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大师(人圆即佛成)
人圆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弥勒应迹·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开幕式时间:2020年11月27日下午3点18分
展览地址:浙江佛学院(知行楼)
文\怡藏
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雪窦山,被誉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也就是宋、明朝时的“五山十刹”中之一的五山。五大名山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和弥勒菩萨。
雪窦山中有雪窦资圣禅寺,创于晋、兴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北宋仁宗皇帝曾梦游雪窦山,雪窦遂成“应梦名山”,名气不胫而走。
大自然亿万年的演化嬗变,给予雪窦山幽深的丹霞地貌,号称“四明第一山”,千年以前东坡居士曾在此赏月。数百年间,山林中高僧大德辈出,明觉重显、知觉延寿、道荣觉印、无准师范、雪窦常通、大歇仲谦、野翁炳同、无印大证、石奇通云等禅师都曾在此驻锡,修行证果,弘法利生。
唐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时,禅宗南岳五世常通禅师,将寺辟为禅宗丛林。五代之后,禅宗兴起,后梁高僧契此和尚,修养高深莫测,常常一口布袋不离身,时人称之为“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在此常年说法,坐化之前自作禅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被尊为弥勒菩萨的应迹真身,故雪窦山成为弥勒菩萨的应迹圣地和根本道场。
20世纪30年代,一代大德太虚大师出任雪窦寺方丈,主张“饶益有情”,战争时期坚定支持抗日,提出“抗战即是爱国”的口号,积极宣传“佛教与护国”的必然联系,鼓励佛家弟子保家卫国。太虚大师重视佛教修行与入世之间的化育,大力推行佛教改革,对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影响深远。
太虚大师积极倡导“人生佛教”,其四句偈写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即佛成,是名真现实”,简单明了的偈文,开示做人到成佛之间的根本所在,吾辈世间之凡夫,做人就要恪守做人的根本,若连人格都不能自行圆满,又何谈成佛?
绘画是画家人生修行的基本方式,笔墨纵横乃搭建生命浮屠的砖瓦。蔡元培先生曾强调绘画的教化功能。于此而言,绘画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笔墨游戏,很大程度上作为画家的精神寄托存在和产生。
今众画界同仁齐聚雪窦山,写生采风,并呈佳作办展,主要兼及两个目的,一是提升个人绘画的内蕴价值,二是探寻殊胜的雅集意义。在雪窦山雅集中,个人取向和集体无意识之间,借助写生与合作的方式进行艺术表达,在绘画图像上取得包括审美在内的意识形态上的趋同,共同在绘画史上留下心象的历史考量。
一瓣心香可以供佛,一卷素纸亦可以映心,《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时间的组合为“世”,空间的组合为“界”,以佛眼观世界,整个宇宙不过是巨大的全息投影。而吾辈的画笔,正在于表现这幻象的真现实。
佛经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个弹指为一罗预,二十个罗预为一须臾,三十个须臾为一昼夜。昼夜之间,生命飞逝,轮回之中,人身难得。吾辈有情众生,当惜时间,当多精进,毋论做人与作画,皆努力成就。
雪窦雅集作为吾辈完善自身终极人格理想过程中的遣兴方式,是画者文化生活的外溢,亦是致敬历代大德、完成自身修行的真现实体验。在此感谢北京虚白文化、山东邦和文化、张家港大千文化、苏州原创读行学堂、宁波溪口剡溪画院及杭州众匠文化的组织与策划,感谢出品人张爱勇先生、杜其烨女士、汤建东先生。预祝画展圆满成功,并祝大众六时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