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敢当(泰山石敢当)
大家好,我是自说自话的考拉,今天我们聊,泰山石敢当。
民间信仰:泰山石敢当
大家可能都见过这样的石碑,上面刻着“泰山石敢当”或者“石敢当”的字样,有的还有狮头、虎头等浮雕。它们通常立在街巷、桥道、房屋等地方,特别是丁字路口等风水冲处。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泰山石敢当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民间信仰,它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既有鲜明的地域性,又有广泛的民族性,它源于泰山,逐渐扩散到中国各地(包括我国的台湾省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是一尊在亚洲文化地区广为民众敬仰的“保护神”。
那么,泰山石敢当到底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它又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寻泰山石敢当背后的故事吧。
灵石崇拜
要说到泰山石敢当的起源,我们就要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界充满了敬畏和想象,他们认为天地万物都有灵性和神力,特别是一些形态奇特、颜色鲜艳、质地坚硬、能发光或发声的石头,被视为神灵或者神器。人们会把这些灵石供奉起来,祈求它们能够保佑平安、驱除邪气、消灾解厄。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灵石崇拜是一种普遍而深刻的现象。从《诗经》中“玉出昆冈”的诗句,《楚辞》中“玉京之台”的描写,《山海经》中“玉山之上”的传说,《庄子》中“太山之魂”的寓言,《列子》中“太华之精”的故事,《淮南子》中“太岳之精”的论述,《西游记》中“五行山”、“芭蕉洞”、“金光洞”等等场景,《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设定,《聊斋志异》中“玉女”的形象,《封神演义》中“磐石”的角色,都反映了灵石崇拜的思想。另外,一些神话人物,如女娲、伏羲、神农、夸父、后羿、嫦娥、姜子牙、孙悟空等,也都和灵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灵石崇拜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中,也体现在宗教信仰中。在道教中,有“三清”、“四御”、“五帝”、“六丁六甲”、“七星”、“八仙”、“九天玄女”等神灵,都有各自的灵石作为法宝或者象征。在佛教中,有“如来佛”、“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佛陀菩萨,都有各自的灵石作为法器或者标志。在民间信仰中,有“泰山神”、“东岳大帝”、“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等神明,都有各自的灵石作为神位或者神迹。
可以说,灵石崇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人们的思想、生活、艺术、宗教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石敢当的萌芽
那么,泰山石敢当是怎样从灵石崇拜中诞生出来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史书中最早记载石敢当的一段文字说起。这段文字出自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原文是这样的:“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这是一首用来赞美汉武帝刘彻的诗歌,其中“师猛虎”指的是汉武帝的军队,“龙未央”指的是汉武帝的皇宫未央宫。那么,“石敢当”又是什么呢?
关于“石敢当”的解释,历代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石敢当”是一种兵器,类似于盾牌或者斧头;有人认为,“石敢当”是一种战略,类似于以逸待劳或者以静制动;有人认为,“石敢当”是一种气势,类似于勇往直前或者无所畏惧;还有人认为,“石敢当”是一种灵物,类似于护身符或者镇邪物。不过,在这些说法中,最为流行和可信的还是最后一种。
根据这种说法,“石敢当”就是指一种具有灵性和神力的石头,能够抵挡一切邪恶和危险。汉武帝曾经登上过泰山,并且从泰山带回了四块灵石,分别放在未央宫的四个角落,以此来镇压宫殿周围的邪气和不祥。
这四块灵石就就是“石敢当”。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人们会在石敢当前加上“泰山”的原因,因为他们认为泰山的石头有着特殊的灵性和神力,能够保佑国家和家庭。
这就是石敢当的萌芽阶段,它是从灵石崇拜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特殊的信仰形式,它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随着汉武帝的泰山封禅而广为人知。
石敢当的变异
从西汉到唐代,石敢当的信仰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它主要还是作为一种灵石,用来镇压邪气和不祥。但是到了唐代后期,石敢当的信仰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石敢当的功能开始多样化,除了镇压邪气和不祥之外,还增加了治病、门神、辟邪、防风等功能;二是石敢当的形式开始多样化,除了简单的石头之外,还出现了刻有人像、动物、图案等的石碑或者石像。
这些变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间信仰的影响。在唐代后期,民间信仰开始兴盛起来,一些民间神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开始与石敢当信仰相结合,使得石敢当信仰更加丰富和多彩。
例如,有一些民间故事说,石敢当是泰山神的部下神将,以勇猛闻名,可以捉拿恶鬼;有一些民间故事说,石敢当是泰山脚下住着的一名好汉大夫,能够除鬼捉妖;还有一些民间故事说,石敢当是姜太公辅佐周武王克殷后,在泰山封神时被封为泰山之神。这些民间故事都把石敢当人格化了,使得它不仅有灵性和神力,还有智慧和情感。
这就是石敢当的变异阶段,它是在民间信仰的影响下发生的一种信仰形式的转变,它从唐代后期开始出现,并延续到明清时期。
石敢当的兴盛
从明清到民国年间,是石敢当信仰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石敢当信仰已经从埋石镇宅演变成立石于桥头要冲或者砌于房屋墙壁,并且从“石敢当”发展到“泰山石敢当”。它既有鲜明的地域性,又有广泛的民族性。它源于泰山,逐渐扩散到中国各地(包括台湾省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它成为一尊在亚洲文化地区广为民众敬仰的“保护神”。
这个时期,石敢当信仰的功能和形式也达到了最为丰富和多样的程度。它的功能不仅有镇压邪气和不祥,还有治病、门神、辟邪、防风等;它的形式不仅有简单的石头,还有刻有人像、动物、图案等的石碑或者石像,甚至还有木牌、手绘、写字等。它的样式和风格也随着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在山东泰山地区,石敢当多为石碑或者石像,上刻“泰山石敢当”或者“石敢当”字样,有的还有狮头、虎头等浮雕;在四川农村,石敢当多为兽头形状,上刻“吞口”字样;在贵州侗族地区,石敢当多为木牌,上书“泰山石敢当”字样;在日本鹿儿岛县,石敢当多为小型的石人,上刻“石敢当”或者“せっかんとう”字样;在中国台湾澎湖地区,石敢当多为太极八卦形状,上刻“喃嘸阿弥陀佛”字样。
这就是石敢当的兴盛阶段,它是在历史和文化的长河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种信仰形式的高峰,它从明清时期开始出现,并延续到民国时期。
结尾
泰山石敢当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民间信仰,它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既有鲜明的地域性,又有广泛的民族性,它源于泰山,逐渐扩散到中国各地(包括台湾省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是一尊在亚洲文化地区广为民众敬仰的“保护神”。
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想象,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和寄托。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闪亮而珍贵的明珠。
好了,今天的视频就到这里。
如果你喜欢这个话题,请给我们点赞、评论、分享。如果你想了解有趣的历史人文知识,请关注我们的频道。我是自说自话的考拉,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