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打一肖(品读)
《大明王朝1566》堪称一部神作,它对于中国历史的规律和必然性的理解极其深邃,将根植于国人心中几千年的思想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部剧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嘉靖皇帝的统治之术,更多人记住的是他用“江水清,河水浊”来比喻忠奸需要共存,我却对于他“不敢为天下先”的哲学感触颇深。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中的这句话缘何能够成为嘉靖皇帝训诫臣子的格言?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释义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
夫唯大,故似不肖: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
一曰慈:第一件叫做慈爱;
二曰俭:第二件叫做俭啬;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慈故能勇: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
俭故能广: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理解与思考
正所谓“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被众人奉为金科玉律的未必是真理,早已深入人心的思想未必是正确的。
勇敢、慷慨、敢为人先这三种品质已经成为了炎黄子孙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慈柔、俭啬、甘为人后却常常成为人们的笑柄。但是在老聃看来,后三者是前三者的前提,只有先学会慈柔才能在必要的时候勇敢,只有先学会俭啬才能在必要的时候慷慨,只有先甘为人后才能够在必要的时候敢为人先。如果舍弃慈、俭、后,追求勇、广、先,无异于无源之水。
我们愿意尝试跳得更高的根源并非是因为我们相信可以越来越高,而是因为确定万有引力可以让我们安稳落地。试想,如果在一个失去万有引力的地方,你还会愿意尝试跳跃吗?
同样,我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勇敢、慷慨、敢为人先的品质,是因为我们愿意接受无论如何勇敢也战胜不了的困难,愿意接受因为对他人的倾囊相助而造成的自身财富的减少,愿意接受在奋勇争先的过程中因竞争失败而导致的居于人后。试想,假如你不能够接受这些潜在的后果,你会选择无动于衷还是奋不顾身呢?
所以,只有乐于与人为善的慈柔,安于身无分文的俭啬,甘于默默无闻的为人后,才能够不怕失败、不计得失地去勇敢、慷慨、为人先。
庄子云:“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为人的德性要取决于环境,片面追求以勇敢、慷慨、敢为人先为代表的“美德”往往会丧失自我生存的价值。我们不应急于求成地迷失在内卷日趋严重的社会竞争之中,要首先陶冶心性,培养淡泊宁静的品格,不因成功而沾沾自喜,不因失败而郁郁终生。然而,很大一部分人尚未拥有恬静超然的态度便卷入了竞争之中,很少一部分人通过竞争成功了,可更大一部分人只是别人的垫脚石,非但没有得到预期的收获,反而因为无法接受别人比自己好而陷入痛苦之中。
有的人久居高位,一旦离任便郁郁寡欢,习惯了颐指气使,无法接受无人问津;有的人一帆风顺,一旦遭遇挫折便痛哭流涕,习惯了意气风发,无法接受功亏一篑。假如这些人能够像老聃所说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就不会因巨大的落差而悲哀。
关注我,与你分享《道德经》,用老聃哲学看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