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易经mp3(从德国音乐家的一首)
您即将阅读的这篇文章约2400字,其结构如下图
本文推荐的曲目即为上述的Ken (Mountain)
一、域外天音:诠释《易经》的交响曲
《Ken (Mountain)》是一首纯音乐作品,收录在《I Ching Symphony》(中文:易经交响曲)中,这张专辑是德国音乐家 Frank Steiner Jr.在1996年发行的。《I Ching Symphony》共有8首曲目,分别对应了《易经》中的“乾、坤、震、巽、离、坎、兑、艮”8个卦名。
《易经》作为古老的典籍,内容极其博大精深,广大精微,包罗万象,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Ken (Mountain)是《I Ching Symphony》专辑8首曲目里,我最喜欢的一首,它的确不愧为“域外天音”的美誉。不仅喜欢它美妙悦耳的吹、打、拨、弹之声,更喜欢它诠释《易经》精深奥妙的恢弘之音。我们期待这种中西文化交流互鉴,融汇共生的文化现象在将来越来越多。
二、受《易经》启发创作的音乐对慰藉现代人的心灵有奇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物质文明快速狂奔,但精神世界却显得滞后。是停一停飞奔的脚步,等一等踟蹰的灵魂?还是慰一慰迷茫的精神,赶一赶“灵魂落后于躯体”的路程?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都不可避免困惑于这个问题。解决之道,其实可以从古老的《易经》中寻找!
可能你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小人物,对《易经》这种晦涩难懂的典籍不感兴趣,就算有点兴趣,也只是希望学来作为算命的工具。其实,这是社会大众对《易经》最大的误解。这部典籍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在国外,很多学者对《易经》有深入的研究,并且其研究结果对我们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灵魂落后躯体”的问题很有启发性,这也算是《易经》具有永恒生命力和穿越时代焕发活力的体现。
Frank Steiner Jr.,这位热衷于东方音乐的德国艺术家,用交响曲的方式诠释了《易经》的奥妙,不得不说“艺术无国界”的确是真理,当我们作为华夏后人却在抱怨老祖宗的东西晦涩难懂时,Frank Steiner Jr.已经吸收并蓄,创作出了系列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音乐作品。
在Frank Steiner Jr.这张专辑的8首曲目中,最有名的当属第八首Ken (Mountain)。因为曾仕强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解《易经的奥秘》时,背景音乐选择了这首Ken (Mountain)。不知道各位在听这首曲目的时候,脑海里是否出现过什么?或者是心灵空间里,是否有什么在荡漾?换句话问,听完此曲,你的内心留下了一幅怎样的心理图像?我听此曲的时候,尤其是夜深人静之时听,整个人有一种甘露洒心的收获,但是要你细说出收获了什么,却又是难以用言语描述的。你白天里遇到的那些挫折,揪心的事,在耳际的梆笛、古筝声中会消于无形。那些为了生计所遭受的劳顿,为了“五斗米”而不得不折腰的经历,那些因为追赶而使灵魂落后于躯体的落差……,在认真倾听这首名为Ken (Mountain)的交响曲时,得到了暂时的解脱!
三、曲目Ken (Mountain)听后感
Ken即“艮”的英文读音,艮这个卦名,表示的是山。Frank Steiner Jr.通过编钟、梆笛、古筝等中国民族乐器,诠释了一个外国艺术家对《易经》精髓的理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首曲目节奏完全就像是在解说艮卦的卦辞。
艮卦作为64卦中的第52卦,艮为山之象,乃是如何抑止自己言行的卦。也即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不说,一切必须审慎抑止为是。
Ken (Mountain)全曲用时8分18秒,用短短的几分钟来表达博大精深的《易经》卦辞,的确是了不起的尝试,而且表达得相当完美,可见Frank Steiner Jr.对《易经》的研究相当深入,功力自然十分深厚。作为吹奏乐器的笛子在曲目中充当了主角,弹奏乐器古筝则是次主角,其他的还有编钟等,以及制造一些特殊音效的我叫不出名字的乐器。
曲目的第一部分节奏比较紧凑,表达欲很强,看来即是卦辞“当说则说”的体现。但是要说也得有个铺垫,于是这部分Frank Steiner Jr.安排了编钟的敲击声作为引导。大家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凡事讲究个正统,现在我们的祭祀孔子活动,也是要用编钟进行气氛营造的,这就是我们的正统之音。随着编钟节奏的逐渐加快,弦乐以及电子乐器紧凑的乐音登场,而梆笛声的出现,似乎是舒缓了一下紧张的气氛。我认为,这部分就是要说就说个淋漓尽致的节奏。
从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是有一个过度节奏的,这种过度堪称完美,非常平滑,梆笛声一响起,第二部分就接上了。这部分是整个曲目的重点(共约270秒),大多数时间都是梆笛作为主角在吹奏,间或是弦乐在弹奏,亦或是梆笛为主古筝为辅同时在演奏。作为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梆笛在这里担当起了诠释《易经》奥妙重任。不知道各位听着这里的梆笛声是否会有某种景象入心来?我第一次听的时候,感觉这笛声非常圆润,曲调很平缓,完全没有了之前那种凌厉的表达冲动,像是作者在用梆笛声在轻声细语着什么?全曲最精华部分集中在6分10秒—40秒之间,听着这婉转、灵动的笛声,我似乎看到太极图像里黑白分明的两个部分游动起来了。对比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节奏,其实曲的节奏(受《易经》揭示的规律影响)何尝不是现实中你我的人生节奏?当刚进入社会时,彼时的你我都是干劲满满,做什么都风风火火,铆足了劲,时刻如箭在弦,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唯有现实才是最冷酷的,一阴一阳才会构成完整的世界。把握好心中的节奏,我们才能行稳致远。如果你还没学会,这首Ken (Mountain)第二个部分的节奏,值得多听几次。如果问我在第二部分收获了什么,我的答案就是学会了表达,学会了表达的节奏。即使我们满腹故事,也是需要一点表达技巧的。
第三部分作为结尾,渐次远去的恢弘乐景,余音袅袅,尤其是那轻、慢、回、缓的笛声。作为启幕引导声的编钟,在落幕环节再次上场,为全曲画上完美的休止符。说到钟声,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学校里上、下课的铃声。上世纪90年代的乡村学校里,上、下课的铃声依然是人力敲钟。每到上课时,敲钟人紧凑的敲钟节奏是这样的:○××,○××,○××,○××,○××共15下,而到了下课时,其敲钟的节奏变得较为缓慢:○○○○○共5下。现在学校普遍采用电子打铃的环境下,说出这样的经历,同学们会不会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呢?