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过(牛过同事)
唐宪宗和重臣李绛是相爱相杀的关系。
宪宗是唐朝中期头脑比较清醒、也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尽管李绛老是反对他,让他心里不痛快,但他在大政方针上还是能够听得进李绛的意见的,特别是在他心心念念削平藩镇这件大事上。
为了借助李绛的智慧,宪宗任命李绛担任宰相,进入核心决策层。
官职变了,地位变了,李绛的性格却没有丝毫改变。他斗争的对手从宦官变成了同为宰相的李吉甫,最后甚至上升到宪宗,至少宪宗本人本人这么认为。
李吉甫和李绛都来自河北李氏大族,不过在李绛之前拜相。没有李绛的时候,朝堂政务基本上是李吉甫一个人说了算。
随着李绛入相,李吉甫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和李吉甫经常当着宪宗的面死磕,成了李绛每天上班工作的主要内容。
每次两人同时上殿奏事时,精明的李吉甫总是“逢迎上意”,顺着宪宗的口气说话,这是当官当成了“官油子”,懂得为官之道;而耿直的李绛则是该反对的反对,该驳斥的驳斥,不止一次把李吉甫搞得面红耳赤、下不来台。
一天,宪宗在朝堂上和宰相们讨论政事。李吉甫赶紧大吹特吹了一番天下形势大好,然后不失时机地说:如今天下太平,陛下应该及时享受帝王之乐。
李绛当场冷笑几声说道:这实在是胡言乱语!
李吉甫的资格比李绛老,哪里受得了李绛的这份冲撞。
可是李绛有长篇大论在等着他呢:眼下还有50多个州都是朝廷政令推行不到的地方,这是内忧;
吐蕃人的势力正在逼近,这是外患;
各地水旱灾害不断,朝廷大小仓库空虚,这是国家多灾、民生多艰。
李大人哪里看出来了天下太平?皇上哪里就到了及时行乐的时候呢?
李吉甫被李绛呛得满脸通红,却也只好闷头不语、不好发作。 因为李绛说的是实情。
更让李吉甫难受的是,宪宗竟然跟着肯定李绛:“贤卿所言,正合朕意。”
第一局,二李之争,李绛完胜李吉甫。
宪宗也想学先祖太宗皇帝虚心纳谏,就对李吉甫和李绛说:朕有错误的话,你们应当坚持自己的意见,对朕提出警告,不要担心触怒朕而不敢说话。
李吉甫赶紧抢先说道:做臣子的,不应该勉强君王接受自己的意见,要尽量做到皇上开心臣子安心才好!
李绛立刻把他顶了回去:身为人臣,应该犯颜直谏,指出君王执政的得失。如果闭口不言,使君王蒙受恶名,哪里算是什么忠臣!
李吉甫没有猜中宪宗的意图,拍马屁拍在马蹄上,只听宪宗再次夸赞说:李绛说得对。
一番君臣问对下来,李吉甫已经连丢两分,把他急得满头是汗。
第二局,李绛再胜李吉甫,二比零领先。
接下来李吉甫不等宪宗提问,而是主动出击,转移话题说:自古以来,赏和罚是天子手中的两大权柄,不可偏废。陛下即位以来,对臣民的恩德已经非常深厚,但是缺少严刑峻法,以致朝廷内外的官员松懈怠惰。希望陛下采取严厉的措施,使他们重新振作。
宪宗转过头问李绛: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绛说:做君王的,为什么不学习汉朝的文帝和景帝施行仁政,却要追随秦始皇父子推行暴政呢?
宪宗高兴地只说了一个字:然!翻译过来就是三个字:“太对了。”
三个回合,李绛连得三分,李吉甫连败三场,得了三个大鸭蛋。
那天退出朝堂、回到中书省后,李吉甫失魂落魄、瘫软在床,不停地长吁短叹,一副大难将至的模样,几乎不能办公。
宪宗没有忘记自己的千秋大业:平定藩镇,统一大唐。
和起初冲动不同,宪宗也学得精明了,完全推行了李绛的战略思想,对各地藩镇采取先易后难、招抚为主、军事为辅的策略,经过十来年的打打谈谈,基本上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四分五裂的王朝重新归于一统,宪宗之前多任皇帝的梦想在他手里实现了。
宪宗的年号叫“元和”,他统治时期因此被称作“元和中兴”。这块大大的勋章,必须有李绛的一大半。
但是随着天下平定,李绛的麻烦也来了。因为他太聪明、太能干了,让宪宗感到了莫大的压力。作为臣子,如果什么事都料事如神,抢了皇帝的风头,那么皇帝威信何在、脸面何存?
03-01
在一次朝堂会议上,宪宗先是跟几个宰相闲聊了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接着突然话锋一转:你们要替朕爱惜官爵,不要把官职随便授予自己的亲戚朋友。
李绛听出了宪宗话里有话,辩解道:“如果我和一个人非亲非故,对他毫无了解,怎么知道他有没有才干?您说是不是?
朝廷用人,关键要看他的才干是不是和官职相称。如果为了避嫌而舍弃人才,那叫明哲保身,不叫大公无私。您说是不是?
就算录用的人不称职,自然会有朝廷的法规来考核监督,谁能逃得过呢?您说是不是?
宪宗讲道理是讲不过李绛的,只好强作笑颜:对,贤卿说得有道理。
但是,宪宗对李绛的隔阂已经生成。
03-02
又是一天,宪宗突然用一种漫不经心的口吻对李绛说:最近有人说外面盛行结党之风,是怎么回事?
李绛是宰相,皇帝这样问话,明显有责问的意思。从几个月前暗示李绛搞裙带关系,到现在直接指责李绛结党营私,这足以说明,宪宗已经没有了对李绛的信任。
李绛明白了宪宗的意思,直言不讳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君子本来就要跟君子合作,难道一定要跟小人合作,才叫不结党吗?
宪宗要的是李绛辩解、说明、认错、服输,这样反问的语气很伤他的自尊。
此后,李绛以双脚生病这样蹩脚的借口多次打报告辞职。宪宗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把他降职为吏部尚书,从政坛上淡出。
国事安定后,宪宗已经不需要李绛这样精明干练的臣子。
03-03
表面上看,李绛的命运,是因为和宪宗这个成就伟业的青年天子的智慧之争,其实是相权和君权的冲突。
相权多一点,是君权让渡出来的,君权必然少一点。非常时期,皇帝要靠臣子办事,可以容忍;和平年代,像宪宗这样的强势皇帝,哪里能忍受别人染指自己的权力?
不过宪宗蜕变得太快,很快沉迷丹药,每天把自己折腾得晕头转向,国事无心无力料理,元和中兴昙花一现,他也被宠信的宦官害死。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