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由来简介(今日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

正所谓“一百零五,上坟添土”,这句话说的是冬至后第105天为寒食节,此时需要上坟扫墓。这让很多人好奇,祭祖扫墓不是清明节吗?和寒食节有什么联系?两者又有什么区别?

01、寒食节、清明节的区别

当今社会中,寒食节和清明已合二为一,而清明的习俗囊括了寒食节的各种习俗,其实它们之间是相似而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节日。


相传,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避免被迫害,进而带着一帮心腹流亡卫国、齐国,又辗转来到曹国、宋国等,可以说受尽了屈辱和折磨,也饱受饥饿,甚至差点累到丧命。

极少数跟随他的臣子中,一个谋士介子推为了让他饱腹,不惜将自己的大腿肉割下,烧成肉汤给他吃,这让重耳十分感动,他发誓做了国君后不能亏待他。

后来,重耳在秦国扶持下当了国君,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晋文公对那些有功之臣一一封赏,唯独将介子推忘在脑后,后经人提醒才想起来,并派人请他出来做官。

介子推不肯,转头带着母亲来到深山隐居。晋文公只能亲自邀请他出山,但介子推仍然不肯出来。

重耳下令烧山,逼迫介子推出来,但大火烧了2天后仍不见其踪影。大火熄灭后,重耳才发现介子推母子抱着大树而死。

重耳见状痛心不已,他下令将此山改名为介山,并要求这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以纪念他,因而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之一。

次年,晋文公率大臣祭拜介子推时,发现被烧焦的柳树死而复生,他便将此树赐为“清明柳”,且将寒食节次日定为“清明节”。

可见,寒食节和清明节由来是相近的,不过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说法,我们再往下看。

寒食节古称“禁烟节”、“百五节”,是远古时期“改火”旧习。每当初春之时,天气比较干燥,人们保存的火种极易引发火灾,且春雷也会造成山火。

为此,远古人会在此时巨星活动,将上一年留存的火种熄灭,称为“禁火”,再重新钻木取火,作为新一年的起点,称为“改火”,此时会举办隆重祭祀仪式,后来形成“禁火节”,禁火期间人们要备上冷食度日,因而又得名为“寒食节”。

寒食节前后持续2000余年,被认为是民间第一大祭日,其发源地是山西,为冬至日后的第105天。

清明除了是祭祖扫墓的季节,也是踏青、游玩的节日,而它除了是祭祀节日外也是24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代表着阳气兴旺、万物生发的意思。

可见,寒食节和清明节尽管相近,但概念不同,寒食文化更强调忠孝、诚信,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核心,清明节更倾向于注重家庭孝养。

02、寒食节习俗要牢记

1、冷食

在寒食节这天是不能生火的,此时大家要提前准备好熟食、冷食,如凉粉、寒食面、寒食粥、凉糕、艾团、青精饭、枣饼、春茶、春酒等。

2、拜祖

寒食节祭祖,在南北朝前一直被视为“野祭”,不过到了唐代时,寒食被设立为扫墓日,就此皇家、民间都会在这天扫墓祭祖、烧纸,后来更是和清明祭祖形成同等概念。


3、插柳

寒食节前后柳树已迎来了发芽,因此大家也会在这天出门折柳、玩弄,希望能够辟邪带来好运。

此外,人们也会在这天踏青游玩,四处观赏风景,感受着春天的气息,让心情变得更美丽。

4、荡秋千

传闻,古人在寒食节这天会举行荡秋千活动,为的是让介子推灵魂跟着秋千一起上天。不过后来,秋千成为宫廷女子最喜欢的游乐项目,并传到民间,成为一种民俗。

5、净肠

寒食节之时野菜已遍布漫山遍野,此时人们也会去野外采摘野菜,增强体质调节情绪。采摘的野菜带回家后,也会进行烹饪,以“净肠”养肝。


03、3忌讳不能忘

1、禁火

在寒食节这天是不能生火的,部分地区更是3天不能烧火,以追思先贤。

2、不买鞋

寒食、清明节忌讳“买鞋”,不然有将“邪气”买回家之意,显然是不吉利的象征。

3、慎食青团

对于那些肠胃不好的人,特别是老幼人群,尽量不吃或少吃青团,毕竟青团难以消化,大家也要注意别和刺激性东西同食。

如今寒食节尽管已不被人提及,但它已和清明合二为一,成为缅怀故人的节日,大家咋看?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惠农圈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1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