席的成功更多是来源于他锲而不舍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时代信仰,又岂是“预言”二字可以概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